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分析补阳还五汤联合甲钴胺针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1 11:06:4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补阳还五汤联合甲钴胺针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临床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中患者单纯给予甲钴胺针剂治疗,观察组则给予补阳还五汤联合甲钴胺针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间患者经不同用药方式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效果更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给予补阳还五汤联合甲钴胺针剂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周围神经功能,值得将其推广应用在临床治疗中。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补阳还五汤;甲钴胺针剂

本文引用格式:高新明.分析补阳还五汤联合甲钴胺针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2):210-211.

0引言

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高,容易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麻木、腹胀、疼痛等症状 [1],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出现肌肉萎缩,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目前针对这一病症主要采用控制血糖、改善循环及营养神经为对症治疗方式,但随着临床中对其深入研究, 认为其发生是因气虚血瘀所致,因而治疗中还需益气活血为主,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医治疗方式在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发挥较大作用。在本次的研究观察中,则主要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给予补阳还五汤联合甲钴胺针剂治疗后的效果展开讨论与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 2017年 11 月至 2018年 11 月收治的 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对照组中患者男 28 例、女 12 例, 年龄 50~80 岁,平均(65.0±15.0)岁,糖尿病病程 2~8 年,平均(6.0±2.0)年,给予甲钴胺针剂治疗。观察组中患者男 26 例、女 14 例,年龄 52~80 岁,平均(66.0±14.0)岁,糖尿病病程 2~7 年,平均(5.5±1.5)年,则给予补阳还五汤联合甲钴胺针剂治疗。本次研究中所选择病例及其家属皆知情同意, 组间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电理检测皆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②患者餐后血糖水平≥ 11.1 mmol/L,空腹血糖水平≥ 7.0 mmol/L;③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其他因素所致的周围神经损害;②伴随严重的心、肝、肾等功能障碍者;③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 [2]。

1.3方法

对照组中患者单纯给予甲钴胺(生产企业: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55382)于患者足三里穴位 0.5~1.0 mg 行注射治疗,1 次 /d。

观察组则给予补阳还五汤联合甲钴胺针剂(同对照组) 治疗,汤剂配方:生黄芪 40 g,丹参 30 g,赤芍 12 g,当归尾、桃仁各 10 g,川芎、红花、地龙则各 6 g,将诸药加水煎煮。若患者伴有夜间疼痛症状,可添加僵蚕 10 g、蜈蚣 5 g;若伴有明显四肢怕冷症状,可添加淫羊藿叶 10 g、炮附片 6 g;若伴有口干症状,可添加石斛 15 g、天花粉 15 g、沙参与麦冬各12 g;若患者气虚,则可添加太子参与白术各 15 g,两组间患者均持续治疗 1 个月。

\

 
1.4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间患者采用不同用药方式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若患者在经治疗后,其麻木、腹胀、疼痛等不良症状均消失, 经神经系统检查显示膝腱反射恢复,且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速增加≥ 5 m/s,则为治疗显效;若患者治疗后不良症状有改善,且膝腱反射与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改善 <5 m/s)显示有缓解,则为治疗好转;若患者治疗后不良症状、膝腱反射及肌电图显示无改善,即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显效 + 好转)/ 总例数 ×100.0%[3]。

观察两组患者在经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应用肌电图仪对患者下肢运动神经(MNCV)与感觉神经传 导(SNCV)速度检测。

1.5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观察数据纳入 SPSS 20.0 软件统计,计数数据资料行 2 检验,计量数据资料行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数据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比较并分析两组间研究数据可得知,观察组患者在用药治疗后总有效率为 90.0%,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 72.5% 明显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

根据两组统计数据分析,组间患者治疗前,腓总神经与正中神经 MNCV、S NCV 指标水平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5 );在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改善, 且观察组中患者腓总神经与正中神经 MNCV、SNCV 水平更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是指患者在排除其他原因情形下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临床症状;当前临床中对于这一病症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与血管损伤、代谢紊乱、细胞因子异常、氧化应激与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多种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在临床中多表现为疼痛、皮肤感觉减退、肢体麻木等皮肤感觉异常症状,严重情况下还会致残、致死。由于患者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其能量代谢失常,周围的小血管动脉硬化,因脂质沉积,缺氧缺血及神经细胞轴突代谢失常会进一步导致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因此在患者展开有效治疗与干预中,需以纠正代谢紊乱、改善微循环与补充神经营养因子为主。甲钴胺作为内源性维生素 B12,其对于患者神经元传导有良好改善效果,能够促进核酸、蛋白合成,并促进轴索再生与髓鞘形成,以免轴突变性,对被损害的神经阻滞进行修复 [4]。因此, 可对由神经损伤带来的疼痛、麻木症状有所缓解。

在中医学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痹症”范畴,其发生主要是因患者长期阴虚燥热、气血亏虚、血不养筋,气虚则血运不畅、脉络瘀阻不通,从而肢体出现麻木、疼痛症状; 因而在治疗中需以活血通络、益气养阴为主 [5-8]。在本次研究中所应用的补阳还五汤方中,生黄芪具有补中益气效果, 辅以当归尾可养血活血、通经生新;丹参、赤芍、桃仁、川芎、红花则具有通筋利络、活血化瘀的功效;地龙有助于活络通痹,将诸药合用则可达到舒筋活络并补气活血的功效。在现代药理研究中认为,黄芪可抗氧化,参与细胞多种酶的合成与活性,进而保护细胞免疫生物氧化过程避免受到损害;而红花、桃仁可抗血栓与抗凝;赤芍、川芎则可改善患者神经传导功能;地龙具有较为明显的溶解血栓作用,可增加微循环灌注。因而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后,其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且神经传导速度得到改善,在临床中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给予补阳还五汤联合甲钴胺针剂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增加神经传导速度,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褚威.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16(9):120-121.
[2]魏青 , 林丽珠 .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阴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J]. 山西中医 ,2018,34(4):20-22.
[3]范晋文 . 补阳还五汤配合中药泡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62):170-171.
[4]赵春艳 , 张晓伟 , 王敏 , 等 .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26(6):74-76.
[5]江树舒 , 吴敏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30 例临床观察 [J]. 江苏中医药 ,2017,49(8):31-32.
[6]吴燕 , 马迪 . 补阳还五汤联合甲钴胺针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8(10):34-35.
[7]韩清 , 王锋 , 高鹏飞 , 等 . 针刺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J].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8,24(4):442-445.
[8]陈逢春 , 张效科 . 补阳还五汤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 DNp 的临床疗效观察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15(99):1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6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