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CT和核磁共振在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灵敏度对比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13 13:15: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CT和核磁共振(MRI)在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灵敏度。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入院进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的260例患者,随机分为CT组和MRI组,各130例。以《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指南》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确诊标准为金标准。结果MRI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分期(0期、I期、II期和III期)的灵敏度分别为51.4%,77.8%,96.3%,90.3%和95.2%,均高于CT的27.0%,43.5%,69.6%,69.4%和70%。结论MRI在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其分期(0期、I期、II期和III期)灵敏度均高于CT。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CT核磁共振

本文引用格式:刘明,任镇伟.CT和核磁共振在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灵敏度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1):260-261.

0引言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HF)是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创伤性因素和非创伤性因素)中断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进而造成骨髓中骨细胞死亡,最终导致股骨头缺血及坏死等渐进性的病理过程[1]。据统计我国大概有700万人患有此病,每年约有10-20万新患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由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率高,且具有很高的致残率,临床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以有效减少残疾的发生。因此,本研究对CT和核磁共振(MRI)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诊断的灵敏度进行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入院经《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指南》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确诊标准确诊的260例患者,随机分为CT组和MRI组,各130例。其中,CT组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45例,平均(39.6±3.8)岁;MRI组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58例,平均(37.3±4.9)岁。

纳入标准:患者知情同意该试验;患者符合《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指南》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确诊标准。

排除标准:精神和智力疾病患者;传染病患者;肝肾功能受损患者。

\

 
1.2方法

CT组:使用GE公司64排螺旋CT对股骨头进行扫描,设置参数如下:电压120kV,管电流220-400mA,层厚为3.75mm,扫描层间距为3.75mm。

MRI组:使用西门子公司1.5T扫描仪进行扫描,设置参数如下:选用体线圈,横轴位扫描采用T1 tse序列及T2 tse脂肪抑制序列,层厚:4mm,层间距:0.8mm。冠状位扫描采用T2 tse序列及T2 tirm脂肪抑制序列,层厚:4mm,层间距:0.4mm。

1.3观察指标

以《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指南》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确诊标准为金标准,比较CT和MRI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灵敏度[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分期采用ARCO分期系统:0期、I期、II期、III期和IV期。比较CT和MRI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的灵敏度。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R软件,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当样本容量n>40,理论频数T>5时,用2检验:当n>40,但1<T<5时,用校正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T和MRI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灵敏度对比


如表1所示,CT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灵敏度为52.3%,MRI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灵敏度为76.2%,2=16.008,P<0.001,说明MRI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灵敏度高于CT。


\


2.2CT和MRI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诊断的灵敏度对比

如表2所示,CT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0期、I期、II期、III期和IV期)的灵敏度分别为27.0%,43.5%,69.4%,70%和64.3%,MRI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0期、I期、II期、III期和IV期)的灵敏度分别为51.4%,77.8%,90.3%,95.2%和75%,除了IV期,其他分期P均小于0.05,说明MRI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0期、I期、II期和III期)诊断的灵敏度高于CT。

\

 
3讨论

灵敏度(sensitvity)是评价诊断试验发现病人能力的指标[3]。在本试验中,我们以金标准来评价CT和MRI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其不同分期诊断的灵敏度,结果显示,MRI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其不同分期(0期、I期、II期和III期)的灵敏度诊断的均高于CT。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逐渐被认为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良好的评估方式,但是其适用范围只局限在非创伤性因素导致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不适用于创伤性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次,它是一个有创性的治疗和检查手段,并不适合初期的筛查[2,4]。ARCO分期体系的确立需要通过病灶的大小及部位,软骨下骨骨折的程度,股骨头塌陷的程度等方面再结合影像学检查的结果[5],比较繁琐,探究准确、易操作单一的影像学方法对股骨头坏死病情的评估和治疗至关重要。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MRI在诊断的灵敏度方面显著高于CT,与其他研究人员的结果比较一致[6],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恒安,徐祖健.IL-6与股骨头坏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19,42(3):298-302.
[2]池志强.不同分期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的血供评价[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8.
[3]沈洪兵,齐秀英.流行病学[M].第8版.北京:中国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2-106.
[4]王本杰.股骨头坏死多模态影像与病理对照及治疗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6.
[5]孙海忠,韦标方.髋关节外科脱位打压植骨术与髓芯减压支撑植骨术治疗ARCO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比较[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5):531-536.
[6]陈中银,陈雪,陈邦敏,等.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4):758-7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95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