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18 15:50: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消栓肠溶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6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甲泼尼龙片+甲钴胺分散片+氢溴酸加兰他敏分散片组(对照组)31例,消栓肠溶胶囊+甲泼尼龙片+甲钴胺分散片+氢溴酸加兰他敏分散片组(治疗组)31例,采用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评价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及临床效果。结果从临床有效率、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的比较中发现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栓肠溶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较著。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消栓肠溶胶囊;面神经功能

本文引用格式:张伟,张波.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1):295-296.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Nerve Palsy by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ZHANG Wei1,ZHANG Bo 2

(1.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 Anhui;2.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 Anhui)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rombolytic enteric capsul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nerve paralysis.Methods 62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nerve paralysis who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31 cases,treatment group 31 cases,using House Brackmann(H-B)facial nerve function grading Scale to evaluate the recovery and clinical effect of facial nerve function in two groups after 3 weeks of treatment.Results From the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iency and H-B evaluation of facial nerve function,it was found that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rombolytic enteric capsul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has a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nerve paralysis.

KEY WORDS:Peripheral facial nerve paralysis;Thrombolytic enteric capsule;Facial nerve function

0引言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俗称“面瘫”,古代也称作“口僻”、“吊线风”等。“卒口僻”一词最早在《灵枢·经筋》中提出来[1],指出急性发病,感受热邪,则筋肉弛缓,眼不能睁开,感受寒邪,寒性收敛,眼就不能闭合;牵涉至面部,颊筋无力,则发生口角歪斜。中医认为其病机多为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不能顾护一身之气,此时机体如遇风雨之漏屋,风寒外邪趁机倾泻而入。来势汹猛的外邪一旦侵袭人体面部,致面部经络感邪而气血不通,不通则无力营养经脉、筋肉,而发病[2]。众多资料表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患病有性别差异,男性更常见,发病时间甚至数小时或1-3天达高峰[3],以额纹变浅或消失,用力闭眼不全,一侧口角歪斜,饮水漏,食物滞留,鼻唇沟变浅为常见症状。一般发病前有感冒、受凉、劳累等诱因,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4]。目前临床上主要以激素、抗炎抗病毒、营养神经、高压氧、微创手术等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更多的是口服中药联合针灸、穴位注射、按摩等[5]。上述疗法需消耗患者大量时间,较繁琐,本研究拟采用单纯药物疗法探讨消栓肠溶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简便易行。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参考第三版《神经病学》所选择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6]。1)多为一侧发病,发病与季节无关;2)急性起病,特征表现为嘴巴歪斜、流涎、言语漏风,特别是吹口哨或发笑时;3)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睛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患侧皱额、鼓气、吹口哨等动作较困难;闭眼时患侧眼球向上外方运动,露出白色巩膜,进食时食物易滞留于病侧的齿间隙内;4)可有味觉减退或过敏,耳内部疼痛或疱疹。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2)年龄在18~70岁;3)患者知情同意并接受治疗;4)发病期间未接受过其他治疗。排除标准:

1)中枢性神经病变患者;2)继发于其他疾病的周围性面瘫患者;3)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颜面部腮腺类疾病患者;6)外伤所致的面神经损害患者。
\
1.2临床资料

选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门诊就诊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抽选出6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31例对照组和31例治疗组,其中对照组由15例男性和16例女性患者组成,平均年龄(28.2±8.6)岁;治疗组由14例男性和17例女性患者组成,平均年龄(27.6±9.1)岁。两组之间的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完成治疗。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口服甲泼尼龙片(天津天药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224)给药方法:口服每日3次,每次8mg,以减轻面神经水肿;甲钴胺分散片(江苏四环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290)给药方法:口服每日3次,每次4mg,以滋养面神经及面部各经络;氢溴酸加兰他敏分散片(海南凯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349)给药方法:口服每日2次,每次4mg,以提高面神经兴奋性,恢复面神经功能。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消栓肠溶胶囊(三门峡赛诺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00025)给药方法:口服每日2次,每次0.4g,以活血通络。

1.4观察指标

1)参照来自1988年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究研讨会上推荐使用的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确定[7]。主要对额、眼、脸和口角这4个主要面部区域进行系统评估,有利于确保在急性环境和长期恢复过程中进行全面评估和记录。H-B分级评价如下:I级:正常;Ⅱ级:轻度功能异常,安静时面部对称,无面部变形,蹙眉额纹略减少,完全闭眼须用力,用力微笑时口角稍不对称;Ⅲ级:中度功能障碍,面部肌肉无力但无面部变形,安静时面部对称,蹙眉额纹明显减少,完全闭眼须用力,用力微笑时口角不对称;Ⅳ级:中重度功能障碍,面部肌肉无力或面部变形,安静时面部可对称,皱额不能,用力闭眼不能,微笑时口角明显不对称;Ⅴ级:严重功能障碍,面部运动基本无法察觉,安静时面部即见不对称,额纹完全消失,不能完成闭眼动作;Ⅵ级:完全麻痹。

2)根据临床症状评价如下:痊愈:面部所有功能都是正常的,H-B分级评价为I级;显效:皱额纹、眼脸闭合、安静时面部对称、肌张力恢复可,较前明显好转,H-B等级提高≥2级;有效:静止时面部基本对称,皱额、眼脸闭合仍有所受限,较前好转,H-B等级提高≥1级;无效:H-B分级提高<1级。评分均由经过培训的神经内科专业研究生进行。研究表明H-B分级Ⅰ级和Ⅱ级的面神经损伤程度更轻、更浅,具有自愈性[8]。本研究所入选的62例病例H-B分级均≥Ⅲ级。

