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输血科相关检测项目的工作模式。方法使用传统试管法、手工加样微柱凝胶法及全自动血型仪进行检测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实验,并记录不同标本所耗时间;3种实验方法对860份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对1334份标本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分析3种实验方法敏感度、特异度、阳性率及诊断符合率。结果3种实验方法检测30个标本之内,试管法所用时间最少,全自动血型仪用时最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324份血型鉴定的标本,3种实验方法试验结果完全相符,其中特异度最高为试管法,敏感度最高为仪器法,3种实验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9.8%、99.2%、98.1%;1334份交叉配血结果中试管法5例不相容,手工加样微柱凝胶法16例不相容,仪器法(IH-1000)36例不相容,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9%、95%、92.3%。结论IH-1000全自动血型仪及其使用技术与传统方法的结合使用是输血科工作较好的选择模式。
关键词:全自动血型及配血仪;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交叉配血
本文引用格式:陈莉,刘广亚,张喻,等.输血科相关检测项目工作模式的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0):163-164.
0引言
随着精准医学的进步和发展,输血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逐渐向精细化、标准化、准确化方向发展,一些手工操作逐渐被自动化所取代。全自动血型/配血系统以实验步骤均以自动完成,并能通过扫描仪自动记录每孔的反应图像,更好地分析血型、抗筛、配血结果为优势逐渐得到了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本科自2014年引进美国BIO-RAD IH-1000全自动血型及配血仪以来,已很好地应用于输血相关的检测中。现将全自动法与传统凝聚胺试管法,微柱凝胶卡手工加样法的3种实验方法相比较,评价其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2015年11月1日至2015年12月1日本院所有手术及临床治疗用血患者标本,EDTA-K2抗凝3 mL,献血者标本来自广州军区血液中心。
1.2仪器
美国BIO-RAD IH-1000全自动血型及配血仪,BIO-RAD ID-Incubator 37 SⅠ,BIO-RAD ID-Centrifuge 12 SⅡ,日本SUBOTA KA-2200离心机,飞鸽TDL-60B低速台式离心机,37℃恒温水浴箱。
1.3试剂
BIO-RAD公司/LISS/Coombs低离子抗人球蛋白卡(Lot:50531.09.03)、ABO血型正/反定型和RhD血型检测卡(Lot:50093.73.02)、抗体筛选细胞(Lot:45330.19.1);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单克隆抗体Lot:20160608)、人ABO血型反定型红细胞试剂盒(Lot:20165341)、RhD(IgM)血型定型试剂(单克隆抗体Lot:20151810)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凝聚胺试剂BaSo(Lot:116111)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4实验分组
按照检测方法的不同,本实验分为3组,分别为A组:试管法;B组:手工加样检测卡法;C组:仪器法。
1.5检测方法
1.5.1血型检测A组
试管法:按照《输血技术手册》指导规范操作[1];B组:手工加样ABO检测卡: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步骤操作;C组:仪器法:应用1H-1000全自动血型仪对血标本按仪器操作说明进行全自动加样判读结果。3种方法同时记录操作时间。
1.5.2不规则抗体筛选A组
凝聚胺试管法:标本与抗体筛查试管对应标记,在3支标有Ⅰ、Ⅱ、Ⅲ号试管中加受检者血清(浆)2滴,再分别加入对应编号的标准抗体筛选细胞1滴,再加低离子介质0.8 mL,混合后静置1 min。再各加1滴凝聚胺,3400 rpm,离心15 s,倒掉上清液,轻轻摇动试管,目测红细胞有无凝集,最后加1滴假凝集清除液,并轻轻混合,观察结果。如果在1 min内凝集散开,代表是由凝聚胺引起的非特异性聚集,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阴性;若凝聚不散开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阳性。B组:手工加样微柱凝胶法:将标本与抗体筛查卡对应标记,各卡分别加入不规则抗体筛查Ⅰ、Ⅱ、Ⅲ号细胞25l,再分别加入受检者血浆25l,然后放置于37℃孵育箱孵育15 min后,用BIO-RAD ID-Centrifuge 12 SⅡ离心机离心10 min,观察结果。C组:仪器法:应用1H-1000全自动血型仪对血标本按仪器操作说明进行全自动加样并判读结果。
1.5.3交叉配血A组
