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氟尿嘧啶、肿瘤上清液诱导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0 11:57: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氟尿嘧啶、肿瘤上清液诱导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总结出其对于肿瘤淋巴道转移的具体影响。方法将肿瘤上清液作用在淋巴管内皮细胞模拟出的肿瘤淋巴管内皮细胞生长微环境中,使用四甲基偶氮唑蓝还原反应(MTT法)来检测出氟尿嘧啶对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有哪些方面的影响。结果氟尿嘧啶能对肿瘤上清液诱导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氟尿嘧啶能抑制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进而对肿瘤向淋巴道转移起到抑制作用。

关键词:氟尿嘧啶;肿瘤上清液;淋巴管内皮细胞;淋巴道转移

本文引用格式:徐永良,韩雪山,张久涛,等.氟尿嘧啶、肿瘤上清液诱导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9):30-31.

0引言

造成恶性肿瘤患者高死亡率的最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向其他组织侵袭和转移,尤其是向淋巴道的转移。因此要想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取得长足的进展,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控制淋巴道转移[1]。随着近些年的研究,医学专家学者越来越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临床用药对人体淋巴管内皮细胞是否会产生增殖的影响[2]。为分析是否会产生增殖影响,笔者选取肝癌calu-1细胞系上的上清液来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氟尿嘧啶,归纳总结出其对于肿瘤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方面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淋巴管内皮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


①首先选取体态健康的猪,分离出其胸部主动脉和后面的组织,利用氯化钠溶液冲洗完毕后将胸导管显露出来。随后插入导管在胸导管远近两端位置,处理后进行结扎固定;②使用细胞清洗液把胸导管部位清理干净,使用注射器,朝胸导管内注射胶原酶,规格为1 mg/mL,直到注射到充盈状态后把两端的插管用止血钳夹断;③将其放在37℃温度下消化10 min,随后将止血钳拿走,把消化液全部收集到离心管里。给培养液增加压力来清洗管腔,随后离心消化液和冲洗液,扔掉上清液,使用培养液来混悬细胞;④拿出事先用明胶覆盖好的培养瓶,将细胞接种进去,放置在37℃、5%二氧化碳与95%的空气条件下进行培养。大约过去21 d后,观察细胞组织汇合层次,是否出现鹅卵石样的排列方式;⑤如果细胞层次表现为单层时,便将其放置于0.25%胰蛋白酶下进行消化,通过传代培养的方式,分裂出第二代和第三代的细胞,再用免息细胞化学法来检测其是否能表达VEGFR-3[3]。

\

 
1.2细胞系

本次研究中需要应用到肝癌calu-1细胞系,笔者购买于中科院地方细胞库。

1.3肿瘤上清液制备

在本次研究中,全部选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状态的肿瘤细胞,在这些肿瘤细胞融合到80%的程度时,使用不含有血清的DMEM,在温度为37℃,二氧化碳含量为5%的条件下孵育1 d,并离心收集好上清液,根据1:4的比例和DMEM混匀备用。

1.4实验分组

本次研究将设立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为氟尿嘧啶浓度为0 ng/mL组,观察组为氟尿嘧啶浓度为10μg/mL、20μg/mL、40μg/mL组。

1.5MTT法检测氟尿嘧啶对肿瘤上清液诱导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使用含20%肿瘤上清液的DMEM培养液重悬细胞,得到细胞浓度为1×104个/mL,37℃,5%CO2孵育24 h后,分别加入培养基中肿瘤上清液的体积分数分组(0%、1 0%、20%、40%),不同浓度(0μg/mL、10μg/mL、20μg/mL、40μg/m L)的氟尿嘧啶DMEM,在37℃和5%二氧化碳的环境下孵育1 d,孵育完成后去掉上清液,随后在每个孔当中加入180μL培养液和20μL MTT溶液,加入完成后另在每个空当中加入二甲基亚枫,震荡孔中液体,充分溶解掉结晶物。在酶联免疫检测仪上测定490 nm处各孔的吸光值[4]。

