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应用区域性动脉灌注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01 10:15: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应用区域性动脉灌注的效果。方法抽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1月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94例,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人,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用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区域性动脉灌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腹痛腹胀缓解时间、疼痛程度、血尿淀粉酶下降速度及幅度。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为91.49%(43/47),对照组为76.60%(36/47);两组患者腹胀腹痛缓解时间对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关于疼痛程度以及血尿淀粉酶下降速度及幅度,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结论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应用区域性动脉灌注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区域性动脉灌注;应用;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张裕超,蒙文韬.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应用区域性动脉灌注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5):93-94.

0引言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胰腺炎的特殊类型,其病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多数患者在疾病早期病情恶化死亡。近年来,对SAP的治疗有一定的进展,治愈率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其死亡率仍然达到17%-30%。SAP是一种较为凶险的严重疾病,常伴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衰竭。为了探究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应用区域性动脉灌注的效果,本研究抽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1月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1月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94例,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人。其中患者年龄范围为35-77岁,平均年龄为(47.1±8.2)岁。所有人员的一般资料用软件进行对比分析,其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用药治疗,如抗生素、生长抑素等。观察组患者应用区域性动脉灌注治疗,具体如下: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然后进行股脉穿刺置管,在X线透视下将导管置于胃十二指肠动脉,最后固定导管。将地塞米松混合生理盐水经导管注入,再往导管内推注少量肝素生理盐水,最后进行临时封管。患者经导管微泵24小时持续灌注如下药物:罂粟碱30mg、思他宁4mg、5-Fu500mg,以及头孢类抗生素[1],上述药物连续灌注三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腹痛腹胀缓解时间、疼痛程度以及血尿淀粉酶下降速度及幅度。采用我院自制量表进行治疗满意度的调查,采用100分制,分数越高则护理满意度越高。分级评分如下:非常满意(80-100分),基本满意(70-79分),满意(60-69分),不满意(0-59分)。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满意)/总人数×100%;采用VAS(Visual analogy score,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3分则视作为轻度疼痛,4-7分则视作为中度疼痛,大于等于8分则视作为重度疼痛。血清淀粉酶正常值为220U/L,急性胰腺炎发病6-12h内可见增高,并于24h内达到峰值。若血尿淀粉酶下降速度及幅度越大,则显示治疗效果越佳。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的形式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test分析(T值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 followed by Dunnett’s tes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2结果

2.1治疗满意度的对比


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为91.49%(43/47),对照组为76.60%(36/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见表1。

\


2.2两组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时间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见表2。


\

2.3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对比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见表3。

\

 
2.4两组患者血尿淀粉酶对比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见表4。

\


3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的致病因素是胆道结石、肝胰壶腹括约肌功能发生障碍、酗酒、不规律饮食或暴饮暴食等。首先,胆道结石是引起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有关研究表明,70%以上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是由于微小的胆道结石引起。这种小结石的成分和组成主要是胆红素微小颗粒。形成胆红素颗粒的诱因,一般是由于患者年龄大、溶血、胆汁淤滞、酗酒等等因素引起。胆红素结石是一种表明粗糙、不规则的颗粒,其大小在3-4mm之间,在B超检验时,难以被检出。当胆红素结石进入胰脏管道时,会引起胰管发炎、损伤、感染等症状,对患者的健康有深厚的影响[2-5]。胆红素结石的大小可以反映急性胰腺炎的危险性,若结石越小,其危险性越大,病情越严重。对于其诊治,临床上多采用显微镜检查患者胆汁,若发现微小结石,需采用行胆囊切除术,这是治疗胆道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其次,肝胰壶腹括约肌功能障碍是引起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一大诱因。肝胰壶腹括约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进食期间,胆囊可通过肝胰壶腹括约肌的作用控制胆汁、胰液的流动,若肝胰壶腹括约肌功能障碍,胆汁、胰液排泄紊乱,甚至逆流进入胰管,就会引起急性胰腺炎。第三,生活方式也是引起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诱因之一。暴饮暴食、酗酒,可加大十二指肠的负担,且酒精可刺激胰液的分泌,从而导致乳头水肿以及肝胰壶腹括约肌痉挛,致使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临床上对于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有液体复苏、解除痉挛、应用生长抑素,抗生素,胰酶抑制剂、腹腔灌注、持续性血液净化等[6-8],其中区域动脉灌注是近年来较热门的研究话题之一。有关报告指出,区域动脉灌注能有效增加患者胰腺的灌注量,胰腺的微循环障碍得到有效的改善,可以缩短患者病程,减少并发症,治疗效果好。根据本研究表明,经导管行胰腺区域局部动脉灌注治疗,可大大增大局部药物浓度,明显提高治疗效果,观察组满意度、腹胀腹痛缓解时间、患者疼痛程度、血尿淀粉酶下降速度及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显示区域性动脉灌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应用区域性动脉灌注,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缓解疼痛程度,并且显著降低了血尿淀粉酶的浓度,治疗效果佳,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戈建辉,徐雨,汪斌,等.双镜联合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腺假性囊肿的安全性及细胞炎性因子改善研究[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9,13(02):200-202.
[2]张洋,吴慧丽,李琨琨.益生菌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及对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影响[J].药物评价研究,2019(04):681-684.
[3]陈桂喜,郁毅刚,陈功雷.腹腔置管灌洗引流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疗效[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7(04):426-428.
[4]魏平,韩威,吕岳,等.连续血液滤过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胰腺炎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刊,2019,54(04):381-385.
[5]李敏利,张晓华,王彬,等.SOCS3及促炎因子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炎症反应中的变化[J/OL].解放军医学杂志:1-10[2019-04-19].
[6]刘玉婵,温慧.暴发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25):229.
[7]陈炳勋,李汉智,王云龙,等.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07):1069-1071,1075.
[8]连凌云,李前进,杨和平,等.硝酸甘油联合区域性动脉持续灌注治疗重症胰腺炎效果及对微循环障碍改善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8,47(01):53-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40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