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HBV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本次研究分别对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更加准确的掌握不同危险因素可能对患者病情产生的诱因,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治疗,降低该病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本文运用实证临床资料分析法,对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60例HBV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患者80例,其中A组为HBV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B组为HBV相关肝硬化患者(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HBV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作为本文研究的因变量表达,相关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表达,采用Cox回归分析,明确不同自变量下与因变量可能产生的关系,并绘制相关图形,进一步明确患者病情的变化。结果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共计纳入7项指标,在HBV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出现改良Child-Turcotte-Pugh评级(相对危险度达3.435倍)、不良饮食习惯(相对危险度达4.256倍)、出血史(相对危险度达2.324倍)、病程(相对危险度达23.6%)、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相对危险度达21.1%)、胃底曲张静脉程度(相对危险度达3.231倍)、门静脉血管紊乱(相对危险度达3.145倍)致该病死亡概率增加。结论在HBV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中,掌握不同自变量的影响程度,有针对性的采取治疗手段,可以降低该病病死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HBV;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
本文引用格式:傅海燕,彭连红.HBV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1):218-219,225.
0引言
根据 WHO2002 年估算死于 HBV 相关肝硬化的患者达 30%, HBV 相关肝硬化是慢性 HBV 感染的重要临床结局,而 HBV 相关肝硬化中急性消化道出血并发症是较为常见的病症,笔者根据借阅大量前人研究成果显示,HBV 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致 HBV 相关肝硬化死亡发生率的 15%,因此,HBV 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医学诊疗中不容忽视 [1-2]。HBV 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率的上升, 患者一旦发病后,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其死亡风险也将进一步增加 [3-4],因此,采取有效、及时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而言,尤为重要。临床工作者需要不断的经验积累,提前掌握该病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采用实证临床资料分析法,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中对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将结果引入 COX 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期更加准确的掌握不同危险因素可能对患者病情产生的诱因,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治疗,降低该病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文运用实证临床资料分析法,对本院 2017 年 3 月至 2019 年 3 月收治的 160 例 HBV 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资料,平均分为两组,每组患者 80 例,其中 A 组为 HBV 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B 组为 HBV 相关肝硬化患者(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A 组患者的年龄平均为 50±1.5, 其中女患者为 35 例,男性患者为 45 例;B 组患者的年龄平均为 52±1.2岁,其中女患者为 36 例,男性患者为 44 例;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两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统计学没有意义。两组患者均经家属同意,并予以签字认可,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执行 [3]。
1.2方法
1.2.1诊断标准
入选患者均符合 2014 年《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的临床诊断、评估和抗病毒治疗的综合管理》标准要求,排除其它病毒如 巨细胞病毒、EB 病毒、肠道病毒等;另外,排除酒精、药物、遗传等其他因素所致肝病不同。
1.2.2观察指标
(1)生化指标的检测内容可参见下表 1[5]。
改良Child-Turcotte-Pugh 评分系统,用已评价末期肝病的系统,其是预测病死亡率与肝移植的重要评价手段。具体参见下表 2[6]。
计算公式:
R=0.378ln[ 胆红胆(mg/dl)]+1.12ln(INR)+0.95ln[ 肌酐 (mg/dl)]+0.64[6]R 值越高生存率越低,反之则越低 [6]。
食管静肪曲张程度,本次研究中将采用《消化性溃疡出血的 诊断标准》,予以 Forrest 分组 I(再出血风险 55%)、II(再出血风险分别为无活动出血 22%、黑色基底 10%)、III 级 ( 再出血风险 5%)。应用 CT、MRI 扫描胃底曲张静脉程度和测量有无门静脉血管紊乱 [7]。
1.2.3统计学方法
HBV 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作为本文研究的因变量表达,相关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表达,录入 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 Cox 回归分析,明确不同自变量下与因变量可能产生的关系,并绘制相关图形,进一步明确患者病情的变化。采取 2 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 t 检验,以 P<0.05 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患者基础变量分析
在对两组患者基础变量研究中发现,患者年龄、性别、凝血酶原时间并没有明显差异(P 均 >0.05), 不纳入 Cox 回归分析中;两组患者在出血史、病程、不良饮食习惯存在显著差异(P 均 <0.05),统计学有意义。另外,将其纳入 Cox 回归分析中,予以进一步明确不同单因素与因变量产生的关系。具体数据见表 3。
2.2两组患者肝病系统评价
