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针灸优势技术组合治疗癌性疼痛的经验举隅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13 17:03: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恶性肿瘤在病情发展后期往往伴有疼痛症状出现,西医治疗癌性疼痛主要是肌肉注射止痛剂和口服止痛药。每于癌性疼痛发作难忍时,患者即服止痛药仅能维持药效发挥的时长,且频繁使用止痛药对人体亦会产生副作用。若通过中医针灸的干预,能够有效减轻癌性疼痛程度,可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经验联合针刀、拔罐、毫针的方法,结合了神经节段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为临床治疗癌性疼痛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恶性肿瘤;癌性疼痛;针灸;临床经验

本文引用格式:朱新枝,张维忱,张天生.针灸优势技术组合治疗癌性疼痛的经验举隅[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7):362+365.

0引言

癌性疼痛是指癌症及其相关性病变及抗癌治疗所导致的疼痛,多呈慢性反复发作,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据统计,50%的癌症患者有癌性疼痛症状,70%的晚期癌症患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1]。癌痛使得癌症患者的身心遭受折磨,长期的疼痛刺激也令患者的生存质量急剧下降。目前临床用于癌痛的治疗方案是根据WHO提出的三阶段止痛方案,但此类药物长期应用易产生毒副作用和成瘾性。针灸疗法的止痛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作用,在止痛的同时也起到了调节脏腑、疏通经络和调节免疫的功效。在临床实践中,针灸医家采用了普通针刺、温针灸、电针、火针、耳穴、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贴敷等疗法[2]。本经验采用了针刀、拔罐和毫针针刺的组合疗法用于癌性疼痛的治疗,并附医案一则。

\

 
1对癌痛的认识

癌性疼痛的引发机制是由患癌者本身的精神、心理状态及在治疗过程中引发的各种疼痛,这些不仅使患者身体上痛苦,更加大了他们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和工作。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统计:全球患癌人数正在逐年迅速增长并趋向年轻化,仅2018年一年的新增患癌人数就高达1810例,死亡率高达53%。预计到本世纪末,癌症将成为人类的“天敌”并会严重阻碍人类的寿命延长。我们目前癌症患者已经超过1000万,有51%-62%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痛感,其中30%以上的患者疼痛程度达到了中度和重度。癌痛使患者由于痛苦而变得焦虑,逐渐失去生活的信心,不愿意配合治疗使病情恶化。

中医认为,疼痛的产生与“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有关。肿瘤为体内之“异物”,结于脏腑经络,阻碍气机,气滞血瘀,发为肿块,不通则痛。肿瘤日久耗散气血,致使气血亏虚,不荣则痛。癌痛的产生与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癌毒内蕴、痰瘀互结等病因病机密切相关[3]。

西医认为,癌痛的发生主要由肿瘤细胞的侵犯引起。肿瘤压迫其周围组织和神经时,导致局部组织供血不足;癌性细胞侵犯骨性组织时,导致的骨折;癌性细胞侵及周围淋巴组织和血管时,产生炎性反应物和其他致痛化学物质[4]。

2针灸干预的方案

2.1针刀的选穴与操作。肿瘤侵犯的脏器,由其所属的脊髓神经支配。根据器官相对应的脊髓节段选取背俞穴,视病情状况,可为单侧或双侧。例如颅内肿瘤、鼻咽癌、喉癌等头部肿瘤选择颈部夹脊穴;肺癌取第1-4胸椎节段;胃癌取第5-8胸椎节段。癌性疼痛可在内脏病发部位处出现,也可在其背部出现牵扯痛。可依据患者描述的疼痛部位,以及术者触诊按压寻找阳性反应点作为针刀治疗点。选取定点后,根据常规针刀操作进行松解治疗。针刀治疗后用已消毒的罐体进行拔罐操作,吸出适量血液,使得局部组织减压,促进代谢循环。

