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中医护理在社区家庭病床模式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01 12:25: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从社区家庭病床中对中医护理的意愿、需求、强度、供给方式、影响因素、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多方面对社区家庭病床模式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家庭病床的中医护理服务质量,推动中医护理和家庭病床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护理;家庭病床;研究进展;综述

本文引用格式:彭小齐,谭佩华.中医护理在社区家庭病床模式应用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5):46-47.

0引言

近年来,社区家庭病床发展迅速,它是以患者的家庭为单位、以社区医生护士上门出诊服务为主的医疗行为,是一种适合当前我国国情的新型医学诊疗模式[1]。目前,家庭病床是基层医院的重要内容,受到了卫生部门的重视,各种项目得到了促进和实施[1]。中医护理作为社区中家庭病床护理的重要部分,对患者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要。本研究主要对社区家庭病床的中医护理的需求、意愿、强度、供给的主体以及方式、影响中医护理服务的因素、护理服务效果、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等内容进行综述。

\

 
1家庭病床的中医护理概述

家庭病床是医院对适合在家庭环境条件下实施检查、治疗和护理的患者在其本人家庭就地设立的病床,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种形式,实践证明,家庭病床医疗方便、安全、有效且价廉。作为家庭病床医疗的主要实施者,护士与医生承担着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角色。中医护理是家庭病床医疗活动的一部分,是中医院针对家庭病床患者提供的一项健康服务,维护和促进了病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中医护理的特点是辨证施护,以人为本,未病先防。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与中医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护理人员不仅有中医特色的基础护理,同时还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生活环境、社会关系等方面[2]。

2家庭病床的中医护理意愿

中医护理能帮助患者正视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病人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提升。王洋等[3]研究显示,中医护理干预前生活质量不高,干预后症状减轻,生活质量也得到相应的改善,体现中医护理的需求及中医辨证施护、养生调护的护理理念,更加重视患者的社会、家庭角色,而不单单将关注点放在疾病上。中医护理可充分发挥其与医院的枢纽作用,还可督促患者调养生息、保健养生、坚持锻炼。最终,中医护理能提高患者及家属参与度,带动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过程,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

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降低,加之常有疾病缠身,自理能力变差,越来越依赖家庭照护。因大部分家庭病床患者年老,病情较稳定,处在疾病的康复调理期,多数患者不需侵入性的治疗,而多施以中医起居、饮食调护、情志护理,以及中医疗法,如推拿、针灸、艾灸、拔罐和刮痧疗法等。而家庭照护者通常对中医护理知识缺乏,无法很好地提供护理,使得家庭护理质量不高,因此亟需专业中医护理人员对家庭照护者进行专业的指导、培训,提供护理服务等。研究显示[4],多数老年人和照护者都比较认同中医护理服务价值,并愿意支付。

3中医护理服务的需求及强度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也极大转变,家庭病床患者对自身健康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护理要求也比以往更高,人们更加重视疾病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心理护理等[5]。

由此可见,中医护理是社区家庭病床护理的关键内容。社区家庭病床目前仍停留在对病人的药物治疗方面,病人的精神慰藉、心理健康等心理护理需求未得到满足。所以,医护人员除了重视目前所提供的医疗以及护理服务之外,还应当对其医疗、护理需求及期望等多加考虑,寻找目前服务的不足之处,以便改进服务内容以及质量,使家庭病床中医护理服务更具有针对性。

4中医护理服务的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

4.1中医护理服务的供给主体


供给主体包括人民政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工作者、家庭照顾者及社会群体,但主要为家庭病床病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还是护理人员以及对病患进行家庭照顾的人员。周海平[6]提出,服务供给者应当具备相应的能力,明确自己的职责,使服务发挥应有的作用。朱艳霞等[7]认为,要想实现更好的家庭病床护理效果,需要加强对中医护理服务供给主体的专业培训。此外,居家护理服务的供给还需要整合社会资源,有效地进行人力配置,提高中医护理服务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关怀理念。

4.2中医护理服务的供给方式

供给方式应当结合病患护理需求,实施按需供给。丁玉萍等[8]提出,病人在家庭病床中应具有独立自主的地位,注重以人为本,让病患能够有更多的权利,使护理服务更加灵活。郝晓宁等[9]研究显示,对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应当具有更加灵活的服务模式。钟建林等[10]认为,提供社区家庭医疗服务应当具有个体化、针对性、适用性、可行性等特点,能够更好地识别风险,并能够进行有效监督。要想让家庭病床中医护理服务更好地落到实处,除了在法律、制度等方面有相应的保障之外,还应当形成一套具体可行的护理服务模式,从而让患者和家庭有更好的参照,使家庭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周佳等[11]指出,进行护理资源的优化,能够使家庭病床病人得到更加及时有效的护理服务,更好地实现健康目标。而具体的中医护理服务供给方式,专家学者也在不断研究改进。凡芸等[12]指出,老年人受到病情、身体机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较高的药毒性风险,为此应当十分重视用药安全性,使用某种药物之前充分考虑患者的机体状况、器官功能、药物耐受性,防止发生不良情况。

5影响中医护理服务的因素

多种因素均可对中医护理服务的开展产生影响,涂英等[13]指出,病患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经济条件、文化水平、认知能力、年龄等均为主要影响因素。另外,有学者认为照护者的年龄、职业、与病患关系、是否共同居住、提供照护服务的人数、经济环境也会对中医护理服务产生重要影响。梁百慧等[14]认为人力资源、护理质量、费用也对护理服务造成影响。

