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抽动障碍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外风引动型抽动障碍是近年来提出的中医证型,其病机关键仍在于肝风内动,但其发病是由于外风触动,引动内风。范梅红导师对于这一型抽动障碍有独特的认识,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自拟息风止动方治疗外风引动型抽动障碍,临床疗效颇佳。
关键词:抽动障碍;经验总结
本文引用格式:樊晓阳,范梅红.范梅红教授治疗抽动障碍临床经验总结[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1):276.
抽动障碍又叫作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发性抽动症等,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一般在儿童或者青少年时期发病,5-10岁为该疾病的多发年龄段,而且抽动障碍的发病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一般男孩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男:女为(3-5):1[1],在适龄儿童中抽动障碍发病率在0.3%~1%左右。抽动障碍病程长,病情容易反复,部分患儿的病情甚至可延续至成年,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以不自觉、反复、突发、快速的,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为特征[2],除此之外,患儿还可能合并有情绪行为症状和(或)心理行为障碍,其共患病复杂,可严重影响患儿学习生活与身心健康。但是患儿的智力一般是不受影响的。
在祖国传统医学著作中并没有抽动障碍、抽动症这一病名的记载,但却有与该疾病相类似的症状的描述。根据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在中医学中将其归属于“肝风”、“抽搐”、“瘈疭”、“筋惕肉瞤闰”等范畴[3]。而且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肝,同时可涉及心、脾、肺、肾,其病机主要包括外风引动、肝亢风动、痰火扰神、脾虚肝亢、阴虚风动,而病机关键在于风痰胶结、肝风亢动。对于本病的病因中医认为与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疾病影响,以及学习紧张、劳累疲倦、久看电视或久玩游戏等多种因素有关。根据其病因病机可将抽动障碍分为五型:外风引动型、肝亢风动型、痰火扰神型、脾虚肝亢型、阴虚风动型。在治疗上中医从整体观出发,注重病症结合,协调脏腑功能,以调和阴阳为治疗原则。在临床应用时可根据辩证分型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治法,其疗效显著。在上述基础上还可以配合心理疗法,对本病的治疗有极大的好处。
范梅红导师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贾六金教授,且具有多年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在临床治疗小儿抽动障碍时发现感冒、发热等外感亦能引起抽动障碍的发作。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肝风内动,外感风热时引起感冒发热等亦可引动肝风,诱发抽动障碍发作,疏风清热可助平息肝风,缓解抽动症状。范梅红导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自拟息风止动方治疗外风引动型抽动障碍,其临床疗效显著。药物组成有金银花、连翘、秦艽、牛蒡子、白芷、菊花、防风、蒲公英、鱼腥草、炒白芍、地龙、当归、龙骨、牡蛎、僵蚕、甘草。该方是由银翘散合大秦艽汤为基础方加减而成,方中诸药配伍使用,共奏疏散外风,平肝息风之效。
病案举例:患者张某,男,10岁,于2018年11月7日初诊。主诉:间断清嗓子、邹鼻子2月余,伴频繁挤眼、挤眉半月余,加重3天。患儿于2月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清嗓子、邹鼻子等症状,曾就诊于当地医院及省儿童医院,诊断为抽动障碍,美国耶鲁综合评分显示简单运动抽动16分,复杂发声抽动11分,总有害率27,总的严重程度分数54分,同时伴有注意力重度不集中,多动指数偏高,学习障碍等。口服西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于半月前出现频繁挤眼、挤眉,再次就诊于当地医院,经物理治疗后挤眼、挤眉症状较前明显减轻,但清嗓子、邹鼻子症状仍未见明显缓解,3天前因受凉后感冒,清嗓子、邹鼻子、挤眼、挤眉症状加重;遂于2018年11月7日就诊于我科门诊。