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2875例手足口病病原构成比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13 12:54: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引起手足口病相关病原体的构成比。方法留取2018年6月份至8月份,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分子诊断实验室收取的临床确诊为手足口病2875例患者的粪便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分型和鉴定。结果本次实验检测临床明确诊断手足口病经病原检测阳性患者2875例,其中EV71阳性共174例,阳性构成比为6.05%,CA16阳性共792例,阳性构成比为27.55%,CA6阳性共1299例,阳性构成比为45.18%,CA10共226例,阳性构成比为7.86%,其他未分型318例,阳性构成比为11.06%,混合感染共66例,阳性构成比为2.30%。CA6阳性构成比最高,此结果显示CA6已成为昆明地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其中有13例重症手足口病,CA 6阳性2例,CA 10阳性1例,EV71阳性7例(包含危重型3例),CA 16阳性1例(危重型),未明确感染类型的2例(包含危重型1例)。结论发现CA6占比最大,已成为优势型病原体,并且此病原体会引起重症手足口病。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原分型;荧光定量RT—PCR

本文引用格式:欧晓燕,罗云娇,许彬,等.2875例手足口病病原构成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1):307-308.

0引言

手足口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其中以EV71是导致手足口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通过中国CDC连续16年的监测,证实EV71和CA16是我国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2][3]。除EV71和CA16外,还发现32种肠道病毒也引起手足口病,其中以CA6和CA10最为常见[4]。本研究对临床明确诊断手足口病的2875例标本进行病毒分型,旨在探究CA6,EV71,CA16,CA10所致手足口病病原构成比,了解不同病原所致手足口病之间的差异,为临床诊断分型提供依据。

\

 
1材料与方法

1.1对象


收集2018年6月份至8月份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肠道门诊确诊为手足口病病人的粪便标本进行分型鉴定,患儿均符合HFMD的诊断标准[5],主要表现为口腔破溃、手足膝臀等皮疹,可有流行病史,伴随发热、纳差、神萎、易惊、肢体抖动等临床表现状。

1.2检测方法

通过对2875例临床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标本常规处理后,用PCR法对核酸中的EV71、CA16、CA6、CA10进行检测分型,检测仪器产自美国ABI荧光定量PCR仪,型号为ABI-7500,病毒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购自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操作均严格按照SOP进行。

2结果

2.1年龄分布


患儿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14岁。将其中单一感染的患儿年龄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年龄段患儿手足口病病原检出情况。确诊病例中,5岁以下年龄段占比较大,其中1-2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为35.07%,其次为2-3岁年龄段,为17.34%,其余各年龄段差异不大。详见表1。


\

 

2.2性别分布

2809例单一感染患者病例中,男性患儿1655例,女性患儿1154例。男性阳性构成比为58.92%,女性阳性构成比为41.08%,两者比较男性患病高于女性。详见表2。

\
 


2.3各病原体阳性分布

本次实验检测临床明确诊断手足口病患者的粪便标本经病原检测阳性患者2875例,单一感染共2809例,混合感染66例,其构成比祥见表3。

\
 


3讨论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万/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

除较早为人熟知的EV71和CA16外,还有其他32种肠道病毒也引起手足口病,且以CA6和CA10最为常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A6已成为导致手足口病新的主要病原体,在我国山东、河南、福建、重庆和北京等多地均发生CA6的流行,同期,在新加坡、芬兰、法国、日本等国家发生了CA6爆发流行[5-6]。我国虽有小规模的流行[7],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当EV71和CA16作为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在我国流行一定时期后,人群会达到一定的免疫保护水平,此时其它的肠道病毒可能成为手足口病的优势病原体[8],且手足口疫苗上市后,EV71阳性比重有所下降[9]。本研究对引起手足口病的各病原体分型,明确各病原在昆明地区的构成比。

表1结果显示,根据各年龄段的构成比,5岁以下儿童和5岁以上儿童之间差异明显,5岁以下占86.79%,且都以1到2岁为巨,这说明年龄对手足口病原构成有影响,由于低年龄组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免疫力低下,故使手足口病例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尤其以CA6感染较多,与皮自林等研究一致[10],本研究表明CA6阳性的患儿与年龄偏小存在显著关系,因此临床中对婴幼儿应当重点预防,检查及监控。

