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胎死宫内的相关病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18年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19例胎死宫内病例资料,统计相关死因、产后出血等资料。结果胎死宫内发生率0.35%,单胎死亡111例,死亡原因首位是脐带因素32例,后依次为孕妇因素20例,胎儿因素18例,胎盘因素4例;15例为多方面因素,22例无法确定死因。双胎死亡8例。产后出血20例。不同孕期,胎死宫内病因有所差异,多因素致病比例明显升高,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孕期伴有合并症的患者要早发现早治疗,重视胎动异常主诉及超声指标异常,做好孕期宣教工作。对于不明原因的胎死宫内完善相关检查,为下次妊娠做好预防及咨询。
关键词:死胎;死亡原因;预防
本文引用格式:毛静鑫.119例胎死宫内病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4):43-44.
0引言
近年为保障母婴安全,越来越多的措施在临床中开展,但仍不能杜绝胎死宫内的发生。胎死宫内的病因多种多样,但主要分为母体,胎儿及胎盘三方面[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每年报道约260万胎死宫内病例,97%的病例在发展中国家,且约半数的死亡原因不明[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4年间发生胎死宫内的孕妇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1.2诊断方法
1.2.1胎死宫内诊断标准:就诊本院时孕周>20周,且经本院彩超确诊无胎心。
1.2.2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胎死宫内的总体发生率。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4年间,本院总分娩量为33580例,胎死宫内共119例,胎死宫内的总发生率为0.35%,其中单胎妊娠111例,双胎妊娠8例(其中一胎死3例,双胎死5例)。119例孕妇的平均年龄为(30±5)岁,发病孕周为(29±6)周;规律产检者105例(88.2%);84例(70.6%)孕妇有自觉胎动异常。初产妇68例(57.1%),经产妇51例(42.9%)。产后出血20例(16.8%)。
2.2胎死宫内病因分析
2.2.1单胎妊娠发生胎死宫内的病因分析。单胎胎死宫内共111例,79例有自觉胎动异常,平均发病孕周为(29±6)周。其中母体因素20例,脐带因素32例,胎儿因素18例,胎盘因素4例。除以上因素,15例合并多因素,22例无法确定死因。从单一病因分析,脐带扭转占首位,胎儿畸形第二,妊娠期高血压疾第三,具体病因详见表1。
2.2.2单胎妊娠胎死宫内不同孕周病因分析。本研究将111例单胎妊娠病例按孕周分为3组,分别为20-27+6周,28-33+6周,≥34周。分析三组中不同病因导致胎死宫内的占比,结果显示三组中脐带因素均占首位,随着孕周增加,多因素致死比例递增,而不明原因的胎死宫内递减,但对比三组组间病因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2。
2.3产后出血。119例患者共20例(16.8%)产后出血(出血量>500 mL),母体原因10例(50%),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例,妊娠期糖尿病3例,子宫畸形/肌瘤3例,胎盘因素9(45%),其中胎盘早剥/前置胎盘3例,胎盘/胎膜残留6例,剩余1例高危因素是剖宫产再孕。
3讨论
3.1母体因素对胎死宫内的影响。本研究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母体因素导致胎死宫内的首位;有研究显示,发生胎死宫内的病例中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比例高达28.7%[3];而本研究中20例产后出血中4例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例进展为HELLP综合征,1例为子痫,1例出现胎盘早剥。由此得出,临床中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要重视孕期管理及病情检测,一旦发现异常,要适时适式终止妊娠,预防产后出血。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取决于糖尿病病情及血糖控制水平。未控制的孕前糖尿病孕妇,胎儿严重畸形发生率为正常人的7-10倍,而妊娠中晚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导致胎死宫内的重要病因[3]。本研究中3例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者,1例从未产检,就诊时空腹血糖8.0 mmol/L,酮体3+;1例因自觉视物模糊就诊发现胎死宫内;1例产检不规律,未行OGTT试验。
3.2胎盘脐带因素。胎盘脐带是母儿之间输送营养的桥梁。当二者任一异常都会引起胎儿急/慢性缺氧。研究显示,死胎病例中有45%会出现胎动减少,本研究中自觉胎动减少的比例为70.6%,其中10人在既往B超检查中曾提示脐带学流异常或脐带绕颈,但在发觉胎动异常后并未能及时到院就诊。
3.3双胎妊娠。双胎胎死宫内的病因与单胎妊娠有相同点,但其特有并发症也是胎死宫内的重要病因。有研究显示孕28周前单绒毛膜双胎之一若发生胎死宫内,导致另一胎发生胎死宫内或死产的比例明显高于孕28周之后。本研究中双胎妊娠胎死宫内平均发病孕周为(28±6)周,其中双胎之一胎死宫内3例,3例分娩孕周分别为28周,34周,36周,双胎死亡5例,其中4例孕周小于28周,2例死因为TTTs,1例于早期B超提示胎儿血流异常。故早期确定双胎绒毛膜性,尽早发现TTTs、FGR等疾病,早期干预,对后期妊娠管理很重要[4]。
3.4加强宣教,重视产前检查。本研究中不规律产检者14例,平均年龄为(27±5)岁,学历均为高中以下,11例经产妇。研究显示,孕期未行规律产检者,胎死宫内风险较规律产检者高出15%-72%。可见文化水平及产次的差异,对孕期产检有一定的影响。规律产检能够较早发现胎儿畸形,染色体异常,及孕产妇合并症等危险因素,预防胎死宫内的发生。
综上所述,早发现早处理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加强孕期宣教及管理,重视超声监测异常,是降低胎死宫内的重要措施。对不能明确死因者应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排查染色体异常,为下次妊娠做好咨询及指导的准备[5]。
参考文献
[1]马晓彤.残角子宫妊娠临床特点与诊治的回顾性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8.
[2]金兰.51例胎盘早剥的临床分析[D].皖南医学院,2015.
[3]赵丽杰,缪玉梅,吕爱远,等.高危妊娠180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02):217-219.
[4]王俊兰,朱艳红,周新,等.IL-1、IL-6、PCT、CRP联合检测对胎膜早破并发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价值[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9,31(05):93-95.
[5]邓通洋,陈雪茄,宁春芳,等.不同检测方法对孕妇B群链球菌的检出率比较[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29(09):1053-10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