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刃针治疗术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17 11:28: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刃针治疗术联合推拿手法用于颈型颈椎病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7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乙两组,每组各35例,均给予推拿手法治疗,乙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刃针治疗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甲、乙组治疗优良率依次为71.43%、91.42%,差异较为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cGilll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有改善,和同期甲组相比,乙组患者改善效果更为理想(P<0.05);乙组患者头痛、眩晕缓解时间均短于甲组(P<0.05)。结论颈型颈椎病患者及时接受刃针治疗术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能更明显的减轻疼痛症状,促进颈部关节活动度恢复过程,更快的消除疾病相关症状。

关键词:颈型颈椎病;刃针治疗手术;推拿手法;效果观察

本文引用格式:刘兰,李京波,黄文宇.刃针治疗术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6):148,150.

0引言

颈椎病是因为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而对临近组织形成刺激,诱发的一系列体征与症状,以头晕、头痛、肩臂疼痛及上肢不适等为主。临床上将颈椎病分为多种类型,其中颈型颈椎病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最近几年中,伴随电子产品的普及应用,颈椎病患者数目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本病对患者工作、生活及睡眠质量均形成较严重的不良影响。在祖国中医领域中,颈椎病属于“项痹”、“眩晕”、“痿证”等范畴,中医多采用推拿、针灸等疗法治疗本病,虽然在短时间内有利于减轻患者症状,但远期疗效欠佳[1]。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有学者指出外科手术能有效的解除颈椎病的病理基础,纠正颈椎失稳状态,但手术后椎体固定可能使患者出现活动度受限等不适感。而常规推拿有益于纠正颈椎排列紊乱的情况,本文主要探讨刃针治疗术配合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以期对疾病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7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样本入选时间为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对患者资料整体分析后,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甲组(n=35)中男女构成比19:16,年龄32~59(46.47±8.54)岁;病程1~4(2.29±0.85)年。乙组(n=35)中男女构成比4:3,年龄33~61(48.84±9.12)岁;病程2~4(2.45±1.23)年。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结合其临床症状、体征及颈椎X光片等影像学资料确诊,剔除肝肾功能不全及精神类疾病者。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等基线资料经分析,不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甲组


给予常规推拿手法,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端坐位,对颈项部行“一指禅”推等手法进行5 min;采用拿揉法、四指推法施加在颈项肩背部,侧重点是拿揉肌肉痉挛位置,且被动活动颈项部,反复操作3~5遍;将点揉、按揉等手法施加在阿是穴并联合点揉风池、风府、颈夹脊、秉风等穴位,每穴持续时间为1 min;在和会患者颈部相对应的神经节段痛点进行一指禅推或点揉、按等操作,往返进行3~5次;针对伴有棘突偏歪、后关节紊乱或影像学检查显示有椎体不稳、椎间盘突出处应予以旋转扳法纠正,针对疼痛麻木处应对症施治,采用的方法有点按、按揉胸背、肩颈及上肢阿是穴以及缺盆、极泉、手三里等诸多穴位,拿揉肩部以及上肢后,继而进行搓抖,拔伸各指关节,分别进行3~5次。

1.2.2乙组

刃针治疗术,方法患者在床上取俯卧位,将一枕头垫置在胸口下部以最大限度的裸露颈项部。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方法明确病变节段。使用-次性刃针进行如下操作:①颈项部后正中线,项韧带或颈椎棘突尖有压痛和硬解处,先把针体与人体纵轴平行后按照与骨面成角90°方向进针,刃针纵轴与项后冠状面略呈70度夹角;在颈后正中线项韧带处向下刺,与水平面略呈45度角,逐层刺入病灶处,做纵行切刺2~3下。②棘突旁开1.5~2 cm,关节突关节后颈部压痛点或硬解和条索处;针刃的方向和人体纵轴平行且和骨面呈45°后,斜行刺入,在保证肌筋膜松解效果后,再抵达关节突骨面,纵向切刺1-3下。③阿是穴有肩胛骨上角,肩胛提肌止点处、冈上及冈下窝、肩胛骨内缘及菱形肌止点处压痛或硬结条索处等,采用纵向切刺以及横向切刺手法,必要时行十字切刺[3]。待以上施术结束后,需予以推拿手法,同甲组。甲、乙组患者每组分别治疗3.1次,12周后对比疗效。

