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氟比洛芬酯相关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风险因素。方法根据本次研究需要,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使用氟比洛芬酯进行治疗的住院患者6885例,对所选患者采用“医疗机构ADE自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进行药物使用后的相关肝损害发生情况的数据筛选、统计和分析。结果统计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氟比洛芬酯导致患者肝损害主要类型为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且以轻度肝损伤为主;导致患者肝损害的主要风险因素为用药时长及性别,男性患者在用药后的肝损害发生率显著低于女性患者;患者肝损害的总发生率为3.05%。结论氟比洛芬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以肝脏生化学检验异常造成的轻度损伤为主,造成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风险因素是患者的用药时长,患者的性别差异也是患者肝损害的风险因素之一。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肝损害;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陈梅梅,李赟.氟比洛芬酯相关肝损害的风险因素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0):110,118.
0引言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flurbiprofen axetil injection,FA)2004年在中国上市,商品名:凯纷。作为非甾体抗炎药氟比洛芬的酯类前体药物,能够非选择性地抑制环氧合酶,阻断前列腺素合成,临床上用于缓解术后及因癌症引起的疼痛。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头痛、嗜睡等,罕见严重不良反应有急性肾衰、胃肠道出血、伴意识障碍的抽搐”[1]。本次研究,采用本院的ADE-ASAS系统,对6885例于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使用氟比洛芬酯进行治疗的住院患者,进行FA致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相关指标及数据的分析,探讨FA致DILI的主要相关风险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使用氟比洛芬酯进行治疗的住院患者6885例,对所选患者采用“医疗机构ADE自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2]进行药物使用后的相关肝损害发生情况的数据筛选、统计和分析。患者的选择和排除、筛选,以《药品不良反应术语使用指南》为依据;报警病例关联性,以ADE-ASAS给出的报警病例为基础,进行人工甄别,差异以深度讨论后的结果为准。
1.2观察指标
1.2.1肝损害程度
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无法统计四项指标,数据以(n,%)表示[3-5]。
1.2.2肝损害类型
包括脑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肝脏生化学检验异常、无法统计四项指标,统计数据以(n,%)表示[4-7]。
1.2.3FA导致DILI相关因素指标
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用药剂量、用药时长五项指标,计量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并进行2检验。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比较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系统筛查与再评价结果
ADE-ASAS系统报警270次,经人工甄别及讨论后评价确定,阳性病例为210例,系统报警率77.78%(210/270),肝损害的发生率为3.05%,以肝脏生化学检验异常为主要的肝损害类型(71.90%),肝损害的程度以轻度为主,占89.05%,详见下表1。
2.2FA致DILI相关危险因素
数据显示,患者性别及用药时长是FA致DILI的危险因素(P<0.05);患者年龄、BMI、用药剂量三项指标,与患者肝损害无必然关联(P>0.05),见表2。
3讨论
本次研究的数据显示,ADR的发生大都在患者服药后的1周内,约占63.27%,平均发生时间为用药后的(5.25±4.50)d;42.50%病例出现在患者停药之前。在肝损害类型中,肝脏生化学检验异常占71.90%,肝细胞损伤占20.48%,合计占比达92.38%,而胆汁淤积型仅占1.43%,轻度肝损害患者占比89.05%,证明FA致DILI主要为轻度肝损害,但对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应及时停药进行保肝治疗。
通过对FA致DILI的相关风险因素的数据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和用药时长,是导致DILI的主要风险因素,统计数据差异明显,(P<0.05);患者的用药剂量与ADR无必然联系(P>0.05),只与患者的用药时长呈正比;在性别因素中,女性患者出现DILI的风险显著高于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BMI与ADR的发生无必然联系,不是FA导致DILI的风险因素。
综上所述,氟比洛芬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以肝脏生化学检验异常造成的轻度损伤为主,造成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风险因素是患者的用药时长,患者的性别差异也是患者肝损害的风险因素之一[8]。
参考文献
[1]刘浩,郭代红,宋艳东,等.氟比洛芬(酯)引起的肝损伤病例报告及文献评价[J].中国药物警戒,2018,15(05):291-295.
[2]西娜,赵冠人.氟比洛芬酯致急性肝损伤1例[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7,33(03):297.
[3]刘浩.1例氟比洛芬酯致急性肝损伤药学监护[A].中国药学会.2016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会,2016:5.
[4]金宏.骨科手术患者采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的术后镇痛效果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17,22(03):613-614.
[5]刘波,闫昭威,王伟灿,等.氟比洛芬酯用于下肢骨折术后镇痛及对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水平变化及意义[J].系统医学,2018,3(05):77-80.
[6]熊祖华.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致不良反应1例[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7,17(10):1440.
[7]霍延伟,隋小强,唐映利,等.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治疗急性创伤性骨折的镇痛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3):2438-2439.
[8]陈宏光.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2):24,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