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调查临床实习中开展中医诊断思维模式教学学生的学习情况。方法对比采取诊断思维和传统教学方式之间学生成绩的差异,并通过调查表研究反馈。结果与结论教学中运用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对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和效果反馈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临床实习;中医;诊断;思维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丁庆刚,张文龙,旋菲,等.临床实习阶段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351.
0引言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专业教学内容的基础课程,也是衔接基础和临床的重要学科[1]。目前我国现在对于中医诊断学科的重心侧重于理论教学,在临床实习阶段对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强化略显苍白[2],本文重点讨论在临床实习阶段对中医诊断思维的培养方式与重要性。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生,年龄为23-25岁。将受试者分为两组。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临床实习的研究对象共20名,设置为对照组,接受传统带教方法: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临床实习的研究对象共20名,设置实验组,接受中医诊断思维培养的教学方法。
1.2研究方法。以中内咳嗽为内容对两组进行教学,实验组运用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授课、病案讨论、教学查房和床旁教学等活动,把握中医诊疗特点,采用案例分析法:PBL教学法进行带教,将“教学—培训—考核”贯穿带教的整个过程中;对照组遵循传统教学。完成教学后,进行考试和问卷调查。考试满分100分,考试后对依据统计学对二组的成绩进行分析。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并研究实验组的反馈。
1.3统计学处理。将学生成绩运用Excel建立成数据库,统计学分析软件为SPSS 19.0,根据计数资料的特点,选用χ2检验的方法,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学生的成绩分布见表1。实验组获得成绩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85分以上的成绩记为优秀,75到84分之间的成绩记为良好,60-74分的成绩记为中等,60分以下记为差。实验组优秀区间(25.00%)、良好区间(50.00%)占比均高于对照组,χ2=5.013,P(0.025)<0.05。成绩为差占比(5.00%)少于对照组。在取得中及以上成绩的比较中χ2=0.278,P=0.598,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优势。
实验组调查问卷结果根据下表,愿意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学生人数占比为95%。各项调查内容情况见表2。
3讨论
3.1有利于提高个体考核成绩。根据表1的结果,实验组在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均好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平均成绩为79.3分也高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70.3分。可以得出,中医诊断思维模式教学法对于提高临床实习阶段相关疾病的中医诊断考试成绩具有积极作用。
3.2有利于提高优良成绩占比。从表2能够看出,希望继续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学生占90%。同时,对照组学生一致肯定了在培养诊断思维和提升诊断技能的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在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方面有90%的学生持肯定态度;在能否提高临床实习的学习兴趣的方面有95%的学生持肯定态度。由此可以得出,运用诊断思维模式的实训教学在上述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4结论
医学模拟教育倡导,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的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和考核,利用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教学和考核手段培养医学生敏捷正确的临床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诊断能力及各项临床操作技能,从而有效与实践相结合,训练学生临床思维、动手能力。在临床实习阶段,如何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模拟的手段进行中医诊断思维的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更加贴近临床的环境中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临床实习环境的优势[3]。实训教学模式可以教会学生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促使其熟练地掌握中医四诊的方法、技巧,从而完整采集病情资料并准确进行辨证分型,有效保证临床诊疗效果。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医患交流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临床诊疗技能,真正掌握如何进行问诊、脉诊,如何辨证分析与鉴别诊断,提高学生的诊断技能水平和辨证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霞,王少贤,王占波,等.诊法与辨证思维综合实训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24):12-14.
[2]高秀娟,吴范武,齐峰,等.提高中医诊断技能培养中医诊断思维[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01):128-129.
[3]张文龙,王晓枫,旋静.本科生临床实习阶段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2):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