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平肝活血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08 10:40: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平肝活血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平肝活血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14例,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两组各57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20 mg,口服,tid)治疗,观察组采用平肝活血方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18.05±2.36)与对照组的(18.32±2.24)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积分为(6.78±0.29),低于对照组的(9.82±1.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98%),高于对照组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肝活血法治疗偏头痛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体征及症状,提升疗效。

关键词:偏头痛;平肝活血法;症状积分

本文引用格式:于爽,李新.平肝活血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171+174.

引言

偏头痛又名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于临床高发头痛类型病症,患者发病形式多样,具有病程持久、易反复发作的特点,部分患者伴有呕吐、恶心、畏声等不适症[1]。患者发作时头痛偏于一侧,或连及目齿,痛感爆发剧烈,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目前多采用药物方案治疗患者,但预后效果有限[2]。为了研究更加高效的治疗方案,本文以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就不同治疗方案的预后效果展开了如下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14例偏头痛患者。纳入标准:①经临床检查符合国际头痛协会IHS(2004年)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3];②同意配合研究;③未参与其他临床研究。排标准:①帕金森综合症;②精神病;③认知功能障碍;④器质性功能不全;⑤药物过敏;⑥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⑦血液系统疾病;⑧1个月内接受过偏头痛药物治疗。采用抛硬币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7例。观察组男21例,女36例;年龄19-67岁,平均(32.51±2.36)岁;病程6个月至17年,平均(5.25±0.49)年。对照组男23例,女34例;年龄17-65岁,平均(32.34±2.58)岁;病程5个月至16年,平均(5.38±0.54)年。组间基线数据对比同质性优良。

1.2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尼莫地平片(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2821)20 mg,口服,3次/d。观察组予以平肝活血方治疗,组方成分包括鸡血藤、石决明、煅磁石、钩藤各30 g,葛根、当归、延胡索各15 g,天麻、菊花、川芎、丹参、炒僵蚕、夏枯草、郁金各10g,全蝎6 g,蜈蚣3条。药方以水煎煮至150 mL,早、中、晚3次分服,1剂d。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

1.3观察指标

(1)采用院内自制的偏头痛症状积分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头痛程度,评价内容包括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其中发作次数按月计算,发作次数≥5次/月记为6分,发作次数3-4次/月记4分,发作次数≤2次/月记2分;头痛程度评分如下,发作时需卧床休养者记为6分,发作时影响正常工作者记为4分,发作时未对正常工作产生影响者记2分;头痛持续时间评分如下,持续时间≥48 h者记6分,持续时间12-47 h者记为4分,持续时间<12 h者记为2分;伴随症状评分如下,患者合并畏光、畏声、呕吐、恶心症状≥3项者记为3分,2项者记为2分,1项者记为1分,无症状记为0分,记录综合积分。

(2)参照1993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的疗效判定标准评价治疗效果:①治愈:症状积分减少≥95%;②显效:症状积分减少≥70%;③有效:症状积分减少≥30%;④无效:症状积分减少<30%,或症状积分增加,治疗有效率=(①+②)/57×100%。

1.4统计学处理。用SPSS 23.0处理114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数据,以χ2检验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n),以t检验症状积分等计量资料(±s),P<0.05,提示有差异。

2结果

2.1症状积分对比。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为(18.05±2.36)分和(6.78±0.29)分,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为(18.32±2.24)分和(9.82±1.54)分,治疗前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和对照组相比较(t=0.626,P=0.266)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数据对比(t=14.646,P=0.00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本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比较(t=35.785、23.608,P=0.000、0.000)差异显著。由此可知,治疗前组间症状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与本组治疗前对比明显降低(P<0.05)。

2.2疗效对比。观察组显效30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98%(53/57);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2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8.95%(45/57)。治疗有效率对比(χ2=4.653,P=0.030)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知,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偏头痛属于“头痛”范畴,《内经》称之为“首风”、“头风”等,患者发病与风、瘀、痰、虚、火存在密切关联,相关因素包括外感因素、情志因素和饮食因素等,其中内伤头痛多与肾、肝、脾等腑脏关联密切,常见证型包括气血亏虚、痰湿阻窍、瘀血阻络,病因在于肝和瘀,肝为将军之官,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国民精神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遇事易怒,肝主怒,怒则气机郁结,肝火旺盛,循经扰乱清窍,引发头痛[5-6]。临床中血瘀则脑络阻滞经脉不通则产生疼痛,且肝胆表里,肝胆感外邪则经络阻闭,血运不畅,影响血液运行,不通则痛,因此临床治疗应以平肝、活血为主要指导理念。

结合本文研究结果可知,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未见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充分证明两组采用的治疗方案均可有效改善患者头痛症状,缩短患者头痛持续时间,但观察组患者症状及体征改善效果更加明显。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2.98%,远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8.95%,表明观察组采用的平肝活血法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初步分析发现,本文采用的平肝活血方内含鸡血藤、延胡索、钩藤、石决明、天麻、丹参、川芎等有益成分,方中石决明、夏枯草、天麻可平肝除热,祛风通络;煅磁石可宁心安神、平肝潜阳;鸡血藤、延胡索、当归可活血化瘀;川芎可祛风止痛、活血行气;葛根可解表退热;郁金可清心解郁;丹参可清心除烦、祛瘀止痛;僵蚕、全蝎、蜈蚣可深入髓络,化瘀通络,治厥阴之症;钩藤可平肝熄风;石决明可重镇平肝;菊花可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诸药联用共奏平肝熄风、活血行气、通络止痛之功效,是故瘀脉通则血气行,通则不痛,头痛得止。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天麻内含微量维生素物质,且天麻苷元、天麻苷含有钙离子、镁离子等多种氨基酸类物质,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病症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功效;川芎、丹参在进入人体后可有效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增加脑部血流量灌注,减少外周血管阻力,改善血小板聚集,促进局部血运,提升偏头痛、头风的治疗效果[7]。与上述分析结果相吻合,有学者[8]对100例偏头痛患者研究后发现,采用平肝活血法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与常规西药治疗患者的78%相比较显然更具优势,疗效卓越。

\

 
综上所述,采用平肝活血法治疗偏头痛可显著改善患者偏头痛及伴随症状,提升治疗效果,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彬.针药结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5,35(10):2507-2509.
[2]何文,侯晓琼.通心络胶囊与盐酸氟桂嗪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对比研究[J].北方药学,2017,14(4):59.
[3]冯智英,李焰生.偏头痛相关性眩晕:分类和诊断标准[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3,10(3):179-180.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
[5]彭元华.活血祛风通络汤配合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3):178-180.
[6]董正妮,尹丽丽.活血平肝通络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4):2905-2907.
[7]王亮.王珂老中医平肝活血法治疗偏头痛的思想[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2):259-261.
[8]莫韶确.平肝熄风活血止痛法治疗偏头痛50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1):91-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69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