表2结果显示,构成比中,男性高于女性,与周建孟等[9]报道不一致。这种不同病原在不同性别中的分布特征差异,可能与男女基因敏感性有关,而且此种差异是否具有地域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表3结果显示,本次实验检测临床明确诊断手足口病经病原检测阳性患者2875例,其中EV71阳性共174例,阳性构成比为6.05%,CA16阳性共792例,阳性构成比为27.55%,CA6阳性共1299例,阳性构成比为45.18%,CA10共226例,阳性构成比为7.86%,其他未分型318例,阳性构成比为11.06%,混合感染共66例,阳性构成比为2.30%。CA6阳性构成比最高,此结果显示CA6已成为昆明地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其中有13例重症手足口病,CA 6阳性2例,CA 10阳性1例,EV71阳性7例(包含危重型3例),CA 16阳性1例(危重型),未明确感染类型的2例(包含危重型1例)。由于先前对CA6研究较少,本实验证明CA6的阳性构成比高于EV71和CA16的总和,成为重要的手足口病致病病原体,且引起重症手足口病,今后要加强CA6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检测,掌握病毒流行规律,有助于减少重症发生,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许多研究报道,目前手足口病相关疫苗正在研究中,且有3种疫苗已经全面运用到临床试验中。但这些临床试验都只能证明,针对EV71感染的疫苗安全有效,不能避免其他肠道病毒的感染[11]。然而,近年来,多个国家和地区CA6及CA10的感染率急剧增高,已成为手足口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本研究发现感染CA6的患儿在全部感染患儿中所占比例最高,这些变化将影响未来的疫苗的开发和临床管理,故应该加强对该疾病的监测,为疫苗的开发研究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对保证婴幼儿及儿童的健康也尤为重要。

CA6和CA10感染可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等症状,也可引起较严重的全身性疱疹、侵蚀性的皮疹、湿疹和紫癜损伤等致死性的脑膜炎、脑炎和心肌炎,具有较严重的危害性[12]。CA6已发展成一种手足口病患儿新型的流行病原,且其临床特征与因EV71及C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有所不同,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然而,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尚未对手足口病的具体临床症状方面进行探索,可能在临床症状总结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总结。

综上所述,CA6已成为昆明地区手足口病的主要新型病原体,应尽可能完善病原学检查,用PCR技术进行病毒核酸分型,并对各型的不同临床症状深入研究,早期隔离早期治疗,减少重症的发生,减少病死率,达到控制疾病流行的目的。此结论仍需大样本进行论证。

参考文献

[1]常昭瑞,张静,孙军玲,等.中国2008—2009年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7):676-680.
[2]曹洋,洪志恒,金连梅,等.2011—2012年全国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分析[J].疾病监测,2013,28(12):975-979.
[3]苏旭,吕莉琨,李力,等.荧光定量RT.PCR检测柯萨奇病毒A组6型和10型的方法建立及应用[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5,22(6):372-385.
[4]胡亚美.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irand A,Henquell C,Arehimbaud C,et al.Outbreak ofhand.foot and month disease/herpangina associated with coxsackievirusA6 and A10 infections in 2010,France:a large eitywide,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Clin Micmbiol Infect,2012,18(5):110-118.
[6]Fujimoto T,Iizuka S,Enomoto M,et al.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Caused by Cox—sackievims A6,Japan,2011[J].Emerg Infect Dis,2012,18(2):337-339.
[7]Lu QB,Zhang XA,Wo Y,et al.Circulation of CoxsackievirusA10 and A6 in Hand—Foot—Mouth Disease in China.2009—201l[J].PLoS One,2012,7(12):l-8.
[8]赵蕾,陈敬贤,王明丽.阜阳市手足15病柯萨奇病毒A10型VP4区基因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6):480-483.
[9]张晓玲,俞慧菊,等.上海地区2011—2014年手足口病的病原谱变化及流行规律分析[J].Shanghai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8,30(5).
[10]皮自林,樊燕.2010—2011年曲靖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8):1927-1929.
[11]周建孟,黄勇,李家芬,等.2010年东莞市手足口病病原检测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3,13(1):82-85.
[12]张晓玲,俞慧菊,余耀,等.2010年上海部分地区440例手足口病病例的病原谱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J].微生物与感染,2011,6(4):214-224.
[13]苏明,倪祥文,李娟娟,等.保定市EV71和CoxA6、10、16型所致手足口病病原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2):239-2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94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