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探讨肢体运动训练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3 10:07: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运动训练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74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对照组(n=37)采用持续性被动活动(cPM);观察组(n=37)在此基础上联合肢体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roM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采用肢体运动训练,能够减轻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肢体运动训练;应用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刘玲蔚.探讨肢体运动训练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3):102+104.

0引言

资料显示[1]: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和操作技术、手术适应证和术后康复治疗等因素密切相关。持续性被动活动(CPM)这一概念最早始于1980年[2],后来被广泛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中,但CPM主要是被动训练,过度的被动训练很容易加重患者的疼痛,影响康复效果。而且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普遍存在肌力下降的症状,所以术后康复要重视肌力训练。我院在CPM的基础上,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肢体运动训练,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4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均为单膝置换,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神经肌肉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外翻角>15°、固定屈曲畸形、心肺疾病者。对照组37例,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38-67岁,平均(47.62±5.86)岁。观察组37例,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36-68岁,平均
(48.19±3.3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比两项资料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CPM:起始角度<40°,30-60 min/次,2次/d;循序渐进的增加角度,5-10°/次。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增加或者减少角度,活动力度以膝部轻微疼痛或无痛为宜。连续训练2-4周。肢体运动训练:①足踝运动:术后当天,如果患者的生命指标稳定,疼痛明显缓解,则在床上进行被动或者主动的股四头肌舒缩以及足踝背伸运动。抬高患肢,高于心脏[3],每次维持2-3 min,10-15次/d,以减轻下肢疼痛和肿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力,预防深静脉血栓。②直腿抬高活动:术后次日,取患者仰卧位,将膝关节伸直,下肢略微抬起,离开床面,在空中停留10 s,然后放下。抬腿的高度、次数和停留时间循序渐进的增加,以增强股四头肌的肌力,缓解关节面的压力,减轻对假体的磨损程度。③伸膝活动:术后次日,将软枕垫在患者的踝关节处下,悬空脚跟。先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被动的屈伸膝关节,循序渐进的练习,直至能够主动屈伸膝关节,尽可能和床垫接触[4],也可以协助患者坐在床边,自然下垂小腿,缓慢的屈伸膝关节。④膝关节屈伸活动:术后的2-4周,由康复治疗师用沙袋或者手在患者的小腿远端加压,练习屈膝和伸膝。⑤行走训练:术后第5-7 d,在旁人的看护下,患者利用助步器行走。术后2周,练习屈膝坐位起立,尝试拄拐或者扶着扶手上下楼梯,扶物蹲下起立,训练强度以膝部微痛或者无痛为标准[5]。如果患者的身体状况不佳,可用自行车代步,强化膝关节的屈伸训练,在能够耐受的范围内提高训练强度,直至患者摆脱辅助器的4-6周后,再进行行走练习。

1.3观察评定标准。①于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制订的膝关节评分评估疼痛程度和膝关节功能,同时测量患者膝关节的活动度(ROM)。②采用SF-36量表从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躯体功能三个方面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比较。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HHS评分和ROM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
 

2.2两组患者的SF-36量表评分比较。术前,两组患者的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各维度评分没有明显差异
(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

 
3讨论

膝关节损伤在临床比较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运动能力,膝关节置换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发现,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针对此类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特别重要,优质的康复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的病痛,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术后恢复[6]。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创伤大,术后患者需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而且膝关节的解剖结构相对复杂,术后需要长时间才能逐渐恢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如何减轻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肢体肿胀症状,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是广大医护人员十分重视的问题。为此,术后给予患者科学、系统的肢体功能训练和康复指导十分重要。术后1-2 d,护理人员可以协助患者进行被动的肢体功能训练,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术后的3-14 d,开始膝关节、踝关节的训练,增强患者的关节功能和肌力。术后14 d以后,可以采取全面的康复训练,鼓励患者下床,从站立开始,逐渐过渡到行走。

本研究比较了术后常规CPM与肢体运动训练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HSS评分、ROM三项指标以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均全部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肢体运动训练对于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江红艳,刘守正.运动训练配合CPM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2):19-21.
[2]骆成虹,骆成勇.综合运动训练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关节活动度和功能的影响[J].健康大视野,2018,(3):64-67.
[3]蔡书伟.运动疗法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7,26(12):111-112.
[4]王静华,刘武岩,谢博多,等.推拿配合持续冰敷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世界中医药,2017,12(6):1432-1435.
[5]常亮.综合运动训练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关节活动度和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8,24(11):1853-1857.
[6]王倩,严妹,杨晨,等.术前奥塔戈运动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锻炼的干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17):7-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78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