凝聚胺交叉配血法(试管法)主侧加样方法:在1支试管中加入患者血清2滴及献血员3-5%的红细胞悬液1滴。次侧加样方法:在另1支试管中加入献血员血清2滴及患者3-5%的红细胞悬液1滴。用3400 rpm,离心15 s后观察有无凝集;混匀并且在各管中加入低离子介质溶液约0.8 mL,混匀后静置1 min。再加入聚凝胺试剂1滴,用3400 rpm,离心15 s;倒掉上清液不要沥干,轻轻摇动试管,观察有无红细胞凝集;在各试管加入假凝集清除液1滴,轻轻摇动试管并同时观察结果,如果在1 min内凝集散开,代表是由凝聚胺引起的非特异性聚集,配血结果相合;若凝聚不散开则为红细胞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反应,配血结果不相合。B组:手工加样微柱凝胶交叉配血法:在微柱凝胶卡上对应标记每个病人的主次侧,主侧孔中分别加入50l献血员红细胞悬液(1%),25l患者血清,次测孔中加入50l患者红细胞悬液(1%),25l献血员血清,BIO-RAD ID-Incubator 37 SⅠ孵育15 min,ID-Centrifuge 12 SⅡ离心机离心10 min,判读结果并记录。C组:仪器法:应用1H-1000全自动血型仪对血标本按仪器操作说明进行全自动加样并判读结果。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数据处理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种检测方法检测血型、不规则抗体、交叉配血耗时随机抽取不同标本所用时间对比
A组试管法所用时间最少,C组全自动血型仪用时最长,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分别见表1、表2和表3。
2.23种检测体系不规则抗体筛查统计结果对照
324份血型鉴定的标本,3种实验方法试验结果完全相符。860份抗体筛查标本,试管法检测阳性率为0.35%,手工加样微柱凝胶法检测阳性率0.47%,IH-1000检测阳性率为2.50%;21份例抗筛结果可疑,报告形式有“?”、“+/-”、“DP”、“WF”或“WD”,3种实验方法符合率为99.6%。结果不一致使用抗人球蛋白实验加以认证,具体结果见表4。
2.33种检测体系交叉配血统计结果对照
1334份交叉配血结果为:试管法5例不相容,手工加样微柱凝胶法16例不相容,仪器法(IH-1000)36例不相容,结果不一致使用抗人球蛋白实验加以认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ABO血型鉴定在临床输血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ABO定型错误将严重影响输血工作的正常开展,只有ABO血型鉴定正确才能保障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不规则抗体是指抗A和抗B以外的血型抗体[2],输入不规则抗体对应抗原阳性的血液后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或者输血无效,因此不规则抗体筛查已经是临床输血前和产前检查非常重要的一个检测项目,交叉配血试验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受血者和供血者之间是否存在血型不合的抗原抗体反应,以保证受血者的输血安全。
本实验采用了传染试管法、手工加样微柱凝胶法及全自动血型仪进行检测[3-6],从结果可以看出,3种实验方法在标本30个以下时,凝聚胺试管法所用时间最短,比较适合急诊情况,全自动血型仪所需时间最长,但是时间趋势上面可以发现随着检测标本的增加,试管法所需时间变化增加较快,而微柱凝胶手工加样及全自动血型仪所需时间变化较小,这主要与操作步骤及检测原理有关。我们推测当标本量达到一定数量时,仪器法检测可能在时间方面可以具有一定的优势,比较适合择期手术预备血的情况。此次结果说明用全自动血型仪进行交叉配血虽然敏感度较高,但容易导致假阳性结果的出现,必须用经典抗人球法进行复查,而聚凝胺法敏感性较差。我们分析导致全自动仪器在实验中出现假阳性的原因主要与标本和微柱凝胶卡自身情况有关[7,8],仪器操作要求标本至少为3 mL,献血员标本要求血浆上清必须清澈,血浆中没有异常增高的蛋白、白细胞以及血脂,不能有纤维蛋白和血块等情况存在,而对于凝胶卡来说,如果出现裂卡、凝胶干枯、卡中含气泡、卡封闭不严等显现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对与判读结果中出“?”、“+/-”、“WF”或“WD”反应格局,主要与仪器厂家设定的判断标准过高有关。因此,我们建议如果仪器配血结果显示弱阳性,建议用抗球蛋白试管法进行复查,防止产生假阳性的配血结果。
通过实验及实际操作使用分析对比发现,IH-1000全自动血型仪及其使用技术在临床输血工作中显示了较大的应用前景。因其标准化操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为差错,提高输血质量,而且其结果可以永久保存便于查阅,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但是因其实验所耗时间长,加上较高的假阳性率,在急诊输血的处理上没有明显的优势,所以IH-1000全自动血型仪及其使用技术与传统方法的结合使用是输血科工作较好的选择模式。
参考文献
[1]将光明,王保龙,完晓菊,等.全自动微柱玻璃珠技术提高血型相容性检测效能[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1,19(4):1048-1052.
[2]刘达庄.免疫血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9(2):187-193.
[3]袁宏香,于艳华,张瑞金,等.戴安娜全自动血型仪在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1):1480-1481.
[4]将光明,王保龙,完晓菊,等.全自动微柱玻璃珠技术提高血型相容性检测效能[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1,(19)4:1048-1052.
[5]涂茹,陶翠华.ORTHOAutoVueInnova全自动血型仪在血型检测中的应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2):68-69.
[6]王敏,王保龙,姚萍,等.全自动血型仪在输血前检查中的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1,13(2):123-125.
[7]蒋天舒,周晔,陈波,IH-1000全自动血型仪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27(4):292-294.
[8]周晔,蒋天舒,陈波.三种全自动血型仪在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应用比较,临床输血与检验,2013,15(2):105-10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