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医外治法在我国由来已久,可追溯至《素问》先秦时期。糖尿病肾病的西医治疗方法有限,近年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中医外治法不仅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的特点,而且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实验室指标,延缓疾病进展。中医外治法通过多种形式治疗糖尿病肾病,目前临床普及的有针刺、艾灸、足浴、灌肠等方法。
关键词:中医外治法;糖尿病肾病
本文引用格式:丁莉,李凯利.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综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6):106-107.
0引言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属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也是加速糖尿病患者疾病发展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目前已证实本病与肾内血流动力学异常、葡萄糖毒性效应,某些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的作用关系密切。其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血糖和血压的控制、改善微循环等对症处理以延缓疾病发展,后期采取透析或肾移植,临床效果差强人意。中医关于消渴病日久出现的尿浊、水肿、胀满等症符合糖尿病肾病的表现,其病机属本虚标实,其中肾虚为本,瘀毒为标,因消渴日久,瘀血阻络,久而化热,肾络受损。传统医学采用辨证论治以及针灸、足浴、灌肠等外治方法在改善肾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近十年来涉及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文献进行综述。
1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其根据疾病的不同,选用不同针具,刺激体表特定穴位,来治疗疾病。它的原理是通过针体进入合适的穴位,兴奋神经末梢感受器,激活人体的免疫调节系统。有人对这一过程作出阐释[1],人体正气(免疫系统)存在自稳态,当邪气侵袭人体,稳态失衡,变生疾病。选定合适的穴位,施针并进行捻转提插,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等“得气”的感觉,以疏通经络,使气血流通,逐邪外出。从腧穴,至经络,进而刺激脏腑系统,是针灸治疗的基础。
有人指出[2],针刺穴位可以调控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临床效用。细胞凋亡,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概念。细胞凋亡的机制与古代中医理论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内经》中提及的“阴阳生杀之本使”讲述的是机体的生发与衰弱,也就是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细胞在增殖与凋亡的过程中,人体可消除损伤、衰老、突变的细胞来维持自身的动态平衡,此功能若被打乱,疾病就会产生。针刺治疗,可借助于线粒体通路、死亡受体通路和内质网通路,实现对诱导基因、细胞因子和细胞内小分子的调控而发挥效用。
张智龙[3]等运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糖尿病肾病,发现调理脾胃针法相较于常规疗法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糖代谢、降低尿蛋白、调整氧化应激水平、调节T淋巴细胞数量及活性。并且疗程越久效果越明显。充分说明针刺治疗可延缓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疾病进程,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范晨[4]等运用针刺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隔日针刺一次,持续6周。治疗前后两组空腹血糖均明显下降,治疗组在治疗后肌酐有明显下降的趋势,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下降,证明针刺临床疗效是切实有效的。
2艾灸疗法
艾灸,即所谓针灸疗法中的灸法。通过艾灸能够调和人体阴阳、相较于针刺来说,艾灸偏于温补,能温经通络,同时对人体能起到补益强壮的作用。《内经》有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叶,其性辛、味苦,归脾肝肾三经,易燃,可通行十二经脉,并调理五脏六腑。研究表明[5],艾灸温通的作用包含温度和光辐射。艾叶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在0.8u~5.6u,不仅具有热辐射-远红外辐射,还有光辐射-近红外辐射。
于国俊[6]等人运用艾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糖尿病肾病伴水肿患者,发现加用艾灸联合耳穴压豆组在消除水肿、降低尿蛋白、肌酐等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说明艾灸联合耳穴压豆能够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有效,能够改善水肿、肾功能,减少蛋白尿。费爱华[7]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加用艾条进行温和灸疗法,发现较之于西药常规治疗组,运用灸疗组能更好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和血管活性因子NO的水平。
艾灸疗法作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辅助疗法,具有简便易廉的特点,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多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痛觉、温度觉均低于正常人,在为患者施行艾灸治疗时,要时刻关注患者皮肤表面的温度,以医者的手去感受患者体表温度为准,同时询问患者温度是否适宜,以防烫伤。
3中药足浴法
中医认为足与肾脏密切相关,双足有六十余个穴位,六条经脉行于其中。《内经》云:“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谓经脉之行,三经皆起于足。”现代医学认为[8],“足乃六经之根,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中药足浴以辨证论治、藏象学说、经络传导、足部反射区等作为理论指导,选配合适的中药熬成药液,盛于木桶中,取适宜的温度,将双足浸泡、浴洗,再辅以按摩穴位,同时施以温热和机械作用,对足部穴位进行刺激,促进气血流通,加速新陈代谢,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同时,药液可通过粘膜吸收、经络传导等途径输布全身,发挥药效。
张睿[9]等运用中药足浴法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每日浸足40分钟并取微汗,连续治疗二十天后对实验组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及尿蛋白进行数据比对分析,发现加用足浴组能更好的缓解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
黄菊[10]等运用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现辅以足浴组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且能更好的改善肾功能,降低Cr、BUN、尿蛋白,延缓肾病进展,是一种值得临床普及的疗法。
4灌肠疗法
经研究发现,肠道细菌群的改变可能是慢性肾脏疾病的病因之一,而肠道细菌总数会随着肾功能的损害而增加,国外研究人员Meijers[11]提出了在延缓慢性肾衰进展方面的研究方向,即肠-肾轴理论(The theory of gut-kidney axis),也就是说肠道与肾脏在治疗方面有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肠道治疗肾脏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而中药灌肠疗法所发挥作用的途径是通过药物在结肠内被分解成小分子营养物质后透过结肠粘膜进入血液、淋巴液,使Cr、BUN从肠道排出从而减低肾脏负担。此方法较之于透析具有花费少,且操作灵活方便,患者易于接受。
陈茜[12]等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糖肾灌肠方对糖尿病肾病IV期患者的疗效,在保证两组患者基础治疗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实验组加用以大黄为主的灌肠方法治疗15天,结果显示实验组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肾功、糖代谢、尿蛋白等指标,缓解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症状。
