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核磁共振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1 13:39: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技术(MRI)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取笔者医院2017~2019年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群体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随机抽取136例,所有患者均在手术治疗过程中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对所有患者应用MRI、多层螺旋CT手段检查并对相关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后归纳MRI对此类疾病的应用价值。结果对患者病情诊断检出率方面MRI与CT两种手段检查所得数据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征象诊断中MRI检查对于椎间盘变性、脊髓变形以及硬膜囊受压的诊断检出率更具优越性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MRI诊断具备突出优势,能够更加全面地显示椎管内相关结构,为患者后续治疗方案制定以及调整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核磁共振;腰椎间盘突出症;CT;临床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韦作康.核磁共振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2):199,201.

0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机体的腰椎间盘纤维环或者髓核等相关组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并受到了外力因素的冲击,发生纤维环破裂的情况,而髓核的突出则会刺激到机体马尾神经或者神经根,诱发系列临床症状[1]。患者一般因为坐骨神经痛、下肢放射性疼痛以及腰痛等原因到院就诊[2],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尽快确诊并掌握具体情况是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前提[3],当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诊断方式包括核磁共振成像检查(MRI)与CT检查,现对本院近年收治此两种方式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梳理比较后归纳MRI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笔者医院2017~2019年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群体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随机抽取136例,男78例,女58例;年龄23~66岁,平均(43.5±3.5)岁。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均通过手术病理确认。所有患者在进入本次研究前检查确认患者是否有以下情况: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急性炎症、心脑血管疾病、手术相关禁忌证等,对于存在的将其排除。

1.2检查方法

本次研究所用仪器对应如下:MRI为西门子Avaton1.5 MRI多源发射磁共振成像系统;CT仪器为SOMATOM 16排螺旋CT检测仪。

CT扫描时患者保持仰卧体位,为患者进行定位图像的摄取,取得定位图像后在上面设置扫描线,为患者的腰部1/2、2/3、3/4以及4/5等位置进行扫描,同时还有腰5/骶1的椎间盘,患者每个椎间盘均需要进行5层的扫描,相关参数设置数据如下:电流250 mA、球管电压120 kV以及层厚1 mm。主要观察患者的腰椎间盘具体所在位置、密度以及形态,掌握病变的状况,记录和描述侧隐窝、椎管径线[4]。

MEI扫描时应用CTL线圈,让患者接受扫描过程中保持仰卧体位,头部先进,扫描次序设置分别如下:SAGT1WI、T2WI、FST2WI、TRAT2WI。具体参数如下:T1WITR为500 ms,TE16 ms;T2WI:TR5为100 ms,TE为90 ms。在矢状位的角度下对患者的椎间盘以下数据进行观察和记录:椎体的具体形态、变化程度、信号特点等,了解椎间盘有无突出或者膨出的情况,脊髓是否存在受压迫,有无硬膜囊、椎管各个径线狭窄的情况[5]。

1.3统计学方法

建立Excel数据库,将纳入研究患者基线资料、研究数据进行分类、编号及统计,将得到的临床数据纳入SPSS 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两组独立、正态、方差等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患者接受检查后,CT的诊断检出率为88.2%,MRI的诊断检出率为91.2%,MRI具备优越性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诊断征象方面,MRI检查对于椎间盘变性、脊髓变形以及硬膜囊受压的诊断检出率更具优越性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请见表1。

\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相对较为常见,随着人们生活、工作方式变化其发病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且年轻人也占据着一定的比例[6],不但会带来生理上的痛苦同时也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当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诊断手段为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以及CT检查,在本次研究当中可知两种检查方式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方面MRI具备优越性,但两者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从诊断征象方面而言,MRI的诊断效能要具备优越性,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确定和调整更有指导价值,且另一个突出的优势在于能够避免X线检查过程中可能对患者造成的损伤[7]。

有研究[8]提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虽然形态方面并不会短时间内便出现明显的异常,但内部含水量的下降会使得发生椎间盘弹性下降情况,纤维环发生松弛的同时髓核进入脱水状态,随着时间的延长髓核会不断突出,进而刺激神经根还有马尾神经,最终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症。此时患者会发生诸如下肢放射性疼痛、脊柱侧弯、麻木等情况。多层螺旋CT扫描具备所需时间偏短、范围更广的优势,可得到突出的影像学参数,在椎间盘的积气还有钙化方面应用CT诊断具备较高的影像学真阳性率,但在临床实际的诊断操作当中,影像中椎间盘膨出和椎间盘突出两者会存在重叠,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和扫描的层面以及角度等有关联,且从椎管内结构诊断质量而言,MRI检测所得数据相对于CT诊断有明显优势,特别是患者如果椎间隙存在明显的狭窄情况时,这种诊断的指导意义会进一步地被压缩。MRI成像的优势在于对软组织成像方面具备有更高的分辨率,所得图像中不会出现骨骼伪影的情况,另一方面能够从不同的方位还有参数得到成像,这就让医生对患者在病情评估的时候能够更加全面。

综上所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MRI诊断具备突出优势,能够更加全面地显示椎管内相关结构,为患者后续治疗方案制定以及调整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靳晓军,周洁,吴秋辉,等.磁共振T2技术定量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5):1256-1258.
[2]曹淑华,查和萍,戴灼南,等.膀胱经穴位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7,39(1):121-123.
[3]Shokri E,Kamali F,Sinaei E,et al.Spinal manip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RI-confirm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sacroiliac joint hypomobility: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J].Chiropractic&Manual Therapies,2018,26(1):16.
[4]刘宜军,杨勇,周斌,等.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踝三针对第5腰椎神经根性痛镇痛作用的中枢机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3):259-264.
[5]冯宇,杨文东,毕永民.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前后棘间韧带MR影像的意义[J].颈腰痛杂志,2017,38(4):313-316.
[6]浦智韬,金中高,陈松平,等.磁共振成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4):853-856.
[7]毛松伟.磁共振成像和CT应用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17,24(1):17-19.
[8]Zhong W,Wang J,Zhang W,et al.Combin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 in Lumbar Disc Herniation[J].Acta Neurochir Suppl,2017,10(124):271-2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62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