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中医院校教育的困局与出路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01 12:44:5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医学是中国哲学思维形式成熟的科学运用,作为一套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它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指导,以综合的方法为基础,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人体动态的各种内在关系,从而阐明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其中蕴含的天人相应及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性的思想,表明了自然环境的改变、精神情志的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中医院校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近年来,中医院校教育出现了很多的困境,本文就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医院校;中医教育;困局;出路

本文引用格式:刘劲松.中医院校教育的困局与出路[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5):211,216.

0引言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走过了60年,在这几十年的历程中,当代仿照西医模式设置的中医高等教育在社会上饱受诟病。每年数以万计的中医本科生从学校毕业,但不仅老百姓很难找到一名优秀的中医看病,这些高校毕业生对自己也缺乏信心,甚至对中医的疗效缺乏信心。中医界内部也对现行院校教育颇多无奈[1]。让我们看一下那些国医大师们对现行中医院校教育的评价:

我们的教育花了五年时间,或者八年时间,如果再读博士,那就是十一年的时间,尽管花了这么多时间,可是相当多的人对中医还没有一个基本的信念,也就是说,我们相当多的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还没有入中医的门—广西中医药大学刘力红教授。

中医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确立对中医学的信心,是否对中医学具有信心其实也就是中医是否入门的一个标志。而在目前,中医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危机,而中医教育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信心的危机。中医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能够解决学生的信心问题—国医大师邓铁涛。

\

 
本来,中医院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高级中医师,最低要求是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师,可是现在,中医院校培养不出来合格的中医,培养出来的中医简直就是废品,连庸医的水平都达不到,庸医也还是要懂一些中医的汤药方剂,可现在培养出的学生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根本不懂。这是中医教育很大的失败。中医教育走入了误区—国医大师裘沛然。

裘老认为现在的中医现代化是假的现代化,是有道理的。中医现代化成了事实上的中医西医化—国医大师颜德馨。中医院校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一言难尽,本科阶段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中医体系博大精深,中医典籍浩如烟海

1学中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许多入学者,本身并没有对中医的足够的兴趣和成为一代明医的决心,只是在高考时随便填报了一个志愿,就考入中医院校。“志不强者智不达。”在学习遇到困难,生活面临考验时,坐不住冷板凳,守不住寂寞与清贫,很容易轻而易举的放弃对中医的钻研和追求,从而转行或蜕变成“西医化的中医”以养家糊口。

2现有院校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非中医内容过多,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和掌握中医。

3现有院校中医教学中,主要要求学生理解、记忆理论知识,对经典背诵的要求较少。学生基本功差,基础不牢,学习研究的后劲不足。

4对理论的学习,仅停留在应付各类考试的水平,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严重脱节。这一缺点,是国内无论中医教育还是西医教育都有的通病。西方国家医学教材,把临床经验汇集成书,一本教材半本病例,学完基础课甚至每人可以积累成千上万个病例,而中国的医学生,无论中西,由于在教材中病案很少,往往是自己到临床阶段,才能把自己失败的教训总结成临床经验(没有充分的医案积累,很多经验只能靠血淋淋的失败教训来积累)。

5一些热爱中医的学生,常常感觉“中医都学不好,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用心学习西医”,同时又很担心自己的思维方式被西医化,因此对西医课程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反感,导致西医课程没有学好。

6中医院校中的优秀教师多半集中在硕士,博士的培养中,本科生的教学资源相对薄弱。

由于这套院校教育体系已经运作了几十年,积重难返,想要对这套体系动大手术恐怕很难。当今之计,能否在现有条件下,少触碰各种矛盾,不做较大改动的情况下提升中医教育的整体水平,才是需要探讨的可行之路[2,3]。

2艺术类学科的高等教育和中医学科有许多相似之处。

1艺术类的课程,和九年义务教育所学习的数理化内容相关性很低。

2艺术类学生的培养成功与否,与学生是否有基础,是否有艺术天赋关系极大。因此,艺术类院校放低对高考成绩的要求,而专门组织“艺考”,用以选拔艺术人才。几十年的历史证明,“艺考”在实践上是非常成功的。

中医高等院校的招生中,是否可以采取类似“艺考”的方式,设立“中医专业录取考试”,同时降低高考中“数理化”等公共科目的分数要求呢?

比如,“中医专业录取考试”内容可以以经典的背诵为主,医案记忆为辅。需要背诵内容的可以设置有《药性赋》、《濒湖脉学》、《伤寒论》全文,以及《内经》中的部分内容。

需要记忆的有指定的古今医家典型医案。因为记忆医案不一定要全面掌握中医理论,很多医案,只要粗通阴阳五行,六经证候,也可大体理解,记忆。甚至在“方证对应”学派的观点看来,症状和处方是对应的,不需要运用辨证,只看症状,就足以开具处方了。

设立“中医专业录取考试”,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首先,可以选拔出热爱中医,有志于以中医为终生事业的学生,把一部分意志不坚定,对中医不信任,没热情,没恒心的人淘汰出去,因为没有系统的准备,是很难通过中医的录取考试的[4]。其次,让那些有志于中医的学生,把高中,甚至初中的宝贵时间,人生中记忆力最强的时间,更多的用在记忆他人生中最需要的,最重要的专业知识上。而不是在学习他整个一生中都很少用到的高中课程中消耗主要精力和时间。第三,这部分学生在背诵过程中也在不断经历中医理论的熏陶和洗礼,他们进入中医院校后,他不存在从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向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转变的困扰。他由于有了扎实的背诵基础,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很快。所以他更容易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老师的临床经验的学习和实践技能和的煅炼上。同时由于他们基础打的很牢,所以在中医的学习和研究上能走够更远,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水平[5,6]。第四,这部分选拔出来的学生,由于他们有充分的经典背诵基础,又学习,记忆了足够的医案,他更容易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而非那种“胸中了了,指下难明”的纸上谈兵者。第五,这部分基础扎实的学生,对中医的理解越深刻,越能更深切的察觉中医学科自身的局限性,更了解西医的长处,从而以一个更包容的心态和底气去接受西医知识,将西医知识学习的更好。同时他们在备考中已经建立的中医思维方式很牢固,并不用担心临床思维“全盘西化”。第六,学生水平的提高,会给中医院校的教学带来压力,或许那些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可能在课堂上会经常被学生问倒,而不断面临窘境。倒逼中医院校安排更优秀的,临床经验更丰富,理论水平更高的教师来授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当然,还会有很多问题,比如中医院校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等问题,不是以上措施能够全部解决的。但是,这或许是能够用最小代价,取得最大实际效果的中医教育改革方案了。如果能实行,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逆转中医不断没落的颓势,从而让古老的中医,重新焕发青春活力,在神州大地上发扬光大[7,8]。

\

 
参考文献

[1]杨永丽,王瑾,盛文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出路[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8):1018-1021.
[2]陈默.当前中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3):454-456.
[3]佚名.中医的复兴与困局[J].小康,2017(19):30-34.
[4]吴红斌,郭建如.高等教育分层系统中的地方本科院校:困境、优势与出路——基于全国本科学生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2):75-82.
[5]马永祥,郭威威,毛粉兰.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智富时代,2018(4):224-224.
[6]杨晓敏,童坚.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分析[J].中国市场,2017(22):82-82.
[7]贾德民.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职业教育,2017(4):176-177.
[8]张雪芳,桑翠琴.论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31(96):91-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44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