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晚期肝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13 09:38: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讨论晚期肝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晚期肝癌患者50例作为本研究实验组,其中男性44例,女性6例,年龄33~70岁,平均(52.04±6.31)岁;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30~72岁,平均(52.14±6.20)岁。对两组人员在各个时期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相比对照组有显著升高,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50例患者当中,治疗后缓解39例,未缓解11例,缓解率为78.00%。治疗后缓解肝癌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未缓解肝癌患者(P<0.05);治疗后未缓解肝癌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缓解肝癌患者(P<0.05)。结论晚期肝癌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有显著升高趋势,其水平检测能为患者预后判断提供有效依据,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晚期肝癌;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变化

本文引用格式:王彩玲,胡若琳.晚期肝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8):62-63.

0引言

人体的肝脏具有合成纤溶酶原和各种凝血因子等多种功能,另外还能完成纤维蛋白溶解物、抗纤溶物质的合成与溶解工作,从而起到动态调节机体凝血系统平衡的作用[1]。但是肝脏在发生病变的情况下,凝血与抗凝的平衡状态即被打破,造成机体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异常。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已证实,D-二聚体(D-D)在肿瘤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肝癌诊断中更为明显,这是因为肝癌患者表现出了更明显的抗凝与纤溶活性[2]。本研究旨在讨论晚期肝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在各个阶段的水平变化,分析了肝癌患者与健康人员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详细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晚期肝癌患者50例作为本研究的实验组,均经过临床病理学诊断而确诊,均接受手术切除及术后常规放化疗治疗,且均签署研究同意书;同时排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有阿司匹林服用史、临床资料缺乏等患者[3]。5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6例,年龄33~70岁,平均(52.04±6.31)岁;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30~72岁,平均(52.14±6.20)岁。两组人员一般资料比较,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性明显。

1.2方法

分别对两组人员进行静脉血采集,加入抗凝剂后混匀,离心10 min(3000 r/min),之后取出血浆备用,使用Clauss法测定两组人员的血浆Fg水平;使用乳胶凝聚半定量法测定两组人员的血浆D-D水平。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人员的血浆Fg、D-D水平,以及实验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缓解、治疗后未缓解肝癌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人员的血浆Fg、D-D水平使用(±s)来表示,并采用t检验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提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人员血浆Fg、D-D水平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相比对照组有显著升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见表1。


\

 

2.2实验组患者各时期血浆Fg、D-D水平比较

实验组50例患者当中,治疗后缓解39例,未缓解11例,缓解率为78.00%。治疗后缓解肝癌患者的血浆Fg和D-D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未缓解肝癌患者(P<0.05);治疗后未缓解肝癌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缓解肝癌患者(P<0.05),数据见表2。


\

 


3讨论

肝脏能够合成多种凝血因子与纤溶物质,肝脏恶性肿瘤会使肝脏功能受损,进而造成凝血因子与纤溶物质的合成过程受到抑制,导致机体的凝血与纤溶机制破坏。其发生机制主要为:肝癌患者的血液中存在大量的肿瘤增殖细胞以及浸润坏死组织等,会使凝血系统得到激活,从而使血液呈现出高凝状态[4-5]。另外,肿瘤细胞会大量分泌肿瘤促凝因子进入血液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启动凝血机制。最后,肿瘤细胞的纤溶调节往往活性较低,或纤溶功能受损,进而促凝活性增强[6]。

血液在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被转化为纤维蛋白,而活化因子能够促进形成交联纤维蛋白,D-D作为特异的交联蛋白降解产物,因而机体的纤溶活性与D-D水平呈现明显的正相关[7]。肿瘤患者一般凝血功能异常,因而机体的D-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水平,符合病情的变化[8]。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相比对照组有显著升高,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这就说明了血浆Fg、D-D水平与肿瘤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关联。随着肿瘤分期不断进展,机体肝功能受损逐渐加重,致使交联蛋白降解产物不断增多,进而造成血浆Fg、D-D水平不断升高。因此,可以通过密切监测血浆Fg、D-D水平来判断肝癌患者疾病进展。

近年来,医学研究对于肝癌患者在治疗前Fg、D-D水平的监测与评价的报道较多,对于治疗后血浆Fg、D-D水平变化的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检测了肝癌患者在治疗后血浆Fg、D-D水平,并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50例患者当中,治疗后缓解39例,未缓解11例,缓解率为78.00%。治疗后缓解肝癌患者的血浆Fg和D-D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未缓解肝癌患者(P<0.05);治疗后未缓解肝癌患者的血浆Fg和D-D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缓解肝癌患者(P<0.0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助于恢复机体的肝功能,从而纠正机体的凝血机制,有效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进而达到降低血浆Fg、D-D水平的作用。

因此,对肝癌患者血浆Fg、D-D水平的动态监测,能够帮助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而对于患者预后的评估、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晚期肝癌患者的血浆Fg、D-D水平有显著升高趋势,其水平检测能为患者预后判断提供有效依据,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许冰,吴相稳,王虎,等.食管癌贲门癌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5,32(6):1437-1438.
[2]卢建新,陈晓敏,陈作波.晚期肝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2018,33(6):1011-1013.
[3]陈峻,徐升强,胡先泳,等.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检测的临床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15,21(1):33-34.
[4]元淑巧,杨银芳,胥敏敏,等.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的临床意义[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35(9):896-898.
[5]黎金凤,陈远平.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在肝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12-13.
[6]史青苗,薛晨,何玉婷,等.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改变的临床意义[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23):4232-4234.
[7]张呈球,施武辉,夏小明.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肝癌中的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2):164.
[8]郭艳丽.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疗效、预后相关性的检测分析[J].西藏医药,2017,38(3):19-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89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