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汗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寒凝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CRF寒凝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应用寒痉汤及其加减法,辅以发汗三法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内皮素、一氧化氮、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指标及中医证候疗效评分。结果经治疗后,患者的各项实验室研究指标及中医临床证候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汗法治疗慢性肾病,能够驱逐机体寒邪,生发阳气,使患者寒痹肾脉的状态得以缓解,增加血流量,改善肾脏指标,是治疗慢性肾病寒凝证的有效手段,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寒凝证;汗法;寒痉汤
本文引用格式:栾英辉,张翠云,刘冰,等.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寒凝证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9):195-197.
0引言
本研究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多种肾病,凡属寒凝证这个阶段均可使用汗法。肾病寒凝证其形成机理是由于寒痹肾脉,肾血流量减少,损伤肾脏功能。汗法本是中医治疗外感表证,祛邪外出的手段,经李士懋教授多年临床实践、改良,使汗法不仅用于治疗表证,还能用于治疗实证和虚实相间证[1]。经李士懋教授研究,汗法在用于高血压、冠心病、肾病等多个领域中取得理想疗效[2]。本次研究,选用本院收治的60例慢性肾衰竭寒凝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汗法治疗,探究其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1.1.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肾脏病学》[3]及《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4]:异常病理;或肾指标有损害,包括异常血尿成分,或异常影像学检测。
1.1.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1中华中医药学会《慢性肾衰竭诊疗指南》[5]及《汗法临证发微》[6],辨证为寒凝证,临床表现为水肿、怕冷恶寒、头痛头晕、纳呆倦怠、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口苦或口干、恶心欲吐、脘胀腹满、大便干结或不实、脉沉弦拘紧等。
1.2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经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并符合慢性肾衰的西医诊断标准;符合慢性肾衰的中医诊断标准,并且属于寒凝证者;不限男女,年龄16~70岁;对本研究涉及药物无过敏;阅读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2排除标准
不符合诊断标准或纳入标准者;年龄不符者;依从性差、不配合者;伴有心力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严重尿毒症等并发症者;患有癌症、精神病、血液病和其他严重疾病;哺乳期及妊娠妇女。
1.2.3剔除标准
资料欠缺病例;误纳、误诊病例;患者主动要求退出研究的病例。
1.3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门诊收治的60例慢性肾衰竭寒凝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且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7~65岁,平均(45.21±9.36)岁;病程2个月至3.1年,平均(2.4±0.7)年;基础疾病:糖尿病肾病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2例,肾病综合征13例。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6~68岁,平均(44.78±9.53)岁;病程2个月至3.6年,平均(2.3±0.8)年;基础疾病:糖尿病肾病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肾病综合征15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4方法
两组均给予针对原发病的基础性治疗,比如:慢性肾功能不全口服盐酸贝那普利片20 mg,每日1次,晨起口服;糖尿病肾病口服格列美脲片2 mg,每日1次,晨起口服等。
1.4.1对照组
予肾衰宁胶囊(国药准字Z53021547,云南理想药业有限公司)5粒口服,每日3次。
1.4.2治疗组
予寒痉汤加减化裁:麻黄12 g、炮附子12 g(先煎)、细辛8 g、桂枝12 g、炙甘草9 g、生姜10 g、全蝎9 g、蜈蚣9条。兼瘀血者加红花10 g、桃仁10 g,兼湿者加白术10 g,兼气虚者加红参10 g。每次煎药需加凉水1000 mL浸泡1 h左右,文火煎至200 mL,过滤后析出为第一煎,再加800 mL水再煎至200 mL析出为第二煎,两煎混合和匀后待服[7-8]。早餐后9点开始服200 mL加辅汗三法(即:服药后喝热粥、覆衣被、连续服),如正汗不出者,3 h续服200 mL。还不属于正汗出者,服第二剂,3 h服1次,直至“正汗出,脉痉止”为期,否则次日再服如前,直至达到如期标准,此后日服1剂,分早晚2次各半。研究治疗疗程为2个月。
1.5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对比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如内皮素、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指标、一氧化氮)和中医临床症状(如水肿、恶寒怕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夜尿清长、纳呆倦怠、腰酸膝软、口苦或口干、脘腹胀满、大便不实或干结等)评分的变化,具体中医主要症状积分评分情况见表1。
1.6疗效标准
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为参照标准:显效为临床症状评分减少≥60%;有效为临床症状评分减少≥30%;稳定为临床症状评分减少<30%;无效为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或症状加重。
1.7统计学方法
分析软件应用SPSS 13.0,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2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指标对比
