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辅助动态调强放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择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肿瘤内科乳腺癌患者70例作对照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均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前者术后辅助常规放疗,后者术后辅助动态调强放疗,对比两组放疗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值以及不良反应,研究动态调强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71%)明显低于对照组(22.86%)(P<0.05);观察组靶区V110%(2.05±0.40)%、V105%(12.85±3.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V110%(8.55±2.10)%、V105%(40.56±8.90)%(P<0.05);观察组靶区V95%(98.25±0.78)%高于对照组(95.73±0.76)%(P<0.05);观察组喉V45、肺V20、心脏V30放疗剂量学参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针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动态调强放疗,可预防不良反应发生,降低正常组织剂量学参数值,可确保靶区良好覆盖。
关键词:放疗;动态调强;乳腺癌;术后
本文引用格式:闫桂军.动态调强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放疗中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9):39,47.
0引言
乳腺癌是临床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常见肿瘤之一,女性乳腺的组成包括脂肪、乳腺腺体和皮肤,而乳腺癌是指乳腺腺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且多见于女性,临床资料显示[1],乳腺癌患者中仅1%为男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临床治疗乳腺癌的常用术式,术后放疗是临床肿瘤的一种局部治疗手段,研究表明[2],动态调强放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本文择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肿瘤内科乳腺癌患者70例做对照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辅助动态调强放疗的临床价值,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肿瘤内科乳腺癌患者70例做对照研究,纳入标准:选取病例均经彩超、X线、MRI等检查确诊;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研究书面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肿瘤疾病者;伴有精神病史者;哺乳期及妊娠期的妇女;手术禁忌证;放疗禁忌证;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性不全。对照组35例,年龄35~70岁,平均(45.36±2.13)岁,疾病类型:髓样癌5例、导管内癌10例、浸润性导管癌20例;观察组35例,年龄35~70岁,平均(45.85±2.10)岁,疾病类型:髓样癌6例、导管内癌8例、浸润性导管癌21例。对比两组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70例患者均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CT扫描[3]:指导患者放松心情平稳呼吸,取仰卧位且应用真空垫固定,应用大孔径扫描仪(Simens)实施CT定位,增强CT扫面的层厚设置为5 mm,完成扫描后,将图像传输至XIO放疗计划系统,根据患者的情况,由专业放疗医师勾画临床靶区(Clinicaltarget Volume,CTV)和周围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对照组采取常规放疗方案,放疗方法为常规照射同侧锁骨上下区和胸壁,总剂量控制为46~50 Gy,每次2 Gy,每天一次,每周5次,共治疗25次。观察组采取动态调强放疗方案[4],放疗总剂量为50 Gy,要求CTV体积剂量达到处方剂量,子野中位数8(5~12)/每野,针对面积比较小的子野或者不接受输出剂量≤4 MU,设定剂量强度值为10,限制条件为计算网络设置为0.2,经体积剂量学,平衡正常组织并发症出现概率以及肿瘤控制率,设计优化方案,完成调强放疗过程。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OAR(喉V45、肺V20、心脏V30)剂量学参数值以及CTV(V110%、V105%、V95%)剂量学参数值。统计两组放疗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分析,计量资料描述方式为(±s),组间对比方式为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表达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放疗OAR剂量学对比
观察组喉V45、肺V20、心脏V30放疗剂量学参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两组放疗靶区剂量学对比
观察组V110%、V105%放疗剂量学参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95%放疗剂量学参照值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3讨论
目前,临床对于乳腺癌的发病病因尚未全部清楚[5],但是,研究表明[6]乳腺癌发病具有规律性,常见于生育晚或者未生育者、乳腺癌家族史者,且自20世纪70年代末,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给临床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手术与化疗、放疗相结合一直是临床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以往临床采用的常规放疗技术应用二切线野加楔形板照射技术[7],受到胸壁曲度不同、乳腺形状不规则、乳腺厚度有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放疗过程中各个部位源皮距不同,使得靶区剂量分布不均,此外,高剂量射线会波及正常组织,因此,极易发生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进程。
动态调强放疗作为一种比较精准的放疗技术,可有效避免传统放疗技术的缺点,具有靶区剂量分布均匀、可调节强度的优点[8],因此,被临床广泛应用于肿瘤位置比较深、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紧密联系、肿瘤形状不规则等的放疗过程。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V95%放疗剂量学参照值高于对照组(P<0.05),且V110%、V105%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喉V45、肺V20、心脏V30放疗剂量学参数值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动态调强可确保靶区覆盖良好,且能够保护患者肺部、心脏等正常组织,使其照射受量减少,预防正常组织并发症以及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动态调强放疗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节辐射野内剂量强度,有效改善靶区剂量分布,降低副作用。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放疗应用动态调强,可促进靶区照射剂量均匀分布,降低肺、心脏等正常组织照射受量,预防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丁春江,周素珠,王人灵,等.动态调强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放疗中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10):34-35.
[2]刘志强,胡志辉,戴建荣.动态钨门技术在中段食管癌螺旋断层调强放疗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9,39(1):63-67.
[3]马骖,马莉,郭燕,等.固定野动态调强和容积旋转调强在上腔静脉综合征放疗中的剂量学比较[J].中国医师杂志,2018,20(10):1559-1561.
[4]HJS Jones,C Cunningham.Adjuvant radiotherapy after local excision of rectal cancer[J].Acta Oncologica,2019,58(sup1):S60-S64.
[5]贺先桃,王占宇,谭军文,等.固定铅门模式下容积旋转调强放疗与动态调强放疗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中的比较[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8,35(8):889-894.
[6]张武哲,黄宝添,严立基,等.不同射线能量的两种调强技术在直肠癌术前放疗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4):796-799.
[7]李明,王忠明,赵军,等.术前宫颈癌容积旋转调强与固定野动态调强技术剂量对比[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9,36(1):29-32.
[8]Katrine Munk Begtrup,Johanne Andersen Hojbjerg,Birgitte Vrou Offersen,et al.Adjuvant radiotherapy does not affect hemostasis[J].Platelets,2019,30(3):387-39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