\

 
6家庭病床中医护理服务的效果与评价

对家庭病床患者提供中医护理服务,主要依托于社区护理,其特点主要包括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专业性强,使病患能够从中受益。周文琴等[15]指出,中医护理是为满足病人的需求,这对于提升老年人以及照顾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李晓静[16]研究显示,中医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提升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黄雪燕等[17]研究表明,中医护理服务能够减轻家庭病床患者的照顾者的负担。总之,中医护理服务能够给家庭病床患者提供更加综合、专业、个性、连续的服务,让病人自护能力、生活能力得到提升,让照顾者的照护负担减轻,精神压力减小,从而使双方生活质量都得到提升。

7我国家庭病床中医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1中医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7.1.1中医护理研究方面缺乏深入


现有关于家庭病床服务研究通常侧重于接受者,即老年人群体,但是对供给者以及相应的供给方式研究报道较少。以往家庭病床中医护理的调查内容多集中在护理需求、意愿等,并对影响因素、效果等进行分析评价,但是对存在问题缺乏研究。

7.1.2缺少法律支持和完善的中医护理体系

随着时代发展进步,老年人的家庭病床治疗和护理需求越来越多,且城乡差距大,相关的法律体系、护理体系均不完善,且护理需求与患者家庭经济状况存在冲突,从而影响护理供给质量。

7.1.3中医护理服务供需失衡,利用率低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医护理服务重点以中医康复为主,内容单一,专业水平不高,人力资源不足,导致护理质量不高,影响患者需求以及预期。同时有些老年人对中医护理服务缺乏正确认知以及相应的护理知识,使得影响中医护理服务顺利开展。

7.2我国加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对策

7.2.1提高中医护理研究水平


相关专家、学者、工作人员应当善于进行工作分析总结,通过采取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横向研究、纵向研究等多种方式,得出更多更加可靠、具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同时也可以查找中医护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另外,研究主体可以包括老年人、供给主体、供给方式等多方面。

7.2.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方面应当从法律法规、服务制度体系、服务费用标准、支付途径等多方面进行规范、完善,从而给家庭病床护理提供制度保障。此外,政府可以在财政方面加以支持,通过多渠道进行资金的筹集,鼓励企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7.2.3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医护理体系及模式

中医护理体系及模式的建设应当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保证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多样性、高效性,例如建立医院-社区-家庭型护理模式、中医医养结合型护理模式等,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医疗、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临终关怀等多方面。同时重视进行家庭访视,为家庭护理提供指导、减轻负担。此外,护理也应因人而异,结合家庭病床的个体特征采取灵活的护理措施,如制定个性化服务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护理服务等。

7.2.4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住院观念

病人选择住院治疗,但以家庭病床进行康复的比例并不高,这与对家庭病床的知晓率和认同度不高有关,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应当加大对相关知识的宣传,宣传手段应当多样化,包括知识讲座、发放手册及传单、家庭寻访、网络宣传等,让民众能够通过多渠道获取知识,提升中医护理知晓率和利用率,改变人们的住院观念。

7.2.5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

中医护理人员不足且专业性不强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对社区护士应当加强专业培训,使他们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更好地为家庭病床患者提供服务。另外应当完善激励机制,注重激发中医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从而稳定护理队伍。另外还应加强照顾者与中医护理人员的合作,加强指导,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营造健康的氛围,促进家庭病床模式的健康发展。

8讨论

家庭病床中医护理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资源不足、供需不平衡等问题。为此,需要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借鉴,结合我国家庭病床实际情况,真正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医护理服务体系,实现资源的整合,为患者和家庭提供具有经济性、综合性、有效性、延续性的护理服务,推动中医护理服务发展。

参考文献

[1]麦艳冰,罗嘉莉,熊志琴,等.社区家庭病床病人护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研究,2018,32(04):551-555.
[2]王向荣,林柳池.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之内涵审视[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1):2810-2812.
[3]王洋,刘佳鸿,姚新.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社区家庭病床中医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2017,38(12):2360-2363.
[4]谭水梅.社区家庭病床与中医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02):186-187.
[5]曲金玉.家庭病床老年患者常见的服药问题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1):229,234.
[6]周海平.邯郸:突出公益性满足个性化[J].中国卫生,2018(07):28.
[7]朱艳霞,杨宗瑜,周文佳.医养结合模式中家庭医生助理的作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0):198.
[8]丁玉萍.老年空巢家庭的最新理念发展趋势及护理展望[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7):33-34.
[9]郝晓宁,薄涛,刘建春,等.北京市失能老人照料现状及需求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5,34(08):59-62.
[10]钟建林.以“四条路径”推进湖州“医养融合”[J].浙江经济,2015(05):46-47.
[11]周佳,张勘.上海实现“成功老龄化社会”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医药,2015,36(01):54-57.
[12]凡芸,马海萍,彭幼清,等.家庭病床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5):1758-1761.
[13]涂英,廖敏怡.从家庭医生式服务看医养结合中社区护士的作用[J].全科护理,2016,14(13):1307-1309.
[14]梁百慧,张洁,李志勇,等.湖南省长沙市基层护士适宜技术推广现状调查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9(05):58-62.
[15]周文琴,吴荣,陆蓓蓓,等.医院-社区联动模式提升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服务能力的实践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11):1454-1458.
[16]李晓静.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对中医护理技术需求的调查和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0):120-122.
[17]黄雪燕,葛芳,林曦,等.泰勒模式下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8,33(03):50-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43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