李海松[13]等将尿毒清颗粒口服组与大黄为主的中药灌肠组进行比较,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结果表明灌肠组在改善肾功(Cr、BUN)、降低尿蛋白方面优于口服尿毒清颗粒组。说明中药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优势。
田晓[14]等研究尿毒清颗粒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结果表明尿毒清颗粒能降低腹膜透析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白介素6、白介素8水平(P<0.05)。并由此推断,尿毒清颗粒灌肠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机制改善患者微炎症状态,延缓慢性肾衰的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徐海燕[15]通过对医学数据库中药灌肠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纳入42篇文献,对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慢性肾衰患者的治疗方法中,与肠道吸附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口服中药等其他治疗方法比较,中药灌肠外治法具有优势,客观指标方面可以减少24 h尿蛋白定量、降低BUN、Cr,主观指标可改善患者临床不适,且研究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是一种绿色疗法。
有人将传统中药灌肠与高位结肠透析相结合,发现其疗效显著。宋辉[16]等研究发现高位结肠透析联合中药灌肠可改善肾功能,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中药灌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魏玲[17]等运用结肠透析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患者,结果表明结肠透析联合中药灌肠组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肾功(Cr、eGFR)、降低炎性指标(hs-CRP、IL-6),疗效优于单纯中药灌肠组。
5其他疗法
此外,穴位贴敷、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热奄包等外治法亦在临床上被越来越多的应用,相关的研究也证实了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6总结
综上所述,中医外治法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摸索和总结出来的,虽然年代久远,但很好的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即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依然展现出青春和活力。中医外治法的作用机制使药物不需要经过胃肠吸收,不经过肝脏代谢,这样便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且操作简便易行,易于普及和被大众所接受。通过整理文献发现,中医外治法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一定成就,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有更多的客观证据表明在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实验室指标,延缓疾病进展方面,中医外治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关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存在着和中药内服法同样的缺憾,如样本数较少,观察时间短等,这些因素导致研究的可信度下降。虽然药物外治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基础实验研究尚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经络、穴位与药物之间相互关系,药物体内代谢过程,药物作用机制及未知效应物质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阐明。目前,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关于中医外治法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新时代迎来新契机,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也可将古方和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研发出更多中医外治药物新剂型、新方法,创立中药外治法研究技术平台,这不仅对于临床治疗具有积极地指导性,并且对中西医结合的创新及中医药学的现代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包巨太,崔建美,贾永森,等.“琴键”假说-针刺疗法实质的新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2):3014.
[2]陈琳,吴巧凤,杨明晓,等.基于细胞凋亡探讨针刺作用机理的研究述评[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0):1143-1144.
[3]张智龙,赵淑华,李鑫,等.调理脾胃针法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淋巴细胞损伤的修复[J].中国针灸,2013,33(12):1065-1070.
[4]范晨,李禾.针刺治疗糖尿病肾病古代穴位浅谈及现代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1-37.
[5]魏海胜,洪宗国.蕲艾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D].湖北:中南民族大学,2013:1-37,16-17.
[6]于国俊,程欣,唐素勤,等.耳穴压豆联合艾灸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水肿的疗效评价[J].临床研究,2019,27(2):118-119.
[7]费爱华.补肾活血灸法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和NO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2):891-892.
[8]赵莉.探讨中药足浴在临床上的治疗机理及应用[C].甘肃:甘肃中医药学会,2014:184.
[9]张睿,田谧,史耀勋,等.中药足浴法治疗糖尿病肾病(III期)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0):121-122.
[10]黄菊,陈风和.中药足浴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3,41(6):647-648.
[11]Meijers B K I,Evenepoel P.The gut-kidney axis:indoxyl sulfate,p-cresyl sulfate and CKD progression[J].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2011,26(3):759.
[12]陈茜,李凯利,郝拥玲,等.糖肾灌肠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随机对照研究[J].新疆中医药,2014,32(4):5-8.
[13]李海松,王孝琴.大黄降浊汤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32例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6,22(14):87-89.
[14]田晓,孟晓华,冯晓明,等.尿毒清颗粒灌肠对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VEGF活性,炎症因子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2):153-154.
[15]徐海燕,王旭.中药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4):392.
[16]宋辉,梁晓平.高位结肠透析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对慢性肾衰患者肾功能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6,11(11):2301-2302.
[17]魏玲,王亿平,茅燕萍,等.结肠透析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对慢性肾衰湿热证患者微炎症指标的影响[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8,33(4):20-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