1.5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如下表1所示。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恶化者,病例无脱落,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比对照组总有效率高,治疗组为93.55%,高于对照组的8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2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如下表2。治疗前所入选患者H-B分级在Ⅲ-Ⅵ级范围,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分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好。


\
 

3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变部位在面神经核或核以下周围神经,发生病变后神经血管因受到刺激会引起痉挛、缺血、水肿等病理改变。面神经生理解剖上走形于狭长的面神经管内,一旦面神经发生炎性水肿,在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会受压,面神经损伤则相应功能受累,而出现面部表情肌管理的运动障碍,镫骨肌神经及鼓索神经同样是从面神经管内分出,也会受累,由于面神经支配舌前2/3味觉,则会出现味觉减退或过敏、唾液腺分泌功能障碍及听觉过敏或疼痛或耳内疱疹等舌及耳的症状。患者多在晨起洗脸时发现,面部表情肌运动迟滞,面部不对称,进一步会发现不能皱额蹙眉,眼睛用力闭合不全,露出白色巩膜,饮水口角漏水,鼓腮困难等常见的面部症状[9]。面神经较长时间的水肿、缺血缺氧,后期可能逐渐演变为脱髓鞘的改变,减慢神经冲动的传导,致面神经功能障碍[10]。严重者甚至可出现神经轴突变性或完全性神经损伤,发生不可逆改变。

本研究采用口服药物的治疗方案,其中消栓肠溶胶囊药物组成的基础方是补阳还五汤,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补阳还五汤。他强调此方善治疗包括偏瘫,口角㖞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等中风之症,证属气虚血瘀之候。其中口眼㖞斜、口角流涎等症状的发病机理与面瘫基本相同。方中重用生黄芪为君药,大补脾胃之气的同时祛瘀且不伤正,全身脾胃之气得补,推动血液运行不休,且面部经络气血得养;当归在此方中能活血补血,供应面部已损之气血;赤芍、红花、桃仁助当归活血祛瘀。地龙,取形比类,药性善走,从而发挥通透面部经络的功效。诸药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效[11]。有专家证实从补阳还五汤中提取的生物碱、多糖、苷、苷元等有效成分具有保护神经元和修复神经的作用[12-14],从而改善面神经功能,恢复面部的生理活动。

西药上选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氢溴酸加兰他敏分散片,它能提高胆碱受体的敏感性,增进神经细胞的兴奋及传导,使得受损的神经、肌肉间的传递能恢复,增强肌纤维的收缩力,进而增强其运动功能,改善新陈代谢,有利于水肿的吸收,面神经在管内的压迫改善,症状逐渐恢复。左华[15]运用加兰他敏联合营养神经及抗病毒药采用穴位注射疗法来治疗周围性面瘫,第2个疗程及第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5.7%、90.5%,效果较显著。甲钴胺作为一种内源性维生素B12,它可以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对体内神经元的传导也有明显改善作用[16],增强神经元的应答。寇幸福[17]认为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甲钴胺治疗方案较普通维生素B12疗效更显著。另外甲泼尼龙作为本方案激素类药,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能有效改善面神经的炎症、水肿。

面神经麻痹具有治疗难度较高、病程较长且起病急等特征[18]。有关数据显示,约82%的面瘫患者可完全治愈,但仍有少部分患者会终生遗留有面神经功能障碍[19]。如今的治疗手段上,越来越多的医家更倾向于中西医联合的方法来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李婷妤[20]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此病优于单纯采用基础西药治疗,在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中西医治疗时间上更短。李敬仁[21]运用中药自拟方联合西药,单纯药物治疗急性面神经炎取得到了不错的效果。回顾大量文献资料及课题,普遍采用药物配合不同针刺疗法治疗面瘫,并且效果反馈较满意,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伴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寻求简便的治疗方案应运而生,同时针刺的疼痛不适及不良反应也促使医家不断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通过消栓肠溶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观察到治疗3周后患者症状的改善较明显,效果理想。但此次研究所选病例较少,有一定局限性,后期应扩大样本量,增加相应评价指标,更全面系统地探究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田丽莉.浅谈古代医家对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的认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5).
[2]刘建强,张盼,王遵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8,40(1):152-155.
[3]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6-279.
[4]尹杰,吕秋玉,刘海永,等,牵正散加麻黄、生石膏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36):179-181.
[5]张艳宏,高伟,白文静,等,临床试验中常用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结局评估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2):493-496.
[6]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32-133.
[7]赵燕玲.面瘫评价系统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1,25(6):322.
[8]许广喜,刘银波.浮针行罐治疗中重度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9,28(8):626-628.
[9]张彤,汪振宇,汪振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经验介绍[J].光明中医,2019,34(3):371-372.
[10]黄献萍.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9,7(10):167-168.
[11]龚卉.针灸综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5,30(5):1032-1033.
[12]孔岩,徐耑,郝亚南,等.简易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评估中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2):224-227.
[13]赵艳.面部运动联合分期针灸治疗贝尔面瘫患者的疗效研究[J].河北医学,2015,21(5):749-752.
[14]叶翛然,蔡剑飞,刘鸿.针刺配合叩刺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6):126-129,133.
[15]左华,王永清.局部注射为主综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21例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0):129-132.
[16]樊素江,针灸疗法佐治三叉神经痛38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19,34(2):40-41.
[17]寇幸福,甲钴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09,29(18):50.
[18]何采辉,梁蔚莉.刃针治疗面神经炎恢复期临床观察及对肌电图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7,33(08):35-38.
[19]吴凌云,吴寿桐.面三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儿童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2018,12:76-78.
[20]李婷妤.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9,7(7):160-161.
[21]李敬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57例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7):158-1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46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