相较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内皮素、一氧化氮、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治疗前,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相较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如周身水肿、头痛头晕、恶寒怕冷、纳呆倦怠等症状均改善(P<0.05);相较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中医临床总有效率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详见表4。
3讨论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慢性肾衰寒凝证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做对比,观察汗法的临床疗效。汗法具有生发阳气的功效,能够驱逐客于体内的寒邪,使患者寒痹肾脉的状态改善,通过纹理网络系统改变人体内血清炎症因子通路,阻断其信号通道,显著改善肾炎症状,从而使肾血流量增加,改善肾功能。汗与尿均为人体排泄废物的主要途径,汗液中包含尿素氮、钾离子、乳酸等,慢性肾衰患者汗腺可以作为肾脏功能不足的补充,因此,通过汗法治疗,能够减轻肾脏功能负担,从而延缓肾功能衰退的速度,改善肾功能。
本研究的肾病类型为寒凝证,其病机为寒凝肾脉,造成肾脉收缩,肾血管痉挛,肾脏微循环受限,肾血流量降低,进而肾功能减退,日久水湿毒邪泛滥,不循常道,外排不利而见尿少,流于肌肤则见水肿,寒邪侵袭,阳气受损,阳虚失于温煦,故见肢冷形寒。寒邪不仅可以客于脉内,而且能够客于脉外,其客诸于内则里寒,其客诸于外则表寒。寒邪犯内,内客脏腑,筋脉收引,经络凝泣,其脉紧沉,少舒缓柔和,而多蜷缩拘滞,呈一种痉挛态势,故称之痉脉,寒凝之势越重,拘紧之象也就越著。其综合机制为:寒主收引,寒邪凝滞,经络血脉收缩拘挛[10]。总之,寒凝证不管其他体征与症状,均概以寒客论之,主以痉脉的辨证为重,然后皆以汗法治之[11]。
内皮素(ET)是一种小分子的生物活性肽,它在调节全身或局部的血流分布、细胞增殖的调控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肾脏是内皮素合成、分泌、排泄及产生反应的场所,慢性肾衰患者病理状态下的ET-1能使肾脏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肾血流量下降,肾脏缺血、缺氧,最终导致(GFR)下降[12]。一氧化氮的主要功能为使血管舒张,它对肾脏的影响:(1)具有明显的利尿、排钠作用;(2)对肾脏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的影响,参与调节肾血浆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维持其在正常范围内波动;(3)阻滞系膜细胞的生长,预防肾小球内血栓的形成[13]。肾血流量(RBF)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两侧肾脏的全血或血浆量。RBF可通过自身调节机制保持恒定,自身调节机制可防止肾的水、钠排泄因血压波动而出现大幅波动,不仅维持了RBF相对恒定,而且保持GFR相对恒定。肾小球滤过率GFR是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时间内两侧肾生成的超滤液量,其主要作用就是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肾衰患者的肾小管呈缺血或中毒状态,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使近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减少,以致原尿中的钠、水量增多,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肿胀,致滤过膜通透性降低,从而引起GFR降低。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血液的内皮素、一氧化氮、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指标均得到改善,对比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鲁珍珍等[14]的研究中,通过中医内外联合治疗的方式,同样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与本次研究相符。综上所述,应用中医汗法治疗慢性肾衰寒凝证,能够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延缓其肾功能衰退速度,是治疗各种经辨证属于寒凝证阶段肾病的良好手段,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曹金霞,施绍龙,戴鹏举,等.慢性肾衰竭中医体质辨识与红外热图特征分析[J].光明中医,2018,33(15):37-40.
[2]曲智杰,王淑玲.半夏泻心汤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7,32(3):354-356.
[3]王海燕.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40-145.
[4]Foundation NK.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evaluation,classification,and stratific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2002,39(2 Suppl 1):S1.
[5]中华中医药学会.慢性肾衰竭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9):132-133.
[6]李士懋,田书霄.汗法临证发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69.
[7]李芸,周昕,曾辉.补肾活血方联合中医靶向透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8,13(7):56-59.
[8]赵先锋.肾衰方防治早期慢性肾衰竭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14):1486-1490.
[9]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研究(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167.
[10]胡志勇.李士懋发汗法治疗寒凝证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石家庄:河北中医学院,2015:1-49.
[11]王振强,乔凯明,王四平,等.李士懋辨治寒凝证经验总结[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4):476-478.
[12]吴竞,林雪琴.益肾降浊冲剂对慢性肾衰竭血清内皮素的影响[J].光明中医杂志,2016,31(21):3070-3073.
[13]闫尚和,刘玉芝,丁银霞.厄贝沙坦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与患者尿NO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18,19(34):73-74.
[14]鲁珍珍,陈万佳,刘旺意,等.中医内治法和外治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8,19(3):93-9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