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手术患者采取地佐辛不同给药方式对于术后苏醒期拔管以及镇痛镇静效果的临床影响。方法择取我院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接收的98例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手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地佐辛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49例。实验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收集两组患者资料,对比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期镇痛和镇静评分。结果实验组术后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苏醒期的镇痛和镇静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采取肌肉注射地佐辛的给药方法,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镇静和镇痛效果。
关键词:地佐辛;不同给药方式;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苏醒期;拔管;镇痛镇静
本文引用格式:龚建辉.地佐辛不同给药方式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苏醒期拔管及镇痛镇静效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4):124+126.
0引言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相对较低,特别是对于瑞芬太尼而言,具有消除快以及作用时间短的特点,与长效阿片类药物相比,其痛觉过敏相对更明显、更快,具体表现为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1]。近年来,临床上为了使得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手术患者的疼痛以及躁动反应减轻,在此基础上加以地佐辛进行联合应用,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镇静镇痛效果[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接收的98例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手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地佐辛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49例。其中,实验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22-78岁,平均
(44.87±6.65)岁;体重19.00-24.00 kg/m2,平均(22.74±1.36)kg/m2。对照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22-80岁,平均(44.96±6.83)岁;体重指数20.00-25.00 kg/m2,平均(22.92±1.54)kg/m2。两组患者资料经过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手术治疗,麻醉药物选择1μg·kg-1瑞芬太尼、0.9 mg·kg-1罗库溴铵、0.1 mg·kg-1咪达唑仑,2 mg·kg-1丙泊酚。患者行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处理,在此期间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术后患者麻醉维持则为靶控输注0.2-0.3μg/(kg·min),同时,静脉输注15-25 mL/h丙泊酚,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瑞芬太尼的靶控输注血浆靶浓度。实验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将0.2 mg·kg-1地佐辛(生产厂家: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329)给予肌肉注射。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于手术前30 min,将0.2 mg·kg-1地佐辛给予静脉注射治疗。手术完成缝合时,停止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等到患者自主呼吸频率每分钟>12次,潮气量>6 mL·kg-1时,便可拔出气管导管。
1.3临床观察指标。收集两组患者资料,对比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期镇痛和镇静评分。
1.4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中的数据均需要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值检验进行统计推断,检验水准为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术后苏醒时间以及气管拔管时间。实验组术后苏醒时间(7.01±1.64)min,对照组(11.32±2.41)min,T=10.349,P=0.000;实验组气管拔管时间(8.71±1.86)min,对照组(13.21±2.13)min,T=11.139,P=0.000。实验组术后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对比两组苏醒期的镇痛和镇静评分。实验组苏醒期的镇痛和镇静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瑞芬太尼复合麻醉作为临床手术最为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与传统的麻醉药物相比具有较高的镇痛效果,加之患者停药后的自主呼吸恢复速度相对较快,具有麻醉效果显著以及安全性高的特点,更加利于手术过程中的麻醉管理。地佐辛作为临床常用的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分布于人体脑干、脊髓k受体,并且产生б受体拮抗以及脊髓镇痛的作用,镇痛以及镇静的效果良好。在应用地佐辛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焦虑以及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的发生,同时,还能够稳定全麻患者处于苏醒期的循环功能以及呼吸功能,对于缓解患者躁动情绪以及疼痛反应的效果十分显著[3-5]。静脉注射地佐辛后15 min才能见效,但是肌肉注射则在30 min后见效,加之地佐辛药效持续时间以及镇痛效果能够随着用药剂量的大小进行变化,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能够于30 min后在患者大脑、脑干以及脊髓产生镇痛麻醉的效果,同时,延缓了患者对于药物的吸收速度以及药效持续时间[6-7]。经过本次研究,得出:实验组术后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苏醒期的镇痛和镇静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采取肌肉注射地佐辛的方式,镇静和镇痛效果显著。
总而言之,通过采取肌肉注射地佐辛的给药方法,能够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产生更加理想的镇痛和镇静效果。
参考文献
[1]庄朝华,郭迅,季春华.地佐辛不同给药方式对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苏醒期拔管及镇痛镇静效果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9,(06):53-55.
[2]黄丹.探讨地佐辛不同给药方式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苏醒期拔管及镇痛镇静效果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8,30(12):96-97.
[3]王建秀.地佐辛不同给药方式用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苏醒期拔管及镇痛镇静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03):115-117+120.
[4]刘首云.地佐辛不同给药方式对全麻术后苏醒与镇痛效果的比较[J].海峡药学,2017,29(07):114-116.
[5]邵涛,胡海燕.地佐辛不同给药方式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苏醒期拔管及镇痛镇静效果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8):996-1000.
[6]王亚华.地佐辛不同给药方式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苏醒期拔管及镇痛镇静效果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6):85-85.
[7]陈建廷,张金凤,陈建志.地佐辛不同给药方式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苏醒期拔管及镇痛镇静效果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18(10):55-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