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负压封闭引流是一种加速创面愈合的新型治疗技术。该技术创伤小、杀菌彻底、治疗时间短,且治疗费用低,效果显著,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反复清创和频繁换药,在修复复杂创面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不同冲管方法及负压吸引值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VSD;冲管;负压;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吴雯静.VSD技术冲管方法及负压吸引应用现状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0):48-49.
0引言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利用生物半透性膜封闭开放性创口,即使用内含有引流管的泡沫敷料,覆盖或填充创面,再把引流管连接到可控的负压源,从而加速创面愈合的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1]。VSD技术创伤小、杀菌彻底、治疗时间短,且治疗费用低[2],凭借其优越的治疗效果,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反复清创和频繁换药[3],因而在修复复杂创面中的运用逐渐广泛,特别是对骨科大创面的治疗及护理有着良好的优势。然而VSD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堵管现象时有发生[4],现结合文献将VSD技术不同冲管方法及负压吸引值的应用现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不同冲管方法
1.1不同冲洗液冲管
1.1.1生理盐水冲管
生理盐水可凭借其黏滞力,冲洗附着于管壁上的物质,同时软化分泌物,利于分泌物及时排出,以此保持引流管通畅,预防堵管。这也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于冲洗VSD引流管的方法。然而创伤早期,机体处于高凝状态[5],创面渗血,管壁附着血凝块及渗出物,普通生理盐水的冲洗,对因血液高凝状态而引起的堵管,只冲洗不抗凝,降低了冲洗的效力,造成创面愈合时间延长[6]。
1.1.2肝素冲管
肝素常作为抗凝剂使用,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妨碍凝血活酶的形成,加速凝血酶的失活,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形成。同时由于蛋白c活性的增强,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抗凝物质和纤溶物质,因此渗出物、脓液、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能随之溶解,顺利被吸出[7]。此外肝素还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炎性反应的发生[8]。
1.1.3碘伏冲管
碘伏是碘和聚维酮的络合物,广谱、无毒、稳定性好,刺激性小,具有较好的渗透力,对细菌、芽孢、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具备较强的杀灭力,对预防感染的效果显著[9]。VSD技术配合碘伏冲洗,不仅使创面处于有利愈合的湿润环境,加速愈合,同时也可防止干燥堵管的情况出现,最大程度上使引流保持通畅状态[10]。此外,还能清洁创面,及时清除血块、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提高创面细菌的清除率,因此有利于肉芽组织生长,加快创腔愈合[11]。但是VSD创面为无菌状态,是否有必要采用碘伏冲管值得商榷。
综上所述,我认为,采用生理盐水作为冲管液,持续冲管既能预防堵管,又经济安全。
1.2不同冲管方式冲管
1.2.1持续冲管
魏婷[12]认为,以持续冲管的方式来预防堵管,值得推广。将冲洗液经由输液器连接引流管,24 h持续冲洗,速度控制在15-20 gtt/min,过程中保持持续负压吸引状态(负压调节在60-80 kpa之间),冲洗液随负压作用吸入管内,可有效清洗创面,软化引流物,避免分泌物干燥结痂而堵管。但是这种方式存在浪费的弊端。
1.2.2间断快速冲管
袁辉辉等认为,间断快速冲管的方法也能达到预防堵管的作用。这种快速冲洗的方法,使黏附在管壁上的血块、分泌物迅速排出。此外,操作简易,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临床观察未发生副作用。
1.2.3持续冲管与脉冲式冲管相结合
李相芬等认为,冲管液持续冲管结合脉冲式冲管的方法,能有效降低VSD的堵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持续冲管形成的直流,使得近管壁处有沉积物附着,而配合脉冲式冲管可形成的小涡流,能更彻底地冲洗管道,预防堵管。
1.2.4间断夹闭VSD配合快速冲管与持续缓慢冲管相结合
杨玉兰认为,采用间断夹闭VSD、间断快速冲管,配合持续缓慢冲管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创面愈合率,而且缩短了患者治疗的周期,在今后的工作中值得应用。这种方式,使得创面获得了更充分的冲洗,分泌物、血块、坏死组织等得到了有效的引流。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应根据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决定冲管方式:为浑浊脓液时应采用脉冲式冲管。
1.3不同冲洗频次冲管
1.3.1冲管频次由引流情况而决定
有研究表明,冲洗液常规冲管2-3次/d,以防管道堵塞,但需根据引流液的量、色及性状,及时调整冲管的频次,若引流物色浑浊且量多,则应适当增加冲洗频次,冲洗时适当减少负压,有利于冲洗液与VSD网孔中的渗出物更充分的接触和排出。但是,在观察过程中,要加强和医师的沟通及交流,以确保有效的负压吸引,尽量让治疗效果最大化。
