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糖尿病的防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社区化综合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自我管理教育、信息化平台搭建、管理模式三个方面对国内目前糖尿病社区化管理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社区化综合管理建设提供依据,为我国居民健康护航。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调查;自我预警模型
本文引用格式:刘涛.广州市白云区社区血糖调查分析与自我预警模型的构建[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4):222-224.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改变及老龄化加剧,导致糖尿病的发病亦率随之不断攀升,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第8版全球糖尿病地图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2017年患病率为10.9%,患者数量高达1.14亿,位居世界第一,且这一数据仍在继续增长[1]。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可导致较高的致残、致死率,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严重,而且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是居家生活,长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管理血糖。因此,为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社区慢性病管理团队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1自我管理教育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通俗易懂的指出糖尿病治疗要点:行教育;勤监测;管住嘴;迈开腿;药莫忘:‘五驾马车’驾驭好”[3]。这是对慢性病管理基本目标的追求,慢性病管理的基本目标不是去治愈疾病,而是要通过慢性病防治的教育去塑造个体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4]。自我管理教育旨在教授解决问题的技能,以促进日常自我护理,积极参与到疾病治疗过程中,为医务人员提供决策信息。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教育包括自我监测血糖,规律运动,坚持糖尿病饮食。
1.1自我血糖监测。自我血糖监测(SMBG)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日常血糖控制,避免血糖的极高值和极低值,并降低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而引起的长期并发症的发生,需要医务工作者与糖尿病患者共同积极参与,培养良好的SMBG的习惯尤为重要[5]。吴佳玲等的研究认为SMBG的影响因素包括认知因素、社会支持、经济因素、心理情绪因素和感知因素等,患者对SMBG的作用认识不足,未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及对疼痛恐惧等严重影响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社区医院可组织健康宣教班,定期为糖尿病患者宣教糖尿病相关知识,指导患者正确的血糖监测方法,消除患者对血糖监测的误解,从而提高血糖监测的依从性[6]。一项关于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SMBG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SMBG使用频率越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越低,而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个性化SMBG方案更有利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正常水平[7]。因此社区医生在教育患者SMBG的基础上,设计个性化SMBG方案,更有利于糖尿病的管理。
1.2运动营养教育。单纯靠药物治疗糖尿病是很难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必须与运动营养治疗相结合,并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整个过程当中。低碳水化合物、豆类食品、膳食纤维和基于肠道菌群的治疗饮食和可通过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饱腹感、改善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变肠道菌群,可以成功的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的血糖管理水平[8]。余方珍等将66名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营养管理,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按照建议的营养摄入方式积极进行护理;观察组给予“医院-社区-家庭护理”,社区医务人员对患者建立个人档案,组织饮食健康教育,医院专科护士在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并在随访时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计算每日个体化总热量,制订个体化饮食处方,并且鼓励家庭成员一起监督患者坚持合理饮食,经1年的干预后得出应用医院-社区-家庭的护理干预模式能较好的对患者饮食进行管控,优于传统护理方法,值得推广[9]。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运动疗法尚未引起DM病人足够的重视,有研究显示,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中有96.0%采用饮食控制,仅38.0%采用运动干预,而规律运动者不足5.0%[10]。运动锻炼对于糖尿病的益处主要有调节血糖、增强末梢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延缓并发症、改善脂代谢并控制体重、提高机体适应性[11]。研究证实运动干预在不同随访阶段均可降低患者HbAlc水平[12]。社区医生可通过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育、知信行、情景模拟等模式加强对患者的饮食运动教育,指导患者制定饮食运动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改善血糖控制水平[13]。
2信息化平台搭建
