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31 10:44: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这一时段内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例纳入研究,按照住院号单双数,将之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进行医治,观察组则采取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进行医治,进一步对2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为(8.21±0.62)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13.57±0.65)分,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88.89%,对照组为77.78%,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观察组为2.22%,对照组为13.33%,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医治具备显著的疗效;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小剂量;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赵忠华.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4):121-122.

0引言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是一种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其临床类型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进展性脑卒中、完全性脑卒中、边缘区梗死等等[1]。这种疾病多由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变化、血管壁病变等引起,在临床上表现为偏盲、偏身麻木、偏瘫、失语等症状,严重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确诊后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方案。此次实验旨在探究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医治方案在其中的应用效果,具体的研究成果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这一时段内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例纳入研究,按照住院号单双数,将之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如下:①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48-82岁,平均(65.27±3.68)岁;②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7-81岁,平均(64.85±3.12)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没有明显差异性,经计算P>0.05,有可比的意义。

1.2入选与排除标准

(1)入选标准:①通过体格检查以及CT、MRI、DSA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确诊;②均知情签署相关医治同意书[2]。

(2)排除标准:①存在脑卒中病史,合并遗留偏瘫、失语等后遗症者;②近期接受同类药物治疗者;③存在相关药物禁忌症者。

1.3方法。本次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吸氧、补液等地震方法治疗,进一步采取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和氢氯吡格雷(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07)治疗。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进行医治,其中阿司匹林剂量每日剂量为150 mg,氢氯吡格雷剂量为75 mg,口服。观察组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即:每日口服阿司匹林剂量为75 mg,氢氯吡格雷剂量为75 mg。两组均于晚餐后半小时温水送服。两组持续进行3个月治疗,治疗后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价。

1.4判定标准

(1)临床疗效。本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进一步将临床疗效分为:①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除,体征恢复正常水平,NIHSS评分下降>90%;②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消除,体征有所改恢复,NIHSS评分降低20%-90%;③无效:均与上述要求不符不符合[3];总有效率为前两项有效率总和。

(2)安全性。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有无发生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损害等不良反应,记录例数,计算发生率(%)。

1.5统计数据处理。本次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处理本次涉及的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其中,计量数据使用(
±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百分率(%)表示,并用χ2检验;此外,P<0.05表示两组数据具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结果

2.1两组在临床疗效方面的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前的NIHSS评分为(18.72±2.14)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18.69±2.07)分,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为(8.21±0.62)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13.57±0.65)分,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88.89%,对照组为77.78%,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详细数据如表1。


\
 

2.2两组用药安全性比较。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观察组为2.22%,对照组为13.33%,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下表2。


\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要想治疗这一疾病,就得从这个要素入手,抑制血栓形成,扩张动脉血管,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阿司匹林属于抗血栓形成药物,能够对环氧化酶的生成起到阻断作用,同时对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改善局部脑组织缺血症状,不过大剂量服用这类药物副作用较大;氢氯吡格雷也是常有的抗血小板药物,可对ADP和血小板受体的结合起到抑制作用,进一步对糖蛋白GPⅡh/Ⅲa复合物活化的生成产生医治的作用,从而有效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改善[4]。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显著,可迅速解除血液高凝状态,改善受损脑细胞线粒体高凝,改善神经胶质细胞损伤情况,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预后良好。

此次试验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其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在临床中,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医治具备显著的疗效;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雷梅花.银杏内酯对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及对血Lp-PLA2、NSE、GFAP水平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01):34-36.
[2]李凯,李静.大剂量辛伐他汀强化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脂水平及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8,39(11):2090-2091.
[3]刘杰,黄鹏,张慧敏,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和/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09):20-24.
[4]杨永娜,彭小兰,李树萍,等.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04(78):1540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32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