1.3.2冲管频次由创面情况而决定
有研究推荐,冲洗频次的选择应视创面而定。新鲜创面选择隔日冲洗、感染创面选择每日冲洗2次。管道管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加强观察,特别是针对创面情况,才能把握最佳的冲洗频次,达到促进创面尽早愈合的目的。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应视引流情况结合创面情况而决定:新鲜创面隔日冲洗、感染创面每日冲洗2次,若引流物浑浊,可适当增加频次。
2不同负压值吸引
2.1根据创面情况设置负压吸引值
孙晓红、彭宗银等认为,持续高负压状态是VSD技术成败的关键,一般维持在60-80 kPa(450-600 mmHg),此时能有效地降低堵管率,同时破坏了细菌的生长环境,最终加速创面愈合。但任燕等认为,设置125-450 mmHg的负压范围,也是行之有效的,只要注意观察VSD敷料外观塌陷,可见清晰的引流管塑形。因此,宋健等认为连续使用时,负压维持在125-200 mmHg最妥,以避免负压过大而造成组织坏死的发生。
2.2根据组织类型设置负压吸引值
谢志进等认为,针对较疏松的创面组织(如皮下脂肪创面),负压应控制在20-40 kPa(150-300 mmHg);较致密的创面组织(如肌肉、筋膜创面),负压应控制在40-60 kPa(300-450 mm Hg)。负压过低则达不到预期的吸引效果,压力过高又会抑制创面血流,从而造成组织损伤,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等并发症。因此,在临床实际运用中,医务人员需注意区别具体情况,以确保VSD技术的疗效最大化。
2.3根据敷料面积设置负压吸引值
卞娜等认为,一般情况下,负压应控制在50-60 kPa(375-450 mmHg)。当VSD敷料面积较大时,可酌情加大负压,否则容易因引流不畅导致堵管;当VSD敷料面积较小时,应酌情减小负压,否则会对创面造成过度刺激,并增加患者疼痛。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负压值一般设置在125-450 mmHg,但应根据创面面积和渗出物量及时调整负压吸引值。
总结上述讨论,作者认为,应采用生理盐水作为冲管液,根据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决定冲管方式,视引流情况结合创面情况而决定冲管频次,根据创面面积和渗出物量决定负压吸引值。
虽然VSD技术的运用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却也存在诸多的争议。保持有效负压和引流通畅是成败关键。针对不同的创面、引流物及其他具体情况,冲管液、冲管方式、冲管频次、负压吸引值大小的选择,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护理常规,因此笔者认为尚需要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研究,使得临床工作更加规范。
参考文献
[1]张晓艳,苏燕,蓝蓝,等.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骨科应用的观察护理[J].北方药学,2014,(1):186-187.
[2]刘丰.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骨外科创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10):59-61.
[3]赵顺利.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在骨科创伤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14,(18):39-41.
[4]洪庆华,赵玉桃.负压封闭引流术在大面积头皮缺损创面应用中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21):1980-1982.
[5]宋小妹,顾翠霞,朱鹏.脉冲法与传统直冲法对预防负压封闭引流术后管道堵塞效果的对比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5,37(1):87-88.
[6]李贝,刘伟,杨康胜,等,余斌.肝素冲洗预防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下肢开放性骨折早期堵管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6,37(15):2331-2333.
[7]郭洪娟,邓高丽,马春喜,等.持续肝素钠盐水冲洗预防负压封闭引流管阻塞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4,(6):39-42.
[8]孙佳凤,蒋婷婷,邱晓东,等.肝素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3(6):798-802.
[9]陈映娟.碘伏冲洗液在腰椎内固定术中预防伤口感染的作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4,(2):409-409,410.
[10]周娟,孙慧.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在Ⅳ度褥疮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临床医学,2013,33(12):124-125.
[11]石常美,冯伟怡.碘伏冲洗配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应用于老年压疮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护理,2015,(5):388-390.
[12]魏婷.持续冲洗防止VSD负压封闭引流管堵塞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0):1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