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总结耐高压双腔PICC管在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及护理重点。方法选取本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90例PowerPICC置管病例,回顾其临床应用情况,包括使用人群、年龄分布、病种、置管方法、置管后护理等。结果与结论总结发现双腔power PICC管为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的重要作用,为患者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静脉输液通路,满足了重症患者长期输液、快速输液扩容、多通道给药、监测CVP、(增强CT检查)高压注入造影剂等诸多治疗需要。
关键词:powerPICC;重症患者;B超引导置管;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李莉.PowerPICC在危重症患者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5):201-202.
0引言
双腔Power PICC置管在重症临床应用广泛,为患者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静脉输液通路,满足了重症患者日常治疗需求,但是护理工作十分关键,本文来探究一下。
1临床资料介绍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科共置入POWER PICC双腔导管90例,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分布在13-88岁之间,主要病种有:重症肺炎、腹主动脉瘤、多发伤、脓毒症。置管主要原因有:长期输液治疗;原静脉输液导管出现CRBSI;多通道给药;监测CVP;辅助增强CT检查。置管血管通路的选择,首选右侧贵要静脉,其中经右贵要静脉置管56例,经右正中静脉置管17例,经左贵要静脉置管11例,经左肘正中静脉置管6例,一次穿刺成功置管76例,2次穿刺成功置管14例,总置管成功率100%。
2置管方法
2.1解释和告知
向家属和患者解释置管的必要性,告知置管可能出现的风险等,取得家属的同意,签署置管同意书。
2.2患者基本情况及血管的评估
置管前充分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用药、循环血容量、意识、合作程度及凝血指标情况,清醒的患者,做好患者的情绪安抚,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的患者,置管前遵医嘱给予适当药物镇静。容量不足的患者,先遵医嘱扩容,需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安静配合,容量充足,血管充盈的状态下实施置管。扎止血带于上臂,B超下评估穿刺血管的直径,优先选择上臂血管直径>3mm的独立静脉,分支少,穿刺成功率高[1],若血管直径<3mm,应结合患者整体病情考虑,若为容量不足,应适当扩容后再置管。首选右侧贵要静脉,因其粗、直,静脉瓣少[2],选定目标血管后,纵向移动B超探头,由穿刺点往上探查目标血管至上臂根部,观察有无静脉瓣及血管畸形,同时评估患者同侧颈内静脉情况,观察B超下颈内静脉显影情况,以此与置管后再次探查情况形成前后对比,若导管上行误入颈内静脉,B超影像下,血管腔内会出现一高密度亮点,借以判断导管是否置入目标血管。
2.3体位及体表测量
移动患者于对侧,充分预留足够空间于穿刺侧,穿刺上肢外展90度,与躯干保持垂直。年老体弱者,体力不支及躯体僵硬者,前臂上扬置于肩部,保持上臂外旋外展与躯干保持90°。体表测量置入长度,测量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反折垂直向下至第三肋间,测得的长度即为导管置入长度[3]。并测量臂围。
2.4用物准备
巴德5号power PICC导管、无菌PICC穿刺包、生理盐水100ml一袋、正压接头2个、20ml注射器2个、75%医用酒精溶液、0.5%碘伏消毒液、超声机、止血带、胶布。
2.5实施置管
洗手,戴无菌手套,消毒,铺巾,确保最大无菌屏障;扎止血带,待30秒,血管充盈后,左手执B超探头,移动探头,置目标血管于显示屏纵向中间位置,穿刺针针尖斜面朝上,持针45°穿刺,穿刺时双眼直视B超显示屏,见回血后,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送入导丝,送导丝的同时,逐渐压低穿刺针,成功置入导丝后松止血带,拔出穿刺针,按压初步止血后,绷紧皮肤,扩皮刀刀背紧贴导丝,平行方向刺入皮肤约1cm左右,按压止血后置入外鞘;修剪导管至预定长度,左手大鱼际肌用力下压穿刺血管,拇指与食指固定外鞘,匀速送入导管,此时嘱患者将头偏向穿刺侧,不能配合者,嘱助手协助维持体位,此方法可使颈内静脉与头臂静脉不在一条直线上,以防止导管反折入颈内静脉[3]。送导管至预订长度,回血通畅后外退外鞘,撕裂外鞘,压迫止血。B超检查同侧颈内静脉,查看B超血管图像有无异常亮点,与穿此前探查情况对比,确定未上行至颈内静脉后,于小方纱按压穿刺口,3M薄膜敷料固定,渗血较多者予弹力绷带包扎,避免过紧,阻断血运。
2.6定位
