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对小儿发热不同时期的干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发热患儿纳入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并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给予对照行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行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的体温、发热持续时间、复发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的病情复发间隔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比对照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12%,两组对比(χ2=3.8961,P=0.0483)。结论临床对发热患儿应用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儿体温,减少患儿发热时间,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循证护理;小儿发热;不同时期;干预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宁方玲.循证护理对小儿发热不同时期的干预效果观察及价值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306-307.
0引言
小儿发热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患儿一般表现为头疼、鼻塞以及咳嗽等,随着病情的进展,小儿发热将会引起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威胁患儿的生命。由于小儿自主行为控制能力较差,在治疗时的依从性不高,影响治疗效果,故在小儿发热患者治疗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能够充分提升患儿的治疗治疗,改善患儿预后[1]。本次实验现将84例发热患儿纳入观察对象,对其应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观察期护理效果,现将实验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发热患儿纳入观察对象,本次实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告知患儿家属,经患儿家属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并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给予对照行常规护理,对照组中有男22例,女20例;年龄为1-8岁,平均(3.12±1.32)岁,入院时经体温检测为38℃-39℃,平均(38.41±0.34)℃;发热原因:感染性疾病发热患儿17例,药物发热患儿15例,结缔组织病发热患儿8例,其它原因发热患儿2例;给予观察组行循证护理,观察组中有男25例,女17例;年龄为1-9岁,平均(3.32±1.41)岁,入院时经体温检测为37.5℃-39℃,平均(38.34±0.36)℃,发热原因:感染性疾病发热患儿19例,药物发热患儿14例,结缔组织病发热患儿7例,其它原因发热患儿2例;利用统计学软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比较(P>0.05)。
1.2方法
1.2.1给予对照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对患儿的生命体征情况进行密切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按照医嘱给予患儿用药。
1.2.2给予观察组行循证护理,由医院选取若干名经验丰富的一线护理人员组成循证护理小组,通过查找资料的形式对小儿发热的病因、特点及临床最新的护理方法进行记录、讨论与学习,并结合循证护理小组成员的过往经验及临床发热小儿的治疗成功案例,针对不同的发热患儿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方案内容包括体温低热期护理,该阶段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四肢乏力,食欲减退及焦躁不安,治疗应以指导患儿大量饮水,并采取饮食控制及对患儿进行心理辅导为主,对于体温高热期患儿,此阶段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干燥、面色苍白,此时应采取药物降温及物理降温治疗为主,同时将患儿饮食调整为流食,给予患者注射退热剂;对于高温持续期患儿,此时应给与患儿进行注射退热剂治疗,必要时利用酒精擦拭患者全身,观察患儿大便、小便的性状,如有异常应及时调整用药,对于体温下降期患儿,由于该阶段患儿的体表温度逐渐降低,其皮肤血管处于持续扩张的状态,此时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患儿水分及盐分的补充,保证患儿体内的酸碱平衡及盐水平衡,防止患儿出现脱水症状,并通过心理辅导调整患儿的负面心理状态[2]。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护理干预效果[3]。①护理后统计两组患儿的体温、发热持续时间、复发次数及复发间隔;②在患儿出院时由护理人员将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交由患儿家属现场填写并收回进行数据统计。
1.4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将计数资料判定为χ2,检验方式为%;计量资料判定为(±s),检验方式为t;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以P值作为标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为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的体温、发热持续时间、复发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的病情复发间隔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97.62%)比对照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85.71%)高12%,两组对比(χ2=3.8961,P=0.0483),见表2。
3讨论
临床中小儿发热的病因较为复杂,同时小儿由于年龄尚小,自主行为控制能力较差,在接受治疗及护理过程中依从性较差,再加上小儿自身身体抵抗力较差,通过药物治疗可能会对小儿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在对发热小儿进行降温时,应首选化学降温的方式[4]。同时,在对发热小儿进行降温治疗时,应结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促进治疗效果最大化。循证护理是一种以现有临床研究成果为依据,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实际情况制定的一种个性化护理方法,最将其应用于小儿发热护理中,能够有效提升治疗质量,减少小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5-6]。结合本次实验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的体温、发热持续时间、复发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的病情复发间隔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比对照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12%,两组对比(χ2=3.8961,P=0.0483)。
综上所述,临床对发热患儿应用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儿体温,减少患儿发热时间,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姚永丽.循证护理对小儿发热不同时期的干预效果观察及价值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142.
[2]邵凤珍.循证护理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不同时期的干预效果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20):2789-2792.
[3]杨志勤.循证护理对小儿发热不同时期的干预效果观察[J].母婴世界,2018(4):145.
[4]唐雪彬,薛媛,江雪梅.循证护理对小儿发热不同时期的干预效果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8,(31):4,19.
[5]柯玉婷.循证护理对小儿发热不同时期的干预效果分析[J].饮食保健,2018,5(39):174-175.
[6]王丹.循证护理对小儿发热不同时期的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35(4):4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