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胃溃疡临床50例疗效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2 10:14: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柴胡疏肝散加味在胃溃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按治疗方案不同,将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所收治的胃溃疡患者100例分成两组,甲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之上,对乙组采取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乙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4.0%)显著高于甲组(80.0%),差异显著(χ2=4.332,P<0.05);就复发率而言,乙组(2.0%)低于甲组(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胃溃疡比单用西药疗效突出,且复发率低。

关键词:胃溃疡;柴胡疏肝散;临床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何新福.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胃溃疡临床50例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3):158-159.

0引言

胃溃疡是一种临床上发病率比较高的消化系疾病,具有病程长、发病率高、易复发等特点[1],起病机制较为复杂,多与患者胃部黏膜保护因子、攻击因子失衡,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相关[2]。溃疡病灶好发于胃小弯侧及幽门前区。患者多表现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疼发作,可伴有呕吐食欲不振便秘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黑便、呕血,并可诱发消化道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在胃溃疡治疗中多采用西药干预,以消除溃疡病灶,控制病症发展,但停止用药后病灶极易出现复发,实际干预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认为胃溃疡属“胃脘痛”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肝胃脾,加之情志不畅使得肝胃不和致病[3],需予以疏肝健脾活血之方施治,为柴胡疏肝散在胃溃疡治疗中实际干预效果,我院特行此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胃溃疡患者100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将100例患者分成甲乙两组。甲组50例,男女比例:38:12;年龄区间25-68岁,平均(40.8±3.4)岁;病程区间3个月至5年,平均(2.9±0.8)年,溃疡直径0.2-1.3 cm,平均(0.64±0.12)cm。乙组50例,男女比例:36:14;年龄区间23-69岁,平均(41.5±3.3)岁;病程区间2个月至6年,平均(3.2±1.0)年,溃疡直径0.3-1.4 cm,平均(0.68±0.24)cm。对比以上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均行胃镜等专科检查确诊,符合文献[4]中胃溃疡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严重十二指肠溃疡者;②合并胃穿孔、消化道恶性肿瘤、胃出血等疾病者。

1.2方法。对甲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即对患者予以奥美拉唑肠溶片(阿斯利康药业,国药准字H20123239)治疗,40 mg/次,1次/d。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者,采用阿莫西林胶囊0.25 g一日二次一次两片(珠海联邦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C 20150055),甲硝唑片0.2 g一日两次一次两片,饭后服用(湖北华中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 20073322)。青霉素类药物过敏者,阿莫西林胶囊改为克拉霉素胶囊0.25 g一日二次一次一片饭后服用(广州柏赛罗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 20051661)。在甲组基础之上,对乙组患者采取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其主要成分为:柴胡15 g、陈皮12 g、炙甘草8 g、制香附12 g、川芎12 g、枳壳12 g、炒白芍15g、三七8g、白芨6 g、薏苡仁15 g、玄胡12 g。对湿热中阻患者,见口苦口粘大便不畅困重无力者添加砂仁8 g、黄芩12 g、九节菖蒲12 g;对胃痛夜重舌暗脉涩辩证兼血瘀症候的患者,添加五灵脂12 g、延胡索12 g、蒲黄12 g;对伴有乏力便稀辩证属脾虚者加苍术12 g、炒扁豆15 g、炒党参15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对伴有胃部烁热辩证属胃热者加丹皮15 g、栀子8 g、玄参15 g。对伴有腹部冷痛呕吐清水辩证属胃寒者加高良姜12 g、荜茇12 g、干姜12 g。对伴有便干多梦口干舌燥辩证属阴虚者加石斛15g、麦冬15 g。使用本院自动煎药机煎煮。按每付药两袋每袋200 mL水煎取汁,一天两次,每次一袋早晚空腹服用。

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四周的治疗,在治疗期间,叮嘱患者合理饮食,禁酒。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1.3观察指标。①观察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退,胃镜检查发现溃疡面积缩小幅度大于90%,实验室检查显示Hp为(-),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检查发现溃疡面积缩小幅度在50-89%,实验室检查显示Hp为(-),为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未好转,甚至有加剧的趋势,实验室检查显示Hp为(+),为无效。总有效率等于前两项发生率之和。②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以观察胃溃疡疾病复发率。

1.4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中所得出的相应数据展开分析,其中,采取(%)代表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如果P<0.05,表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分析。甲组中有19例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0.0%(40/50);乙组中有28例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0%(47/50)。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相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χ2=4.332,P<0.05)。

2.2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分析。甲组中有7例复发,复发率为14.0%;乙组中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2.0%。复发率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891,P<0.05)。

\

 
3讨论

胃溃疡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疾病,多受胃蛋白酶、胃酸等对胃部黏膜进行自身消化、幽门螺旋菌感染、遗传的诸多因素影响,在中老年人群、饮食无度、长期加班人群中发病率较高[5]。且胃溃疡临床根治难度较大,复发率较高,若不能及时予以对症干预,极易诱发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穿孔、幽门梗阻等诸多并发症,因此及时予以患者有效对症治疗,对保障患者健康意义重大。

临床上针对胃溃疡疾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采取抑酸护胃的方案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主要为质子泵抑制剂[6],奥美拉唑制剂为主要代表性的一种。胃溃疡在中医疾病中属胃痛、嘈杂、吐酸、辩证范畴。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且“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其主要发病原因为情志不畅、饮食失节、脾胃虚弱,外邪犯胃,从而导致中焦失和、气机受阻,运化失职,胃络损伤而发本病。胃主收纳,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胃五行属土,肝五行属木。木旺克土,土虚亦容易导致肝木乘脾[7]。肝脾胃功能失调在胃部溃疡性疾病发病中有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应立足肝、脾和胃进行治疗,疏肝健脾和胃理气为中医治疗大法。该方中的柴胡、制香附、陈皮、薏苡仁具有疏肝、理气、健脾的功效;枳壳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作用;川芎可起到行气开郁的作用;炒白芍可起到补益气血柔肝缓急止痛的功效;三七、白芨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效果;玄胡具有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的作用;炙甘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以上药物相互配合,可起到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功效从而改善胃部血液循环,修复胃黏膜屏障促进溃疡面的愈合。柴胡疏肝散在胃溃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综上所述,采取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的乙组患者,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即94.0%vs 80.0%,差异明显;另外,从复发率角度而言,乙组患者比甲组患者低,即2.0%vs14.0%。由此可见,对胃溃疡患者采取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疗效突出,效果肯定,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晓华.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味应用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2):102.
[2]姜源,胡凤蓉,田莉,等.奥美拉唑联合柴胡疏肝散对胃溃疡患者血清NF-κB及IL-8表达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18(4):775-778.
[3]邓文均,裴超成,潘秀梅,等.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HP阳性胃溃疡的临床观察[J].北方药学,2016,13(5):49-50.
[4]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C]//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2001,29(5):6-8.
[5]韩广明,周军怀,赵炜,等.柴胡疏肝散对急性胃溃疡(肝胃不和型)炎症相关因子、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及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7,34(6):61-63.
[6]潘秀梅.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Hp阳性胃溃疡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44(15):211-212.
[7]王宏,李昳.耳穴贴压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气滞型胃溃疡及失眠的临床观察[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65(2):20-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68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