胸片检查定位,确定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中下段,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即距右心房上约2cm,第6胸椎和第7胸椎间隙以及上下水平位置为最佳位置[4]。
3置管后护理
3.1妥善固定
预防导管脱出,换药后将导管摆放于穿刺点上方,呈C型摆放[5],穿刺点位于3M薄膜中心,无张力黏贴,右手拇指与食指轻捏导管塑型,双手掌按压抚平边缘,导管出3M薄膜交界处加贴弹力胶布,弹力胶布下端2/3剪成条形开叉,上段1/3相对较宽,贴于导管与3M薄膜交界处,下端2/3在导管下交叉呈碟形固定,此方法可有效防止导管因外力牵拉导致3M薄膜边缘翘起松脱[6]。
3.2规范化无菌换药
常规QW换药,规范化操作,由穿刺点往外瓦盖式环形消毒,消毒范围大于12cm*12cm,同时观察穿刺口及周围皮肤情况,观察有无瘀紫肿胀,询问患者有无疼痛,麻木等不适,充分清除穿刺口及导管下端血痂后,待干,贴3M敷料。
3.3确保通畅
正确冲封管,选用至少20ml注射器,用大鱼际肌正压脉冲式冲管,使导管内液体形成涡流,冲洗导管壁残留药物及血液。穿刺上肢常规抬高,加强血液回流,避免血栓形成。翻身时避免穿刺肢体长时间受压,上臂组织压力增高,血液反流至导管内形成血栓堵塞导管。
3.4尽早干预,预防堵塞
用药前抽回血,回血通畅才可用药,每两种药物使用前后均用生理盐水冲管,预防药物间相互反应,堵塞导管;微量泵入药物,泵注速度要求至少>5ml/hQ6h予生理盐水20ml正压脉冲式冲封管。
4导管相关并发症
90例病例中,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2例,分别为置管后28天和置管后32天,医生B超探查确认无血栓形成后拔除导管。对此2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分析,可能原因为:操作前未严格执行手卫生,用药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压接头未严格机械摩擦消毒15s,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严格执行规范化无菌操作。另有5例病例,经右贵要静脉置管,X光胸片结果显示导管上行入右颈内静脉,分析原因为,置管过程中患者上臂外展角度过小,当上臂外展与躯干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时,增加了贵要静脉与腋静脉会和处的弧度,使导管不易通过。在后续置管病例中,充分外展穿刺侧上肢,使之与躯干夹角呈90度或稍大于90度,送管至20-25cm时,嘱患者头偏向穿刺侧,下颌尽量靠近肩关节,不能配合者,嘱助手在同侧锁骨上窝,手掌四指并拢用力下压阻断境内静脉[7],防止导管上行异位,采用此方法后,后续置管病例暂未发现导管上行入颈内静脉的病例,证明此方法可行。
5小结
双腔Power PICC置管在重症临床应用广泛,为患者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静脉输液通路,满足了重症患者长期输液、快速输液扩容、多通道给药、监测CVP、CT检查(高压注入造影剂)等诸多治疗需要,但无论从置管技术还是后续护理也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置管前必须充分评估、置管中动作熟练、精准,置管后加强导管维护,不断总结提高,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使其更好的运用于临床,造福于广大患者[8]。
参考文献
[1]孙文彦,张静彦,刘兵,王凯,葛瑞彬,宋琦,马玉芬.2580例疑难重症患者PICC成功置入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02):163-165.
[2]吴长福,孙培栋,毕振宇,陈春,李庆涛,欧阳钧.上肢静脉入路PICC置管术应用解剖学研究[J].护理学报.2011,(19):8-11.
[3]张朝佑.人体解剖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76.
[4]戚红萍,尤国美,江子芳,付林娟.上腔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最佳位置的体外测量方法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06):1334-1335,1343.
[5]丁兴芬.“C”型固定方法在PICC导管维护及应用中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6(3):266-267.
[6]庄欢,于乐静.加压固定胶带双“Y”型固定PICC双向延长管的效果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3):1641-1642.
[7]赵明霞,李琼,陈杉杉,张慧,蔡昌兰.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的应用及异位颈内静脉的调整[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6):16-18.
[8]孙丽.PICC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4):2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