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术中纤维胆道镜诊治胆道结石失败原因,提出改进策略,可促使胆道结石残余率有效减少。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就诊的96例胆道结石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资料,均实施术中纤维胆道镜诊治,术后对有无胆道残余结石进行确认,分析术中纤维胆道镜诊治胆道结石失败原因并提出改进策略。结果本组探究中,术后残余结石率15.62%(15/96),术中发现残余结石率、术后使用胆道镜证实或者术后经过T管造影证实结石残余率分别是6.25%(6/96)、9.37%(9/96)。结论分析术中纤维胆道镜诊治胆道结石失败原因,有助于提出临床改进策略,可有效下降患者胆道结石遗漏率。
关键词:术中;胆道结石失败;纤维胆道镜;原因;改进策
本文引用格式:王威涛,陈丽江.术中纤维胆道镜诊治胆道结石失败原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4):51-52.
0引言
临床经常运用术中纤维胆道镜技术,可治愈大量难以使用手法取石的患者[1],但是诊治后患者发生胆道残余结石率约10%,失败原因较为复杂,应进行临床综合分析,对其进行临床实验及研究。本次研究纳入96例患者,研讨术中纤维胆道镜诊治胆道结石失败原因及改进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就诊的96例胆道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自愿参与,经过了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男女比例40:56,年龄17-88岁,中位年龄56.2岁。所有患者均存在胆道结石,均实施术前体征、临床症状、辅助检查。
1.2方法。多数患者经胆总管切开位置将术中胆道镜置入,少数患者经肝叶切除断面、扩张胆囊管或者肝实质表面切开位置将术中胆道镜置入,术后2周给予患者实施T管造影检查,证实所有术后患者均不存在残余结石。若T管造影可疑,给予术后6周患者实施胆道镜检查,确保患者术后无残余结石。
2结果
本组探究中,胆总管结石患者例数、右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例数、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例数、左右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例数、全胆道结石患者例数、右肝内伴胆总管结石患者例数、左肝内伴胆总管结石患者例数、胆管壁急性充血水肿患者例数、密里奇氏综合症患者例数、胆管壁增厚苍白患者例数、胆道肿瘤患者例数、无阳性发现患者例数分别是36例、6例、5例、6例、10例、3例、7例、8例、3例、6例、2例、4例。术后残余结石率15.62%(15/96),术中已知残余结石率6.25%(6/96)、术后经T管造影或者术后胆道镜证实结石残余率9.37%(9/96)。
3讨论
临床研究得出,胆道分支较多、管道较细,胆道大部分在人体肝脏内且存在一定弯度,传统手术视野不清晰,多数情况下较为盲目,因此,结石残余率较高。临床实践总结得出,肝胆管残余结石发生率较高,约40%-96%,是胆道外科手术患者容易遇到的棘手问题[2]。
临床实践证实,胆道系统检查过程中常用纤维胆道镜,临床特点是清晰、直观及真实,若给予患者辅以病理检查,可准确及时诊断胆道梗阻性疾病,可为患者手术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可显著下降胆道结石残余率。临床研讨总结得出,术中纤维胆道镜技术临床成功率约82%-99%,部分患者可发生胆道结石失败,原因如下[3]。
3.1术后结石。分析肝内胆管解剖特点,发现分支数量较多且复杂,与胆管主干部进行比较,胆管壁可表现为增厚且导致管腔狭窄,可促使胆管壁扩张缩小,因此,若肝内胆管受到刺激,可出现相应病理变化,刺激类型包括遇到结石、炎症,可导致病理性胆管狭窄形成并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分析得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管狭窄的概率>50%,分析得出,胆道镜在临床上运用存在一定限制,难以清洗窥见及观察患者结石具体情况,使用取石器械进行取石的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术后取石在临床上运用频繁。分析术后胆道镜未能取石成功的原因,发现患者存在肝内胆管真性狭窄、T管脱落瘘道闭塞、巨大嵌顿结石等情况,因此临床应警惕[4]。相关性文献报道,术中可多次反复使用导向钳夹法,可利用取石钳、胆道镜触及结石部位,夹碎结石或者直接取石,可将难取结石有效取出,可促使患者术中取石成功率有效提高,可促使患者术后取石过分依赖有效减少。
3.2肝内胆管解剖结构异常。临床操作过程中,为患者胆道开展常规胆道镜操作办法包括渐进式及分段式,可有效实现全面窥视患者肝内外胆管具体情况的目的。分析得出,肝内胆管解剖变异可造成严重不良影响,造成胆道镜视觉圆点不清[5],可极大干扰全面窥视患者胆道具体情况,仅能窥视部分胆道,从而导致结石遗漏。
3.3病变胆管开口位置严重狭窄。利用术后胆道镜可对病变胆管开口进行仔细寻找,对狭窄进行反复扩张后可将结石取出。因此,术中胆道镜检查时应根据患者术前诊断对可疑线索进行仔细查找,B超可发挥引导作用,找出肝管开口后将取石网插入以疏通肝管,可将结石有效取出,可尽量将肝管开口严重狭窄进行有效解除。
3.4胆管内径纤细过度。若胆管内径纤细,胆道镜仅能远远窥见患者左右肝管分叉却无法检查患者胆总管下端具体情况,给予患者实施术后T管造影,可见患者胆总管下端残余结石,因此,临床提出经患者十二指肠镜切开乳头括约肌,有利于患者自行排出结石[6]。
3.5误诊。术中胆道镜记录显示结石取尽,但是,术后发现残余结石,然后又经胆道镜将残余结石取出,分析原因,是因为使用胆道镜观察尽量患者十二指肠黏膜,通过Oddis括约肌完成此项操作。术后常规T管造影在临床上运用价值较高,胆道镜取石过程中较为必要,可弥补不足。
3.6操作不恰当。利用术中胆道镜可观察患者肝内胆管、肝总管下端,分2次进行,转换期间,可导致小结石移位,处于胆道镜视野外,从而导致胆总管残余结石。因此,医护人员在患者检查期间保证耐心细致,检视过程中应保证逐支逐段来观察肝内胆管,结束后在胆总管内转动镜身原位至患者胆总管下端并实施连续观察,可有效避免患者术中结石遗漏。本组结果:术后残余结石率15.62%(15/96),术中发现残余结石率、术后使用胆道镜证实或者术后经过T管造影证实结石残余率分别是6.25%(6/96)、9.37%(9/96)。
综上所述,分析术中纤维胆道镜诊治胆道结石失败原因,包括准备术后结石、肝内胆管解剖变异、病变胆管开口严重狭窄、胆管纤细过度可导致胆道镜不能完全进入、误诊胆总管下端节段性狭窄、操作不当,临床应提出改进策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遵循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改进策略,可有效避免胆道结石遗漏,值得临床推荐。后续探讨中,可有效扩大患者样本选取数量,有效增强本组研究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符真,张剑权,符国珍,等.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结石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3):123.
[2]陈麟.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胆道术后肝胆管残余结石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7(31):19-21.
[3]谢天庆.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疗,2018,37(09):79-81.
[4]王玲军,衣世明.肝切除术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50例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7):91.
[5]沈超,陶丽丽.胆道镜在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再手术中的临床价值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89-91.
[6]张迎春.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2):88-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