两组患者改良 Child-Turcotte-Pugh 评级结果 A 组肝病转移或死亡发生率的预测结果例数(一级 27 例、二级 53 例、三级为 0) 显著高于 B 组(一级 32 例、二级 41 例、三级为 7),即 P<0.05, 统计学有意义,将结果全部改良 Child-Turcotte-Pugh 评级作为单因素代入 Cox 回归分析中,进一步明确不同单因素与因变量产生的关系。具体数据见表 4。
2.3两组患者其它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其它临床资料比较中食管静肪曲张程度、胃底曲张静脉程度以及门静脉血管紊乱均呈现现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可以将其它资料的全部内容纳入 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中,进一步明确不同单因素与因变量产生的关系。具体数据见 表 5。
2.4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
多因素 Cox 回归模型共计纳入 7 项指标,在 HBV 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出现改良 Child-Turcotte-Pugh 评级(相对危险度达 3.435 倍)、不良饮食习惯(相对危险度达 4.256 倍)、出血史(相对危险度达 2.324 倍)、病程(相对危险度达 23.6%)、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相对危险度达 21.1%)、胃底曲张静脉程度(相对危险度达 3.231 倍)、门静脉血管紊乱(相对危险度达 3.145 倍)致该病死亡概率增加,具体数据见表 6。
2.5生存概率结果统计
在本次随访的 HBV 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生存概率统计分析,其中 10 人失访,失访率低于 50%,因此,可以继续临床统计分析。采用参数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概率由S(t) 表达,时间则由 t(年)表达,共计 5 年时间。具体结果见图 1。
根据生存曲线图可见,第一年的死亡概率达 78%,第二年的生存概率达 65%,第三年的生存概率达 21%。
3讨论
近年来,前人很多研究成果显示,HBV 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是最重的危险因 素,一旦发病难以撑控,出血严重,而且肝功能在逐渐下降,这种情况下采取内科药物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药物作用价值 有限 [11]。而在外科手术中采用胃底静脉断流术由于医疗条件的局限性,致死率也再不断增加 , 综合因素显示有效的进行 HBV 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的提取,对 HBV 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而言,可以预防该病的加剧,提高 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发生 [12]。
目前,国内学者对 HBV 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多,但该类研究失败的案例也在不断上升,因其死亡 率极高,往往在术后随访的半年内患者就已死亡,失访率以≧ 50%[13-15],该项研究也宣告失败,然而低于 50% 死亡率的患者,往往在研究中忽略失访,将失访患者剔除,这也造成评估准确率的下降,因此,有研究指 出对于不完全数据的研究,其失访率应控制在 20% 以内,以此来控制数据的准确性,使其更具有临床医用研究价值。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多因素 Cox 回归模型共计纳入 7 项指标, 在 HBV 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出现改良 Child- Turcotte-Pugh 评级(相对危险度达 3.435 倍)、不良饮食习惯(相对危险度达 4.256 倍)、出血史(相对危险度达 2.324 倍)、病程(相对危险度达 23.6%)、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相对危险度达 21.1%)、胃底曲张静脉程度(相对危险度达 3.231 倍)、门静脉血管紊乱(相对危险度达 3.145 倍)致该病死亡概率增加,进一步表明 HBV 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其危险影响因素较多,在该病的医学领域中采取有针对性的医用治疗手段,结合临床研究成果中的危险因素分析,可以有效控制病死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在 HBV 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中,掌握不同自变量的影响程度,有针对性的采取治疗手段,可 以降低该病病死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临床医学领域中 治疗 HBV 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贺加星 , 阴继凯 , 刘凡 , 等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5(1):127-130.
[2]陈志敏,仇建成,上官惠敏,等.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9):4488-4490.
[3]梁文京,符应田,黎燕锋,等.内镜下套扎联合药物注射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2):2017-2019.
[4]薛伟红,王友春,韩宏锋,等.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4):3204-3207.
[5]陈明胜,甘巧蓉,江晓燕,等.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5,33(4):193-197.
[6]甘巧蓉,江晓燕,张鑫,等.基于角蛋白18的回归模型对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的意义[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6,24(7):518-522.
[7]游梅.急救护理程序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z2).
[8]陈仁,廖金瑶,陈文莉,等.重型肝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以及防治对策[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20(10):1029-1031.
[9]张蕾,王勇,李华龙,等.乙型肝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7):3903-3905.
[10]王征,丁惠国,陈玉涵,等.中国北方地区肝硬化病因及合并症的变迁[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7,38(4):604-608.
[11]于芝瑞,魏国喜,刘其昌,等.HBV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5):860-863.
[12]张雪红,黄亚雄,喻淑平.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5(6).
[13]董静,潘高峰,童雅丽,等.乙肝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5(9):85-87.
[14]武彦芳.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5(3):340-342.
[15]贺加星,阴继凯,刘凡,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5(1):127-1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