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口腔修复中应用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断为口腔疾病的7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修复模式,观察组在修复前给予正畸治疗,对比其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有效分别为26例、11例,几率分别为68.4%、29.0%,对照组显效、有效分别为18例、13例,几率分别为47.4%、34.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与对照组81.6%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口腔咀嚼功能评分为(92.8±4.6)分,而对照组为(80.4±3.1)分,P<0.05;观察组口腔出血、溃疡以及感染的发生率为5.2%,而对照组为21.1%,P<0.05。结论口腔修复应用正畸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口腔功能。
关键词:口腔修复;正畸治疗;临床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李大鹏.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7):98+100.
0引言
近年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对外观美观度的要求逐渐升高,进行口腔修复的患者逐年增加,但是常规口腔修复疗效不明显,增加患者的痛苦。正畸治疗是利用矫正装置对牙齿、神经肌肉以及面部骨骼的协调性进行良好的协调,以便达到口颌系统的稳定、美观以及平衡。矫治需要矫治器,加大对牙槽骨、牙齿以及颌骨的力度,使其移动,达到治疗畸形的目的。本次对我院收治的76例口腔修复患者进行正畸治疗,以下为具体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断为诶口腔疾病的7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男14例,女24例,年龄在19-37岁,平均(29.6±1.5)岁,观察组男13例,女25例,年龄在20-36岁,平均(29.1±1.2)岁,纳入标准:均患有口腔疾病,符合正畸治疗的相关指征,排除标准:凝血系统障碍、血液疾病等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组间分析。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修复模式,给患者进行全面性口腔、牙周以及牙齿咬合关系的检查,制定口腔修复方案,在进行牙齿修复。观察组在修复前给予正畸治疗,修复前评估患者牙齿状况,给其进行X线拍片以及曲面断层片,了解牙齿根尖、牙周以及牙槽骨症状,拔除无价值牙齿,采用方丝弓固定矫正器对牙齿间隙进行关闭,牙齿排列整齐后采用牵引法调节正中合,若患者有牙周病以及龋齿应首先进行治疗在给予缺隙修复。采用X拍片拍下龈下断根根尖,若根长长度>2 cm给予牵引,在龈上0.5 mm断根处牵引进行桩冠修复。
1.3评价指标。①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为修复后患者口腔美观度、牙齿咬合关系以及牙周状况显著改善;有效为修复后患者口腔美观度、牙齿咬合关系以及牙周状况基本好转;无效为修复后患者口腔美观度、牙齿咬合度以及牙周状况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加上有效率。②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评估患者口腔咀嚼功能恢复情况,包括咀嚼功能、咬合能力等,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咀嚼能力越好。③观察患者口腔出血、溃疡、感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软件SPSS 19.0处理数据资料,给予%与(±s)表示,进行卡方与t检验,若是组间有差异性,则P<0.05,即组间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观察组显效、有效分别为26例、11例,几率分别为68.4%、29.0%,对照组显效、有效分别为18例、13例,几率分别为47.4%、34.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与对照组81.6%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者口腔咀嚼功能以及不良情况的发生率。观察组患者口腔咀嚼功能评分为(92.8±4.6)分,而对照组为
(80.4±3.1)分,P<0.05,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口腔出血、溃疡以及感染的发生率为5.2%,而对照组为21.1%,P<0.05,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口腔修复在医学上又被称为是镶牙,属于现代口腔修复重要的一个领域,包括有美学修复、粘结修复以及种植修复,可提高对口腔患者的治疗效果,以便改善生活质量。口腔修复的治疗对象是牙齿缺失、牙齿缺损等患者,有全冠、嵌体、义齿等,还有牙周夹板、咬合板等对颞下颌关节病、颌面组织缺损以及牙周病等的人工修复治疗。口腔修复学在临床上属于研究口腔生理、生物力学对口腔、颌面部缺损治疗的一门学科,其修复内柔有口腔颌面缺损、牙列缺失以及牙体牙列缺损的发生原因、症状、诊断、治疗、预防以及注意事项等,按照患者的口腔制定合理的修复体,进而改善其口腔功能以及牙周状态,确保患者口腔的健康。口腔修复的疾病包括有颞下颌关节、牙列缺损、牙体缺损、牙列缺失、颌面缺损以及牙周病六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牙列缺损、牙体缺损以及牙列缺失三类[1]。牙间隙过大常采用正畸治疗给予关闭,但治疗期间由于口腔卫生不良常出现牙龈增生、牙龈炎症,若矫正之前患者有严重牙周炎或牙龈炎症,会引起牙槽骨以及牙周脓肿的再次吸收,进而造成牙龈退缩,可结合上皮附着在釉质上,若正畸治疗期间在龈下放置带环引起破坏附着,使其朝着根的方向生长,进而造成牙龈退缩。前牙唇侧骨板较薄,若牙齿向唇侧移动或者是牙轴改变引起牙根朝着唇侧倾斜,可促进薄骨板吸收,导致牙龈退缩,常发生在上尖牙与下前牙。治疗期间,增加力度时促进牙根吸收,减少吸收量,临床上给予X线片检查难以发现,但是可修复继发性含有细胞牙骨质的情况。若正畸力度过大或者过快[2],可增加牙根的吸收,治疗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口腔症状以便制定详细治疗方案。若患者口腔卫生较差、牙齿松动严重,但还强烈要进行修复,给予正畸关闭间隙,给予口腔全面性检查,并科学诊断与治疗,以便改善预后效果。医护人员需要告知患者口腔状况以及修复条件,介绍可以修复的方法,介绍每个修复方式的优缺点、术前准备工作、意外以及并发症情况、治疗需要的时间以及费用等,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牙齿间隙关闭后需要对咬合情况进行调整,确保咬合尖窝相对,选择合适的修复体使其吻合牙列。上颌前牙在牙弓前部,多会因为意外创伤折断,一般为斜行折裂,根折断端在龈下3 mm以上的外伤牙,需要给予牙体修复[3],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多给予正畸治疗,评估其牙齿松动度、龈沟出血指数以及牙周探诊深度,增强其牙周修复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会逐渐稳定,保留患牙,修复烤瓷冠,但要注意牵引力度适中,减少并发症情况。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76例口腔修复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有效分别为26例、11例,几率分别为68.4%、29.0%,对照组显效、有效分别为18例、13例,几率分别为47.4%、34.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与对照组81.6%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口腔咀嚼功能评分为(92.8±4.6)分,而对照组为
(80.4±3.1)分,P<0.05;观察组口腔出血、溃疡以及感染的发生率为5.2%,而对照组为21.1%,P<0.05。证明在口腔修复之前给予正畸治疗可及时修复牙周状况,调节患者牙齿咬合情况,减少口腔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身体的康健。综上所述,口腔修复应用正畸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口腔功能,提高患者的咀嚼能力,促进患者牙齿咬合能力的提高,减少出血、感染以及溃疡等不良情况的发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参考文献
[1]程志贤,程志伟.探讨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9,2(5):484-485.
[2]戴东晓,李创,王毅,等.应用正畸联合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3):93-95.
[3]付汉斌.应用正畸联合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7,19(1):52-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