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13 14:32: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入院临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按常规方法运用硝酸酯类、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药物等进行连续治疗4周,其中,治疗组每晚增服阿托伐他汀(由辉瑞公司生产)10mg,对照组则未给任何调脂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的血浆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的变化和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TC和TG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的改善程度。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TC和TG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提升疾病治疗效果。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不稳定性心绞痛;血脂;临床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张跃超.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0):147,160.

0引言

不稳定性心绞痛有较高的发生率,临床以药物治疗为主。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患者为例,探讨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阿托伐他汀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方法对入选患者实施分组:(1)研究组50例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52-79岁,平均(61.8±3.3)岁;(2)对照组50例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53-80岁,平均(62.5±3.6)岁。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均较小,对照研究价值较高。对于本次研究,已报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且患者对治疗方案以及本次研究均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d,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每12 h使用1次,皮下注射,连用8 d,单硝酸异山梨酯20 mg,1 d用药2次,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化硝酸甘油0.3mg,必要时每隔5min/次,酒石酸美托洛尔6.25 mg,2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每晚加服阿托伐他汀(由辉瑞公司生产)10 mg,对照组则未给任何调脂药。连续治疗4周后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1.3观察指标

1.3.1客观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的血浆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的变化比较和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TC和TG的比较。

1.3.2主观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的改善程度,分为改善、稳定、无效,改善:心绞痛ccs分级改善2-3级;稳定:ccs分级改善1级;无效:ccs分级无改善或恶化。以改善和稳定为有效。
\
1.4统计学方法

TC和TG的数据资料以(±s)表示,疗效指标采用(%)进行表示,全部数据使用SPSS 18.0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2检验,P<0.05表示进行对比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TG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的TC、TG指标与治疗前水平相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治疗组患者的两项指标水平下降效果更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和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的改善程度

50例治疗组患者中,28例改善,占56.00%,20例稳定,占40.00%,2例无效,占4.00%,总有效率为96.00%。50例对照组中,18例改善,占36.00%,19例稳定,占38.00%,13例无效,26.00%,总有效率为74.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患者的心肌酶和肝肾功能均无异常。

3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较大不良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根据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形成病理,必需进行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集聚、抗冠状动脉痉挛等治疗,并且在增加心肌动力,减少心肌耗氧的基础上,减少较大斑块的形成和阻止冠状动脉粥样性病变加重都是该病的治疗重点[1]。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高脂血症有较密切的关系,冠心病死亡的预报因子是TC,而TG的增高会降低纤维蛋白的溶解程度,导致血凝增高,增加了动脉粥样性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概率,严重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将调脂药与抗血小板集聚药、抗凝药等共同使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能够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次数。调脂药主要通过降低动脉斑块中的脂质含量,改善内皮功能,改善内源性纤维蛋白的溶解程度来降低血栓形成。可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时,必需加大降脂力度,才能有效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竞争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还原酶,阻断细胞内3-甲基-3,5-二羟基戊酸代谢途径,减少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影响血栓形成、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和纤维蛋白原水平[2]。阿托伐他汀是新一代人工合成hmg-coa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与其他他汀类药物一样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机制,长期使用,能够有效抑制肝脏内富含脂蛋白的合成,最终导致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VLDL-C)、TG水平下降[3],有疗效明显、副作用低的明显优点。

另一方面,动脉粥样性硬化是一种炎症贯穿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恶化全过程的慢性疾病,虽然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发生具体机制并未完全明确,但是其发生与C反应蛋白有密切的关系,C反应蛋白会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急性期急剧增高,并且促进斑块摄取内源性LDL,从而导致了泡沫细胞的产生[4],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而他汀类药物能够增加心肌的抗炎反应,特别是减少白细胞产生激素IL-6的释放,抑制C反应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其促炎症反应[5-7]。他汀类药物还能够稳定粥样斑块,减少斑块形成。阿托伐他汀能够通过减脂的作用,减少血浆中的脂质和泡沫细胞形成,可以延迟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

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将降血脂治疗作为辅助疗法,可以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抗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降低TC和TG,减少心绞痛的发生频率,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和减少心脏事件发生,阿托伐他汀配合不稳定性心绞痛常规治疗方法,副作用低,疗效良好。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2-409.
[2]赖剑波,李毅夫.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抗血栓作用[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1,6(7):214-215.
[3]史美甫,郭涛,李明,等.精编临床用药必备[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47.
[4]邱立红,朱建华.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作用[J].浙江医学,2004,26(4):316.
[5]马宏恩,高宇勤,赵伟,等.阿托伐他汀联合艾司洛尔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对心功能、血脂及炎症指标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9,31(04):82-85.
[6]牟春峰.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9,36(01):17-18.
[7]严皆平,李芸.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19,62(02):163-166.
[8]李云超,李立永,聂浩.益气活血方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气阴两虚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5):168,17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96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