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调查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一般自我效能和抑郁的状况,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吉首大学民族预科学院487名少数民族预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本民族认同分问卷、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症量表(CES-D)施测。结果CES-D得分与本民族认同分问卷得分、GSES得分均呈负相关。民族认同可以影响抑郁症状,并通过一般自我效能间接影响抑郁,一般自我效能在民族认同与抑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1.0%。结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一般自我效能与抑郁之间存在相关,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和一般自我效能有助于改善其心理健康。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认同;一般自我效能;抑郁
本文引用格式:安世芳,罗家顺,张钰华,等.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一般自我效能与抑郁[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224-225.
0引言
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其民族身份知悉和接纳的态度,反映个体对自身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对其成员身份的自豪感以及对群体价值观的接纳程度等。大量的研究证实,民族认同与个体的文化适应、心理健康等密切相关,民族认同是近年来心理学、民族学、社会学和行为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交叉领域。
一般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用于个体在不同背景或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少数民族预科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进入学校后不仅要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由于受到民族身份、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还要面对来自其它民族的文化冲击以及对本民族和个人自身发展的深层思考。如何引导、帮助他们做好心理适应,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大学新环境中去,这既是加强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同时对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本研究以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的少数民族预科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民族认同、一般自我效能和抑郁的现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民族认同对抑郁的影响,期望为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2016级在校少数民族预科生502人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502份,回收492份,剔除信息不全或回答不完整问卷5份,有效问卷共计487份,有效应答率为97.1%。其中,男生240人,女生247人;年龄17-20岁,平均(18.12±0.85)岁;民族分布:土家族190人,苗族125人,维吾尔族40人,哈萨克族26人,白族24人,藏族23人,朝鲜族16人,回族15人,壮族14人、乌兹别克族和侗族各4人,彝族3人,布依族、羌族和傣族各1人。先向被试告知调查目的及填写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团体施测,测验完成后当场回收问卷。
1.2工具
1.2.1本民族认同问卷:民族认同问卷分为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两个分问卷,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选用本民族认同分问卷。该分问卷包括本民族社会认同、本民族文化认同和本民族归属感3个维度,共13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很不符合)-5(很符合)计分。得分越高,说明民族认同越强。何朝峰等和石晓帆等的研究表明该分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 Efficacy Scale,GSES):GSES由德国学者Schwarzer等编制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在国际上广泛使用。本研究采用中文版GSES量表,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1(完全不正确)-4(完全正确)计分,该量表信度和效度良好。得分越高,表示被试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
1.2.3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Depression Scale,CES-D):该量表共20个条目,由被试根据过去1周内的感觉频度或出现相应情况自行填写,按0[偶尔或无(不足1天)]-3[多数时间或持续(5-7 d)]计分。20个条目得分相加为总分,总分<16分为无抑郁症状,≥16分为有抑郁症状。
1.3统计学分析。EpiData2.0软件录入数据,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民族认同、一般自我效能和抑郁的基本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研究民族认同、一般自我效能与抑郁的关系;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研究民族认同、一般自我效能与抑郁的作用;采用Bootstrap方法研究一般自我效能在民族认同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
2结果
2.1少数民族预科生各量表评分情况,见表1。
2.2民族认同、一般自我效能与抑郁的关系。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表明,CES-D得分与本民族认同分问卷得分、GSES得分均呈负相关(r=-0.156,-0.228,P<0.05)。以民族认同、一般自我效能为自变量,抑郁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族认同(P<0.01)和一般自我效能(P<0.01)对抑郁的回归效应显著,见表2。
2.3一般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检验。以民族认同为自变量(X),抑郁为因变量(Y),探讨一般自我效能(M)在民族认同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Bootstrap方法,分别建立三个回归方程:①Y=cX+e1;②M=aX+e2;③Y=c'X+bM+e3,其中c是X对Y的总效应,a是X对M的回归系数,b是M对Y的回归系数,c'是X对Y的直接效应,c=c'+ab(乘积ab为中介变量的间接效应),e1、e2和e3是方程的残差。依次检验回归系数c、a、b和c'是否显著,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回归系数c、a、b和c'均显著,证明一般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存在;c'显著提示一般自我效能在民族认同和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a×b)/c=(0.26×0.33)/0.41=21.00%。
3讨论
本研究显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与抑郁呈负相关。根据Tajfel&Turner的社会认同理论和Berry的跨文化适应模型,民族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累积以及与其他民族群体的广泛交流,会影响民族认同的获得与内化,并在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对个体产生影响。国外相关研究表明,民族认同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心理健康水平。低水平民族认同的个体在面临文化冲击时,更容易出现心理、文化等方面的适应困难;而高水平的民族认同个体往往有着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面临文化冲击时,民族认同能够为个体提供了保护和缓冲,有助于改善个体的适应行为。国内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入校后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适应困难,有着更多的抑郁、焦虑和孤独等心理症状;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民族认同积极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民族认同消极组,高水平的民族认同有助于提高其适应能力[1]。因此,本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一致,提示民族认同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对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
本研究也显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一般自我效能与民族认同呈正相关,与抑郁呈负相关,提示一般自我效能与民族认同对抑郁的影响可能存在共同作用。中介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民族认同对抑郁的影响可通过一般自我效能发挥作用,一般自我效能在民族认同和抑郁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2-3]。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民族认同水平较高的个体对本民族多持正面、积极的评价,民族自豪感较强,在心理上会有较高水平的自尊体验,行为上表现更为自信,这有助于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和一般自我效能的提升。第二,一般自我效能较高的个体,意味着对自己的评价积极,处理和应对问题更加自信,这有助于减少消极情感体验和负性情绪,能更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第三,民族认同水平较低的个体,对本民族多持负面、消极的评价,对自身的民族身份采取隐藏、否认或排斥等处理方式,这会影响少数民族预科生在大学新环境中的心理适应,同时也影响其一般自我效能,导致各种负性情绪产生。
本研究发现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一般自我效能在民族认同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提示对于少数民族预科生群体,既要重视其民族认同的引导,也不能忽视个体一般自我效能的培养,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其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张艳红,佐斌.民族认同的概念、测量及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12,35(2):467-471.
[2]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l0,10(1):102-107.
[3]石晓帆.朝鲜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自尊、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