2.2毫针的选穴与操作。毫针治疗具有选穴灵活、操作简便、强度适中的优点,可从循经选穴、辩证取穴、针刺麻醉等方面入手。例如胃癌,重点选取足阳明胃经腧穴;宫颈癌根据患者辩证分型选取相应腧穴;舌癌选取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选取腧穴后,根据常规毫针针刺手法操作。同时配合针刺补泻手法,如提插法、捻转法、迎随法等。在应用针刺麻醉机制时,可配合电针提高止痛效应。

2.3疗程安排。由于针刀刺激量较强,通常治疗频次为一周1次,毫针治疗为一周2次,一周为1个疗程。

\

 
3 经典案例

高某,男性,58岁,于2018年2月3日就诊。主诉:左侧胸痛2月余,加重1周。病史:患者于2017年10月15日因“咳嗽、消瘦3个月”就诊于山西省肿瘤医院,胸部CT示:左肺上叶占位性病变,考虑肺癌。后行病理学检查示:腺泡状腺癌。明确诊断为右上叶肺癌(T2aN1M0)ⅡA期。患者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规律行放疗、化疗2月后逐渐出现左侧胸痛症状,口服止痛药硫酸吗啡缓释片后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嗜睡症状,为求缓解胸痛症状遂就诊于山西省针灸医院。刻下症:左侧胸痛伴有向左臂内侧放射痛,咳嗽,消瘦,精神烦躁,睡眠、食欲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查体:左侧第2-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压痛(+),期门、太冲、蠡沟穴压痛(++)。中医诊断:肺癌(肝郁气滞)。治则:疏肝散郁,行气止痛。取穴与操作:左侧风门、肺俞、厥阴俞行针刀和拔罐治疗。双侧合谷、太冲、期门、蠡沟穴,左侧神门、少海、极泉穴。以上腧穴均用毫针泻法操作,每10 min行针一次,留针30 min。患者治疗完毕后即感胸痛程度大减,精神状况即刻改善。3日后复诊,患者诉针灸治疗后约8 h内无出现胸痛感,后逐渐出现胸痛,但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有明显减轻。继续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胸痛已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口服吗啡药量较治疗前已减四分之三。2018年5月随访,患者状况良好。

4 结论

癌症患者中不适宜手术治疗和选择姑息治疗的人群在接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癌性疼痛、烦躁易怒、疲乏等症状。通过中医中药和针灸的辅助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疼痛类疾病为中医针灸的适宜病种,针灸疗法的起效快、无副作用、疗效肯定的优点得以突显。卞镝等[5]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对癌痛患者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改善作用,可为针灸治疗癌痛提供理论依据。李津等[6-8]通过注射针刀进行穴位注射甲钴胺,并口服奥施康定治疗癌性疼痛患者,有效率为90.9%。

早中期癌性疼痛患者若疼痛发作时可联合口服止痛药和针灸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可逐步减少止痛药的摄入。本方案对于晚期癌症有多发转移病灶引起的疼痛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且该阶段患者免疫力较低,针灸治疗后的创面易感染。故在临床运用中,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本经验通过小针刀松解病变部位所属的神经节段,发挥毫针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行气止痛的作用。可以明显减轻癌性疼痛,减少止痛药的用量,并减轻长期应用止痛药带来的毒副作用。该针灸优势技术组合治疗癌痛的方法疗效确切,为中医减轻癌痛的有效外治法之一,临床可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树然,田娟.癌性疼痛的研究现状[J].河北医药,2011,33(3):437-439.
[2]孙瑞瑞,王茎,曾永蕾.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5,4(4):182-185.
[3]吴喜庆,张敏.癌性疼痛的中医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933.
[4]王歆圆,王文萍.癌性疼痛的中西医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04):26-27.
[5]卞摘,成泽东,张宁苏,等.针灸对癌痛患者免疫机制的调节[J].辽宁中医杂志,2004,3(4):334-335.
[6]李津,张春,徐巍,等.注射小针刀联合奥施康定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32):6283-6285.
[7]徐珩,曾永蕾,周先阳,等.温针灸联合龙星止痛膏外敷治疗癌症疼痛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19,41(01):111-115.
[8]惠建荣,张楠,李熳,等.针刺联合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治疗癌性疼痛4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9,60(02):146-1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00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