患者与医护人员的频繁交互,不断的交流才能达到糖尿病的远期治疗效果需要。信息化平台建设将有利于社区糖尿病管理。冯小芬等建设微信群组交流平台,将接受常规糖尿病教育的115人分为微信群组及对照组,通过在线疾病问询、发布相关疾病知识、督促患者自我管理等方法促进交流,提高患者依从性,经过3个月观察,微信组代谢检验指标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自我管理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4]。魏魏等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移动健康平台辅助同伴支持教育组(A组)、同伴支持教育组(B组)和常规诊疗组(C组),移动健康平台可追踪患者学习情况,接受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等居家数据上传,A组糖尿病知识和自我效能改善最显著[15]。Wu Xinghan等对数据库中通过对手机APP管理糖尿病的相关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研究结果有力证实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改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16]。巩维佳等通过远程无线血糖管理系统,实时掌握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17]。李杰等基于网络的糖尿病管理信息系统(DIMS系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管理,为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合并症的临床监控、发病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手段[18]。王莉等将240例2型糖尿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互联网+”糖尿病健康管理站闭环式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干预12月后,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BMI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遵医用药合格率、血糖达标合格率、饮食控制合格率亦高于对照组[19]。移动互联网、自助管理移动互联网即互联网APP,或智能手机APP,或移动端,在糖尿病管理上具有巨大的潜力,且对降低数据信息交流成本,减轻医疗负担具有重要意义[20]。社区信息平台搭建将有利于医患交流,有效的促进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3管理模式探索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糖水平,延缓甚至避免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使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迟或减轻。
3.1多级联动。分级诊疗我国目前面临的糖尿病防治形势极为严峻,整合区域医疗资源、推进糖尿病分级诊疗刻不容缓,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信息共享,对糖尿病的防护和全程照护具有重要意义[21]。研究者对花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684例60岁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分级诊疗组使用急诊资源的比例、使用住院资源的比例均小于对照组。该结果提示多级联动、分级诊疗的合理就医格局已产生了一定的成果,患者不同的病情与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能力匹配,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22]。周小莉等提出医院一社区一个人糖尿病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表明该模式的实施使患者血糖达标率显著升高,患者自我管理治疗升高,从而实现了对糖尿病患者的有效管理[23]。张建东等通过社区与三甲医院联合管理模式,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达标率和联合达标率[24]。亦有学者提出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互动管理模式,家庭在糖尿病长期管理过程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25]。对患者开展一般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后,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与实施前相比得分明显升高,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可增强家庭成员监督管理疾病的意识,同时使患者感受到家庭温暖,增强了其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行为控制的能力[26]。宦红梅等主张“1+1+1”组合签约模式的社区管理,即通过居民和家庭医生的组合签约(选择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一家区级医疗机构或市级医疗机构进行签约,形成“1+1+1”的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将糖尿病患者纳入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合作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更为和谐、稳定、密切的医患关系,促进糖尿病管理的持续有效开展[27]。多级联动,分级诊疗有利于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但目前仍未达到理想状态,还需进一步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等以推动分级诊疗工作[22]。
3.2多学科合作。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微血管、神经病变以及糖尿病足等,可累及心脑肾等重要脏器,鉴于疾病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各种专业人士(例如营养师,护士,外科医生,内分泌专家,运动专业人士,和眼科医生)在初诊医师的协调下共同管理糖尿病;显然一个跨专业的多学科合作团队对糖尿病管理至关重要。美、英等发达国家相继应用多学科团队模式,并逐步从医院推广至社区,对患者进行长期的疾病管理,获得了良好效果[28]。Siaw MYL等对PubMed,SCOPUS和CINAHL数据库2007年至2017年之间关于多学科协作管理糖尿病的相关文章进行了检索,通过系统回归,并对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多学科协作管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且不增加诊疗费用[29]。黄华磊等组建了由全科医生、糖尿病专科医生、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和运动康复理疗师共同参与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通过多学科联合干预方案观察社区糖尿病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生理等指标改善情况,干预后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明显改善[30]。调查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对多学科合作的管理团队具有较强的认可度[31]。
对于糖尿病的管理是长久持续的管理。而目前我国三甲医院的负荷量过大,无法承担慢病的长期管理工作,从国内外的经验而言,将管理重心下沉至社区,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最有效的选择。社区作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单元,需积极吸收新观念,接纳新技术,开展慢病研究和管理新模式,实现多领域优势互补、多学科密切协作,提高社区综合管理能力,以积极应对我国糖尿病带来的艰巨挑战。
参考文献
[1]C A R R A C HE R A M,M A R A T HE P H,C L O S E K L.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17[J].Journal of diabetes,2018,10(5):353-356.
