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的 探析 CT 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到本院就诊的 88 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先行 CT 检查,再行核磁共振(MRI)检查。比较 2 种诊断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MRI的阳性检出率(93.18%)显著高于 CT(82.95%)(P< 0.05)。CT、MRI 检出 >5 mm、≤ 5 mm 的病灶个数无显著差异(P> 0.05),但其读片满意度显著低于 MRI;其检查时间显著低于 MRI(P< 0.05)。结论 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予以 CT、MRI 检查,2 种方法用于早期诊断均存在明显优势,二者联合应用可获取更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 CT;核磁共振(MRI);诊断价值
本 文引用格 式: 李志强 .CT 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临床效果评价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5):149+151.
0引言
腔隙性脑梗死又被称为穿通支脑梗死,是指由穿通支动脉、颅内小动脉狭窄及痉挛导致脑深部出现小软化灶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1]。该疾病的临床症状不严重,早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获得显著缩小脑梗死面积,效果突出。因此,早期诊断出该疾病对临床治疗总获得显著疗效有着重要意义。本次研究,2017 年 3 月至 2018 年 3 月到本院就诊的 88 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先后采取 CT、MRI 检查,旨在探究 CT、MRI 的临床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 2017 年 3 月至 2018 年 3 月到本院就诊的 88 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其中有男 42例, 女 46 例;年龄 50-82 岁,平均(61.52±2.42)岁;临床表现时间在 2-10 d,平均(5.63±0.82)d。先行 CT 检查,再行核磁共振(MRI)检查。
1.2方法。88 例患者先行 CT 检查,设备选择由飞利浦公司提供的 64 排螺旋 CT,取仰卧位,将 OM 作为扫描基线,从颅顶到枕骨大孔逐层扫描,将层厚、间距均设置为 5 mm,其他扫描参数设置为 120 kV 和 380 mAs。行MRI 扫描时,选用西门子公司提供的 1.5T 磁共振成像系统,取仰卧位,同样以 OM 为扫描基线,T1、T2 加权像 TR/TE分别为 420/10 ms、3500/96 ms, 层厚、间距分别设置为 5 mm、2 mm,其影像结果均由资历较深的医师进行判定,并进行满意度调查。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及病灶检查情况。
1.4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 SPSS 19.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 t 和 χ 2 检验,检验标准 P < 0.05。
2结果
2.1阳性检出率对比。MRI 的阳性检出率(93.18%)显著高于 CT(8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2病灶检查情况对比。CT、MRI 检出 >5 mm、≤ 5 mm 的病灶个数无显著差异(P > 0.05),但其读片满意度显著低于 MRI; 其检查时间显著低于 MRI,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3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由高血压和小动脉硬化所致的脑血管疾病。该疾病由于其基底区深穿通支动脉的解剖学结构较为特殊,具有压力高的特点,当合并高血压时,容易造成动脉管壁病理性改变 [2]。因此,病灶多位于基底节的内囊、豆状核及尾状核,其丘脑、脑白质及脑桥均存在一定的发病率。对于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来说,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在 24% 左右,且多发于白天,临床表现显著 [3]。但由于该疾病早期病情较轻,病灶较小、预后较好、体征单一,具有诊断难度大、漏诊率高、误诊率高的临床特点 [4]。
螺旋 CT、MIR 是当前神经科占有重要地位的两种诊断方法 [5]。螺旋 CT 是利用 X 线透过组织的不同表现,通过计算处理得出断层图像,再利用重建技术、窗技术显示病灶特征。MRI 则是利用吸收磁场对人体氢离子在弛豫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将其转化为磁共振信号,从而得到不同参数的图像, 充分反映人体组织的多种形态学特征 [6]。以上两种诊断技术应用于早期腔隙性梗死的临床诊断中,特异性较好,可准确定位出较小的病灶,MRI 与 CT 相比,MRI 能够对颅凹、顶部及脑干等多个病灶部位进行确诊,且不受骨性伪影的影响,而 CT 检查则会出现假阳性病灶的情况,其敏感性低于MRI[7]。本研究表明,MRI 的阳性检出率(93.18%)显著高于 CT(82.95%)(P< 0.05)。CT、MRI 检出 >5 mm、≤ 5 mm 的病灶个数无显著差异(P> 0.05),但其读片满意度显著低于 MRI;其检查时间显著低于 MRI(P< 0.05)。提示MRI 的确诊率更高,诊断范围更广。因此,对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可先采用CT 检查进行初期筛查再行MRI 进一步诊断, 二者联合应用可获得更高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文洪 , 刘进才, 肖文莲 , 等. 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 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患者分析 [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6):2241-2242.
[2]许祥.CT 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观察 [J]. 临床医学工程 ,2016,23(8):993-994.
[3]
宋跃锋 , 孙军娜. 对腔隙性脑梗死进行 CT、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照探析[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4):1006-1007.
[4]肖志成. 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2):426-427.
[5]秦波 , 张兴云, 王澍.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CT 与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3):1702-1703.
[6]杨林.CT和核磁共振用于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J]. 医药前沿,2016,6(36):54-55.
[7]金志祥. 比较CT 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J]. 中国实用医药 ,2017,12(34):85-86.
《CT 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210/20181210031239519.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