2结果

2.1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经过3~5 h,最初代的细胞已经培养完成,并已经有一部分细胞开始贴壁。又过了1 d后,细胞会逐渐聚拢,形成细胞群。半个月之后,细胞会密集生长,形状表现为单层,呈现出细胞核清晰的卵圆形。和无核的区域相比较来看,有核的部分更加突出。在倒置相差的显微镜下表现出鹅卵石形状的形态,以上这几点均符合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2.2鉴定结果

根据本次实验结果能够了解到:经过培养所得出来的细胞,可以阳性表达出VEGFR-3,从这点上来看,与淋巴管内皮细胞表型特征相一致。

2.3氟尿嘧啶对肿瘤细胞上清液诱导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使用四甲基偶氮唑蓝还原反应法来测定本次实验的结果,发现从增殖效率上来看,对照组高于观察组;而从抑制率上来看,呈现出浓度依赖性,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


3讨论

在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最让患者恐惧、最让医护人员头疼的问题就是恶性肿瘤侵袭与转移,其中淋巴道转移是实体肿瘤转移的最早通路之一,也是影响预后效果最为关键的因素。经过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如果在肿瘤周围区淋巴管数量一旦发生改变,就会增加肿瘤细胞向淋巴道转移的几率[5-6]。由于肿瘤淋巴管生成在肿瘤转移和肿瘤细胞的代谢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研发或寻求出淋巴管生成抑制剂对于抑制肿瘤转移和侵袭的意义显得非常重大。在治疗过程中阻断肿瘤淋巴道转移的途径,能够极大程度上降低肿瘤患者病情恶化的速度,并且能提升其生活质量,实现延长生命的目标。近些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的发现,让肿瘤研究露出新的曙光[7]。

氟尿嘧啶作为一种抗肿瘤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当中,研究结果发现,使用氟尿嘧啶抗肿瘤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其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还存在协同作用。氟尿嘧啶在应用过程中不仅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还可通过阻断诸如VEGFR-3等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的方法,进而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斩断了肿瘤细胞的血供[8]。随着近些年的研究,医学专家学者越来越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药物对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当中。然而氟尿嘧啶对于淋巴管内皮细胞方面的作用却没有太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就肿瘤上清液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模拟体内肿瘤状态下淋巴管内皮细胞状态,进一步观察氟尿嘧啶对肿瘤上清液诱导的增殖影响。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得知,氟尿嘧啶能对肿瘤上清液诱导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说明也可通过该机制抑制肿瘤向淋巴道转移。由此可见,氟尿嘧啶能抑制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进而对肿瘤向淋巴道转移起到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Magdalena,Milczarek,Joanna,et al.Tacalcitol increases the sensitivity of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to 5-fluorouracil by downregulating the thymidylate synthase[J].The Journal of steroid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2019,35(190):139-151.
[2]Sun XX,Liu C,Omer AM,et al.Dual-layered p h-sensitive alginateitosanppa-carrageenan microbeads for colon-targeted release of 5-fluorouraci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19,51(132):487-494.
[3]徐志刚,陈俏华,胡大海,等.A型肉毒毒素联合氟尿嘧啶在瘢痕疙瘩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武警医学,2019,30(3):196-199.
[4]安晓强,苑旺,梁媛媛,等.正极性驻极体5-氟尿嘧啶贴剂对兔耳瘢痕组织中Ⅰ、Ⅲ型胶原和TCF-β表达的影响[J].药学实践杂志,2019,37(2):115-120,145.
[5]郑中龙,吴剑,戴天阳.食管鳞癌细胞培养上清液对正常CD+CD+NKT细胞亚型、表面受体及效应分子表达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8,58(23):13-17.
[6]李涛.乳酸菌培养上清液增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7.
[7]张文博.缺氧培养下M2型巨噬细胞上清液及杜仲总黄酮对成骨细胞生物行为学影响[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8]李世超,张德纯,杨金梅,等.酪酸梭菌培养上清液通过下调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SW-480细胞增殖[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6,36(8):1080-10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93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