[2]陈刚,刘璋寅,许红,等.饮食代替疗法结合运动管理及健康教育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效应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2):241-244.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2018)[J].中华内科杂志,2018,57(12):885-893.
[4]吴佳睿.大健康时代的糖尿病管理[J].中华内科杂志,2019,59(3):164–166.
[5]朱大龙.规范自我血糖监测,优化糖尿病管理[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4(2):144.
[6]吴佳玲,吴荣,程康耀,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18):30-33.
[7]]MANNUCCI E,ANTENORE A,GIORGINO F.Effects of
Structured Versus Unstructured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on Glucos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Non-insulin-treated Type 2 Diabetes: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Journal of Diabe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8,12(1):183-189.
[8]周蓝波,周国平.糖尿病的饮食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7,25(9):851–854.
[9]余芳珍,吴晓霞.医院_社区_家庭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7,33(1):82-84.
[10]郭晓敬.规则运动与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对比观察[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21(2):160-162.
[11]解杰梅,张会君,刘杰峰.糖尿病运动疗法的研究进展与应用领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5):716-718.
[12]刘晓娜,夏庆华,方红,等.健康素养及运动干预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效果评估[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18,39(3):357-362.
[13]邓慧君,李卫东.国内外2型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模式现状[J].中国健康教育,2017,77(7):641-643.
[14]冯小芬,韦玉和,邵雪景,等.微信群管理糖尿病患者的短期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7,25(2):149-153.
[15]魏魏,董斌,赵列宾,等.手机移动健康平台辅助同伴支持教育对改善2型糖尿病管理的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5,31(11):967-970.
[16]WU X,GUO X,ZHANG Z.The efficacy of mobile phone apps for lifestyle modification in diabete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19,21(1):1-16.
[17] 巩维佳,姚军,连元元,等.远程血糖管理系统在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4):465-
470.
[18]李杰,贾伟平,吴松华,等.糖尿病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J].上海医学,2007,30(8):595-598.[19]王莉,付阿丹,易兰,等“.互联网+”糖尿病健康管理站在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5):1836-
1841.
[20]闫冠韫,陈洪恩,李舜,等.大数据视阈下糖尿病患者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9):1066-1070.
[21]包玉倩.推进分级诊疗,全面防控糖尿病[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2):761-764.
[22]王亚坤,方宁远.分级诊疗下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卫生服务使用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8,37(2):220-224.
[23]周小莉,丘美娇,王斐,等.医院一社区一个人糖尿病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及实[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3):285-287.
[24]张建东,庄宁,高丽娟,等.社区与三甲医院联合管理模式在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
学,2012,15(9A):2927-2930.
[25]刘芳,杨玲凤,李乐之,翁容.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互动管理模式建立与应用效果[J].中国老年性杂志,2015,35(24):7210–7212.
[26]张娟,张会敏,朱丽丽.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7):4194–4196.[27]宦红梅,范玉娟,杨架林,等“.1+1+1”组合签约模式下家庭医生服务对社区糖尿病管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1(9):1075-79.
[28]WAGNER E H.The role of patient care teams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J].Education anddebate,2000,320(26):569-72.
[29]SIAW M Y L,LEE J Y C.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care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2019,73(2).
[30]黄华磊,李莉,徐永清,等.多学科联合管理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心身康复管理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5):1842-1847.
[31]SETH A.BERKOWITZ,MD,MPH,STEPHANIE A.EISENSTAT,MD,LILY S.BARNARD,BS,AND DEBORAH J.WEXLER,MD Ms.Multidisciplinary Coordinated Care for Type 2 Diabetes: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Patient Perspectives[J].Prim Care diabete,2019,12(3):218-2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