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中西医保守治疗输卵管异位妊娠临床疗效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01 11:25: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甲氨蝶呤、米非司酮联合自拟房合汤保守治疗育龄期女性输卵管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育龄期女性输卵管异位妊娠提供新思路。方法选用江苏省太仓市中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72例育龄期女性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自拟房合汤)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附件区包块大小及血ß-HCG值,综合评价两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附件区包块大小及血ß-HCG值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后7d,治疗组附件区包块缩小程度、血ß-HCG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疗效上,治疗组有效率(91.7%)明显优于对照组(72.2%)(P<0.05),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均很低。结论甲氨蝶呤、米非司酮联合自拟房合汤保守治疗育龄期女性输卵管异位妊娠临床疗效确切,且药物安全可靠。

关键词:育龄期女性;输卵管异位妊娠;中西医;保守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路远,袁爱英.中西医保守治疗输卵管异位妊娠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5):244-245.

0引言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疾病,95%以上为输卵管异位妊娠,该病多因输卵管炎症使输卵管扭曲、狭窄,纤毛运动异常导致受精卵运行受阻而形成。近年来,在育龄期女性中的发病率呈不断增长趋势,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及生命安全,目前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手术治疗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损伤,还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对有生育要求的育龄期女性造成心理上的二次伤害,所以对育龄期女性来说,异位妊娠切实有效的保守治疗是极其重要的。有报告显示,中药汤剂联合米非司酮、甲氨蝶呤疗效显著[1],为验证这一治疗观点,本研究对72例育龄期女性异位妊娠患者进行疗效对比观察。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妇科收治的72例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采用随机数计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36例),两组患者年龄均在22-35周岁,平均年龄(27.45±2.3)岁,孕次1-5次,平均孕次(2.8±0.6)次,停经35-58d,平均停经时间(44.1±1.9)d,附件区包块直径1.67-3.84cm,平均(2.87±0.4)cm,血ß-HCG值659.8-1272.6mUI/ml,平均(908±75.6amUI/m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1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2]拟定诊断要点,如下:(1)血清早孕三项检测阳性;(2)尿HCG阳性;(3)B超示子宫体腔内未见妊娠囊,仅在附件区可见包块。

1.1.2纳入标准

参考《妇产科学》[2]及中医妇科学[3]拟定纳入要点,如下:

(1)符合上述疾病诊断标准;(2)一般情况良好,妊娠囊未发生破裂,盆腔无明显活动性出血;(3)血ß-HCG<2000U/L;(4)妊娠囊直径≤4cm,未见胚胎原始心管搏动;(5)无药物治疗禁忌证;(6)肝肾功能及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7)年龄在22-35周岁;(8)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排除标准

(1)不符合以上疾病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2)中药过敏者;(3)合并心、肝、肾等及精神类疾病者;(4)依从性差者。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甲氨蝶呤(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为H33021155),用药剂量肌注0.4mg/kg,1个疗程1次;米非司酮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为H10950317),用药剂量口服150mg/次,每日1次,连用4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口服自拟房合汤,中药汤剂药物组成:炒丹皮10g,酒丹参15g,炒赤芍10g,炒桃仁10g,醋三棱10g,醋莪术10g,紫草30g,天花粉20g,生蒲黄(包煎)10g,生甘草10g,益母草25g,炒川芎15g,全蝎3g,蜈蚣1条,炒陈皮10g。将上述药物水煎30min,去渣取汁400ml,每日2次,每次200ml,饭后服用。两组治疗均4d为1个疗程,且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抗炎治疗,停药后3d、7d两组患者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ß-HCG、阴道超声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分析药物安全性,若7d后血ß-HCG下降<15%,可重复剂量治疗,可持续3-4周。

\


 
1.3观察指标

(1)1个疗程结束,治疗后3d、7d观察两组患者附件区包块大小及血ß-HCG值;(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3)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1.4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盆腔积液完全吸收,附件区包块缩小明显,血ß-HCG三次检测均阴性;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盆腔积液减少,附件区包块缩小一半,血ß-HCG持续下降至正常;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盆腔积液增多,附件区包块不缩小或增大,血ß-HCG不降或下降后又上升。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不符合者参与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1个疗程结束,治疗后3d、7d,两组患者附件区包块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且治疗组包块缩小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后7d,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ß-HCG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后7d,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图1、图2。


\

\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36例中,临床疗效判定为显效为7例,有效为26例,无效为3例,有效率为91.7%;观察组36例中,显效为5例,有效为21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2.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Z=-2.130。

2.3药物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数为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数为3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很低,两组所选药物安全可靠。

3讨论

近年来,人们性观念的转变及辅助生殖技术的运用,异位妊娠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亦愈年轻化,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及生命安全,临床上普遍选用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不仅对患者造成身体的伤害,并发症多,还影响患者以后的生育能力,更多有生育要求的育龄期女性倾向选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目前对于符合保守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常用甲氨蝶呤治疗,甲氨蝶呤属抗代谢药物,能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产生,干扰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阻断DNA的表达,胚胎滋养细胞对其高度敏感,促进滋养细胞坏死,从而有效的抑制异位妊娠的胚胎发育[4],此外,米非司酮作为抗孕酮类药物,能降低患者体内孕酮含量,使胚胎绒毛细胞变性坏死[5],两药联合对杀胚有协同作用。中医认为妇女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脾胃虚弱或少腹宿有瘀滞,冲任、胞脉、胞络不畅,孕卵运行受阻,又因孕卵阻滞加重胞络气血瘀滞,日久留结成瘀,所以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是其发病的基本病机,少腹血瘀实证是其病机关键,临床以活血化瘀杀胚为其治疗大法[6],自拟房合汤为宫外孕Ⅱ号[7]合四物汤加减化裁,两方合用活血化瘀之力强,此外,使全身气血运行通畅,加快离经之血及孕卵瘀滞的吸收,能有效地治疗宫外孕。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显著提高保守治疗育龄期女性输卵管异位妊娠的成功率,疗效确切且药物安全性高[8]。

参考文献

[1]胡时聪.不同血ß-HCG值宫外孕患者实施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和宫外孕Ⅱ号方治疗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8):1107-1109.
[2]谢幸,荀文丽.妇产科[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5-56.
[3]罗颂平,谈勇.中医妇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38-145.
[4]柏春霞.甲氨蝶呤、米非司酮联用在宫外孕保守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9):139-140.
[5]卢琴,王芳.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宫外孕保守治疗临床效果观察[J].心理医生,2016,22(18):101-102.
[6]贺朝,马选鹏,胡芳,等.破血抗孕方协同子宫动脉甲氨蝶呤(MAX)灌注栓塞术治疗输卵管妊娠临床疗效分析[J].陕西中医,2016,37(5):588-589.
[7]杨菊,陈建明,王国红.药物水压胚胎分离法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58例疗效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2016,22(6):101-103.
[8]周淑宣.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9):349-3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42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