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探讨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主要因素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0 16:17: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对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比较患者颅内动脉血管狭窄分布特点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结果显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常见受累部位依次为MAC、ICA颅内段、VA颅内段、BA和PCA。高龄、高血压、高血脂、血Hcy升高以及甲状腺功能异常均为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戒烟戒酒,通过治疗干预降低血Hcy并改善甲状腺功能,从而缓解或降低颅内血管狭窄的发生。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血管狭窄;病变特点;危险因素

本文引用格式:刘洁.探讨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主要因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2):8-9.

To Explo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Intracranial Vascular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LIU Jie

(Tongsha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Xuzhou,Jiangsu,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ain risk factors affecting intracranial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an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0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7 to March 2019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results of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in 20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showed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t degrees of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or occlusion.The most common sites were MAC,ICA intracranial segment,VA intracranial segment,BA and PCA.Age,hypertension,hyperlipidemia,elevated blood Hcy,and thyroid dysfunction are all important risk factors for intracranial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should actively control blood pressure,blood sugar,blood lipid levels,quit smoking and alcohol,reduce blood Hcy and improve thyroid function through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thereby alleviating or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intracranial stenosis.

KEY WORDS: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ntracranial vascular stenosis;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Risk factors

0引言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主要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两种,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处于高水平,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既往研究表明,颅内血管狭窄与患者预后效果关系密切,早期准确判定脑组织缺血范围以及颅内外血管异常情况对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与颈部血管彩超是用于脑血管狭窄程度和分布检测临床较为常见的影像学手段。本文回顾性分析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旨在探讨影响颅内血管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来自本院神经内科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计20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MRA检查确诊[3],排除相关资料不全者。其中男性124例,女性76例,年龄50~80岁,平均(68.45±6.21)岁,研究征得患者及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抗血小板凝聚和活血化瘀相关治疗。MRA检查直接显示血管,由本院影像科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资深医师分析影像学结果,同时配合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观察总结血管形态及狭窄发生部位。以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一般资料为变量分析颅内血管狭窄发生危险因素并进行回归性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由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别采用均数±标准差、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t和2作为检验值;采用logistic进行回归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颅内血管狭窄位置分布


200例患者中颅内血管狭窄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MAC)48例,24.00%;颈内动脉颅内段(ICA颅内段)46例,23.00%;椎动脉颅内段(VA颅内段)38例,19.00%;大脑前动脉(ACA)29例,14.50%;基底动脉(BA)27例,13.50%;大脑后动脉(PCA)12例,6.00%。

2.2颅内血管狭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男性、高龄、吸烟、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发生颅内血管狭窄的几率均处于较高水平,详见表1。



\

 

2.3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高龄、高血压、高血脂、血Hcy升高以及甲状腺功能异常均为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见表2。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全部种类的脑血管疾病中约占75%~85%,平均每年每10万人中就有110~170人发病[4],临床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处于较高水平,既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又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压力。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引发脑血管狭窄或阻塞为主要发病原因,由于病变部位往往累及神经系统功能,还容易造成受支配的运动功能障碍,极易形成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等多种后遗症状,患者正常生活质量显著降低[5-7]。巨大的生理病痛和心理压力双重负担极易使患者形成抑郁、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治疗配合度降低,临床疗效难以得到保证。再者,老年人群因自身机体功能逐渐退化,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方式,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发人群。尽管现代医疗水平具有先进性、有效性,在临床治疗中对致残率和致死率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但是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重,因此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仍表现为明显的升高趋势[8-10]。积极探索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和疾病指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颅内血管狭窄的相关性,对老年人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及时发现高危因素入院确诊治疗、争取最佳治疗干预时机以及提高预后效果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观察分析颅内血管狭窄病变分布位置,对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也起到关键作用。

磁共振血管造影是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的常用手段,可较为清晰地反映患者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病变位置和程度[11-13],对实现个体化针对性治疗和预后评估尤为关键。本研究中回顾性分析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血管狭窄患者MRA影像结果,发现颅内血管狭窄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MAC),主要病变在主干、分叉和上下干支起始位置;颈内动脉颅内段(ICA颅内段),主要病变在终末端和虹吸部位;椎动脉颅内段(VA颅内段),常见于椎基动脉交接位置;大脑前动脉(ACA),多见于起始端和发出前交通动脉前​后;基底动脉(BA);大脑后动脉(PCA),以交通前段最为多发。以上结果可作为临床检测的可靠依据,有利于提高检查诊断的全面性,避免隐秘位置漏检从而留下后遗症隐患。

通过对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基础资料、既往病史、不良生活习惯等信息分析对比,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血管狭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于65岁以下;吸烟、饮酒患者发病率更高;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病史患者发生颅内血管狭窄几率显著增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占比极大。将相关变量作为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性分析,发现高龄、高血压、高血脂、血Hcy升高以及甲状腺功能异常均为该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原因可能在于:高龄患者代谢功能减退,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发生风险加大,从而导致血管狭窄病变率升高;高血压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不及正常患者[14],血压升高可加重动脉血管负担和病变风险;高血脂患者血液浓稠度增加,动脉血流速度有所减慢,血管阻塞几率增加;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血Hcy指标升高,动脉血管斑块发生率升高,病变风险加大;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激素水平紊乱,内循环调节不良而加大发病风险。另外,吸烟也是导致颅内外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引发血管狭窄或阻塞的危险因素之一。

由此可见,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以及存在高危因素者,应积极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注意饮食控制,尽量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避免血液浓稠度增加,伴有高血压病患者应立即服药控制血压水平,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应及时采取治疗干预,从而降低颅内血管狭窄病变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淑秀,郭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分布及危险因素的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26(4):225-228.
[2]齐献忠,秦慧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18):33-34.
[3]夏俊博.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6):107-108.
[4]于寰,段凯,张月,等.基于高分辨力MR血管壁成像对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的脑卒中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7,40(5):520-523.
[5]韩霞,闫小峰,王月琴,等.缺血性脑血管病96例侧支循环建立多因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1):42-44.
[6]陶昀璐,华扬,贾凌云,等.血脂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关系的多中心登记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7,14(6):292-296.
[7]张旭,常颖,刘松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代谢综合征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12):2148-2150.
[8]彭志辉,游咏.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与颅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5(2):97-103.
[9]李娜,华扬,贾凌云,等.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年龄特征与头颈部大动脉病变分布的多中心研究结果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7,14(6):285-291.
[10]杨小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相关性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0):28-29.
[11]赵娜,曹向宇,郝静,等.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侧脑室旁白质疏松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3):273-276.
[12]张亮,赵连山.高尿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及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1):55-57.
[13]王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4):36-37.
[14]邵凌云,陈后勤,何敏,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17,38(9):92-9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56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