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3 11:48: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在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166例胸腔积液患者,以病理或最终随访结果作为金标准,以脱落细胞学检查联合胸水及血清癌胚抗原(cea)测定为一种检查结果,两者任一阳性即诊断恶性;以细胞dna定量分析为一种结果,同时与最终结果作对比,每例患者随机制作3份样本,分析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脱落细胞学阳性共25例,均为恶性组;cea阳性共46例,其中恶性组阳性32例,良性组阳性14例;细胞dna定量分析阳性共68例,其中恶性组60例,良性组8例。脱落细胞学联合cea检查诊断准确性53.3%(32/60),敏感性72.5%,特异性68.5%,阳性预测值75.4%,阴性预测值65.9%。细胞dna定量分析诊断准确性88.2%(60/68),敏感性86.5%,特异性95.5%,阳性预测值92.5%,阴性预测值89.6%。结论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在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关键词: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癌胚抗原

本文引用格式:李礼,王显河,李鑫,等.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3):187-188.

0引言

胸腔积液(即胸水)性质鉴别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其中恶性肿瘤导致的胸水约占10%-30%,预后较差,早期识别和准确诊断对改善临床预后有重要意义[1]。胸水中找到肿瘤细胞是确诊恶性胸水最常用方法,简便易行,但现有细胞学诊断主要根据细胞形态变化,主观性强,鉴别诊断难,实际确诊率仅约12%-45%[2]。胸水生化性质如比重、细胞计数、癌胚抗原(CEA)等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3]。免疫细胞学也可辅助胸水良恶性诊断,但敏感性不高而易误诊[4]。研究发现[5-6],通过细胞DNA定量分析可早期发现细胞是否癌变,尤其是非整倍体细胞存在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该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宫颈细胞病理学辅助诊断,实现自动化检测,克服人工观察主观性强、可重复性差的缺点,大大提高病变检出率,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有效工具[7]。但该技术在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文献少见报道。

\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资料。连续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胸腔积液患者共166例,纳入标准:①首次发病,性质未定,最终可明确诊断;②临床资料完善,可分析,取得知情同意权。排除标准:①胸水量较少,无法获得足够标本,或易出现穿刺并发症如气胸;②标本污染。所有患者经组织病理学、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或结合临床明确诊断。根据胸水性质分为恶性组60例(36.14%)和良性组106例,其中恶性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平均(56.6±12.3)岁,胸水量平均(345.6±78.9)mL,右侧胸水32例,左侧18例,双侧10例,肺癌46例,肝癌9例,乳腺癌5例。良性组男性62例,女性44例,年龄平均(54.7±15.5)岁,胸水量平均(312.6±65.5)mL,右侧胸水48例,左侧30例,双侧28例,结核性胸膜炎20例,脓胸8例,肺炎45例,充血性心力衰竭16例,结缔组织疾病17例。两组性别、年龄、胸水量和位置比较无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1.2.1脱落细胞学检查:由3名细胞学诊断医师盲法阅片判定结果,如有疑问,3名细胞病理学专家会诊判定。诊断结果分4类:未见癌细胞,少许异型细胞,可疑癌细胞和见到癌细胞。

1.2.2细胞DNA定量分析:采用液基制片进行DNA特异性Feulgen染色,对胸水细胞核进行自动聚焦测定,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BA600Mot,Motic,厦门,中国)。根据每个细胞核的上百个核特征参数值,自动进行受检细胞分类和计数,自动打印DNA倍体分析直方图和细胞点阵分布图,综合分析。结果判断标准:细胞核DNA含量以DNA指数(DNA index,DI)表示,一般来说二倍体细胞DI为1;G2/M期的四倍体细胞DI为2。当DI在1.1-1.9的细胞数超过15%或有1个以上DI>2.5的细胞时,则判断为恶性。

1.2.3胸水及血清CEA测定:10 mL胸水2000 r/min离心15 min后,取上清液2 mL;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2500 r/min离心20 min,取上清液2 mL。使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CEA,含量正常值≤10μg/L,超过此界值为阳性。每例患者随机制作3份样本,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以脱落细胞学检查联合胸水及血清CEA测定为一种检查结果,两者任一阳性即诊断恶性;以细胞DNA定量分析为一种结果,同时与最终结果作对比,分析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诊断敏感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性=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假阳性)/总例数×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假阴性)
/总例数×100%;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脱落细胞学联合CEA检查结果分析。脱落细胞学阳性共25例,均为恶性组;CEA阳性共46例,其中恶性组阳性32例,良性组阳性14例;CEA阳性在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0.795,P<0.001)。

2.2细胞DNA定量分析结果。细胞DNA定量分析阳性共68例,其中恶性组60例,良性组8例,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

2.3两种检查方法诊断价值分析。脱落细胞学联合CEA检查诊断准确性53.3%(32/60),敏感性72.5%,特异性68.5%,阳性预测值75.4%,阴性预测值65.9%。细胞DNA定量分析诊断准确性88.2%(60/68),敏感性86.5%,特异性95.5%,阳性预测值92.5%,阴性预测值89.6%。

3讨论

脱落细胞学检查时当脱落到胸水的肿瘤细胞稀少或多种因素引发恶性肿瘤细胞破坏,分化良好的腺癌细胞与增生的间皮细胞形态易混淆存在时,脱落细胞学诊断的敏感性将明显降低[8]。CEA诊断也易受多种疾病影响,如该研究得出良性病变中也有约13.2%患者为阳性。但细胞DNA定量分析中阳性绝大多数为恶性胸水,良性病变中仅约7.5%患者为阳性。DNA是细胞生长、分化和繁殖的基础,在生理状态下,正常细胞核内有23对染色体,只有增殖期的细胞才会有染色体的复制和加倍。当致癌因素早期作用于细胞时,出现核增大、染色质变粗、深染、核形态不规则等形态学改变,提示细胞DNA含量发生改变。绝大多数实体肿瘤细胞DNA为非整倍体,即异倍体,所以DNA异倍体细胞的出现可视为恶性肿瘤细胞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外,在细胞发生恶变过程中其核形态学改变一般要晚于细胞DNA含量的改变。恶性胸水中一般都有处在分裂时期的癌细胞,即异倍体。

通过该研究得出,细胞DNA定量分析诊断恶性胸水的准确性为88.2%,敏感性86.5%,特异性95.5%,阳性预测值92.5%,阴性预测值89.6%,明显高于脱落细胞学检查联合胸水及血清CEA测定。综上所述,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在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临床早期诊断胸水性质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宋宁,张卫国.恶性胸腔积液的控制:英国胸科协会胸膜疾病指南(2010)解读[J].临床荟萃,2011,26(7):557-563.
[2]刘晓丽,张龙举,欧阳瑶.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及脱落细胞学检测在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中的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6151-6153.
[3]侯振江,侯建章,周秀艳.ADA、CRP、CEA、CA153检测对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2013,42(2):187-189.
[4]陈明枝,王桂芝.液基细胞学结合免疫细胞化学在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0):1556-1558.
[5]郭守俊,曾红学,刘联斌,等.肿瘤细胞学、DNA异倍体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4):681-682.
[6]孟芝兰,高亮,顾建刚,等.全自动DNA定量分析系统在胸腔积液细胞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协和医学杂志,2012,3(1):36-40.
[7]田玉旺,刘光,周建,等.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诊断[J].病理学杂志,2013,20(7):425-428.
[8]闫崴,朱翔,贺蓓,等.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法与常规细胞学检测法在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6(6):926-9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81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