1.3疗效判断

①优:临床症状体征消除,颈项部、上肢肌力、活动度等均正常,不干扰日常生活与工作;②良:症状显著减轻,颈胸、肩背疼痛缓解,颈、上肢功能有所恢复,基本上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③尚可: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颈胸、肩背疼痛时而加重,功能受限,影响日常生活活动;③差:治疗后,症状、疼痛、功能活动等指标均未改善,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优良率=(优+良)/总数×100%。在治疗前后用McGilll量表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VAS)及现有疼痛强度(PPI),分值越低,提示患者疼痛改善效果越好;记录两组患者头痛、眩晕缓解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使用SPSS 22.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计算,2检验计数资料,两两比较采用LAD-t检验。当P<0.05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效果


在治疗优良率的比较上,甲组vs乙组为71.43%vs 91.42,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1。


\

 

2.2治疗前后McGilll量表评分

经12个月系统化治疗后,乙组患者PRI、VAS以及PPI评分均小于本组治疗前与同期甲组,差异均较为显著(P<0.05),见表2。


\

 

2.3头痛、眩晕缓解时间

甲组患者头痛、眩晕缓解时间依次为(12.14±4.21)d、(12.29±4.89)d,乙组分别为(7.54±3.07)d、(7.14±2.85)d。经比较分析,差异在统计学上存在意义(P<0.05)。

3讨论

颈型颈椎病又被称之为局部型颈椎病,头、肩、颈、臂的疼痛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压痛点是本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X线片上提示位出现椎间隙狭窄等显著的退行性改变,但颈椎生理曲线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或椎体间失稳及轻微骨质增生等改变[4]。本病的诱发因素众多,以外伤、年龄、慢性劳损、工作姿势不当等较为常见,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质量均形成不良影响,若不能及时予以诊治,可能会发展成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等,造成生活质量明显降低。

在中医学中,颈型颈椎病属于“痹证”的范畴,病因以正气不足,复感外邪,瘀血阻滞,经络不通等为主[5]。既往中医采用的治疗手段以针灸、推拿等保守治疗为主,但部分穴位敏感性差者单纯采用针灸治疗效果较差,而单纯采用推拿疗法治疗周期漫长,患者依从性普遍较差。刃针治疗术采用对局部压痛位点切刺的方法,松解局部变性软组织、痉挛,消除病变组织对局部血管、神经形成的牵拉、卡压等,其助力于颈部局部的生物力学平衡恢复过程,进而有效的消除颈型颈椎病相关临床症状。在本次研究中,乙组头痛、眩晕缓解时间依次为(7.54±3.07)d、(7.14±2.85)d,均短于甲组的(12.14±4.21)d、(12.29±4.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李德华等[6]在研究中还指出,刃针治疗术还能对无菌性炎症形成的致痛物质分解过程有促进作用,减轻甚至是解除疼痛,促进血液循环,还能促进病灶位置的新陈代谢。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乙组患者PRI、VAS以及PPI评分均小于同期甲组(P<0.05)。刃针微创术后配合常规推拿手法,有益于纠正紊乱的颈椎排列状态,矫正小关节紊乱,调整颈椎周边软组织不平衡状态,促进神经根恢复到自然状态的过程,且推拿还能改善组颈项部组织营养代谢活动,促进局部炎症物质吸收与肿胀症状消除过程,优化临床疗效[7]。本次研究中,甲、乙组治疗优良率依次为71.43%、91.42%,差异较为显著(P<0.05)。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明确,针对疼痛剧烈者,不宜实施推拿手法,以防加重病情。

综上所述,颈型颈椎病患者及时接受刃针微创术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能更明显的减轻疼痛症状,促进颈部关节活动度恢复过程,更快的消除疾病相关症状,进而改善预后及优化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吴斌,吴以诚,占茂林,等.易筋经锻炼联合针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17(06):1148-1151.
[2]曹斌.松解大小圆肌在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重要性[J].心理月刊,2019,14(11):216-219.
[3]田纪钧.刃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林丹椿.推拿配合耳穴磁疗对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及成本比较[J].蛇志,2019,31(02):235-236+241.
[5]王鹏,霍丽.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07):164-167.
[6]李德华,李季.刃针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41(8):808-809.
[7]刁永帅,柳源,冯奇,等.中医整脊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09):1667-1669+16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65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