来诊时症见:频繁清嗓子、邹鼻子,挤眼、挤眉,伴有注意力重度不集中、多动、学习障碍。偶有咳嗽,有痰,不易咳出,轻微鼻塞。纳差,食欲欠佳,寐欠佳,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查体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未见明显肿大,心肺听诊未及明显异常,余阳性体征未见。患儿家长诉,患儿体质弱,易生病。来诊时,导师范梅红通过患儿的症状、体征四诊合参辩病位小儿多发性抽动障碍,辩证为外风引动型,处方以息风止动方加减。药用:金银花9 g、连翘9 g、秦艽9g、牛蒡子9 g、白芷9 g、菊花9 g、防风9 g、蒲公英9 g、鱼腥草9 g、炒白芍9 g、地龙9 g、当归9 g、龙骨20 g、牡蛎20 g、僵蚕9 g、甘草6 g(天江)。14剂,水冲服,日一剂。
二诊时,症状明显减轻,间断清嗓子、邹鼻子、挤眼、挤眉等症状频率均较前明显减少,无明显咳嗽,鼻塞等外感症状。此次就诊时症状以喉中“吭吭”声为主,偶见挤眼、挤眉,纳食一般,食欲欠佳,夜休可。据效不更方的原则,以上方为主方的基础上结合症状进行加减,继续服药7剂。
三诊时,患儿症状较二诊时明显减轻,喉中“吭吭”声频率明显减少,轻微邹鼻子,无明显挤眼、挤眉等症状,继服上述中药7剂后,症状基本消失。2月后随访,患儿仅于精神紧张时,有一过性的邹鼻子、挤眼或挤眉,余无不适。嘱其平时注意合理调护,注重儿童的心理状态,勤鼓励,多安慰,不要给孩子施加精神上的压力,避免责骂或(和)体罚。不宜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或电脑。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饮食要清淡,不过食辛辣炙煿之品。
按:小儿肺常不足,肝常有余,范梅红导师认为当外邪侵袭肺脏时,肺脏功能更加虚弱,从五行相生相克基础理论而言,肺金克肝木,肺气虚弱,不能克制肝木,致使肝阳偏亢,阳亢则风动,从而诱发抽动障碍的发生或发作。小儿肺脏娇嫩,腠理薄弱,易为外邪所袭。肺脏感邪,宣肃失司,窍道不利,故频频清嗓,咳痰,且平素易喷嚏、鼻咽痒,邹鼻子。风气外犯于肺,由于小儿肝常有余,外风触动,引动内风,内外相招,风动不止。肝主筋,开窍于目,肝风内动则出现眨眼等症。风善行数变,故症状易反复。同时风为阳邪,易袭阳位,上扰头面,亦可见点头摇头,挤眉眨眼,怪象从生。故而在临床治疗外风引动型抽动障碍时范梅红导师以银翘散合大秦艽汤加减自拟息风止动方,在疏散外风的基础上以平息肝风,方中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又能解表散邪;秦艽可清热祛风、和血通络。菊花、牛蒡子、蒲公英、鱼腥草助银花、连翘清热解表,疏散风热;白芷、防风、僵蚕祛风散邪。同时菊花、防风、僵蚕可入肝经,平息肝风。风药多燥,易伤阴血,故以当归、白芍、地龙养血活血,助秦艽和血通络,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同时也能制约诸风药之温燥;地龙亦可加强祛风清热之功;地龙、炒白芍、龙骨、牡蛎均入肝经,有平肝潜阳之功用,可助平息肝风;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疏风解表,息风止动之功。
由于抽动障碍的病程较长,西药治疗此类疾病目前并没有特效药物[4],常规的西医治疗一方面增加了家长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长期的西药治疗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甚至可能影响孩子的智力,而且停药后容易复发,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而中医药对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在提高治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不良反应,越来越被更多的家长所接受。导师范梅红注重“整体观念”,分析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自拟息风止动方,并随症加减,治疗小儿抽动障碍(外风引动型)疗效颇佳,为临床中医治疗抽动障碍提供了新思路,为更多的抽动障碍患儿及家长带去了福音,值得推广学习。
参考文献
[1]马融.中医儿科学[M].第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963.
[3]戎萍,马融,张喜莲,等.《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抽动障碍》多中心一致性评价[J].天津中医药,2018,35(08):580-582.
[4]赵欣,吴敏,张欣,等.抽动障碍药物治疗现状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04):617-6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