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临床情况。方法研究阶段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纳入研究对象97例,均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的合并症、个人史、既往史、临床表现、临床诊断等情况。结果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均出现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等临床表现,患者合并症较多,其中贫血、蛋白质营养不良比例较高,有吸烟史比例也较高。97例患者,其中首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共51例(52.58%),误诊及漏诊46例(47.42%)。97例患者其中治愈72例(74.23%),迁延不愈10例(10.31%),失访7例(7.22%),死亡8例(8.25%)。结论针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容易出现误诊,即使采取针对性治疗其治疗效果不佳,临床需加强对该疾病的认知与学习。
关键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临床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刘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48-49.
0引言
本次研究重点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临床情况,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该院收治的97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人员组成:有男58例,女39例;患者的年龄在59-94岁,平均(69.99±5.62)岁。研究得到伦理委员会认可。
(1)纳入标准:①结合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胸部X线检查等符合《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版)》[1]中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②结合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符合《临床诊疗手册指南:结核病分册》[2]中的诊断标准;③临床资料完整。
(2)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身心障碍者;②失语、智能损害患者。
1.2方法。收集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包括合并症、个人史、既往史、治疗情况等。
1.3观察指标。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合并症、个人史及既往史、辅助检查结果、胸部X线及CT检查结果、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情况。治愈标准:影像学结果显示病灶消失或明显吸收,连续2次痰涂片抗酸杆菌结果为阴性。迁延不愈:影像学结果显示肺部病灶无明显吸收,痰涂片抗酸杆菌结果快培结果为阳性。
1.4统计学分析。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排序、统计和分析。运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SPSS
19.0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根据资料性质和分布,选择均数、率、构成比等指标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1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合并症、个人史及既往史。表1可见,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均出现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等临床表现,患者合并症较多,其中贫血、蛋白质营养不良比例较高,有吸烟史比例也较高。
2.2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辅助检查结果、胸部X线及CT检查结果分析。54例患者均出现WBC计数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PPD皮试阴性人数更多,影像学表现中合并空洞人数占比较高,达到29例,具体见表2。
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97例患者,其中首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共51例(52.58%),误诊及漏诊46例(47.42%)。针对进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开展对症治疗,包括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等治疗,对呼吸衰竭以及低氧血症患者给予吸氧治疗。针对肺结核的治疗,治疗方案为:剂量:A:阿米卡星体重<50 kg,患者400 mg/d,体重≥50 kg患者600 mg/d,1次/d;Th:从200 mg/d开始,3-5 d后逐渐加大至600 mg/d,3次/d;Z:体重<50 kg,患者1500 mg/d,体重≥50 kg,患者1750 mg/d,3次/d;L:0.4-0.6 g/次,每周用药2次;E:体重<50 kg,患者750 mg/d,体重≥50 kg,患者1000 mg/d,1次/d。
针对复治者结合患者既往用药情况,以利福喷丁、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等作为核心药物,共接受9-12个月的治疗。预后:97例患者其中治愈72例(74.23%),迁延不愈10例(10.31%),失访7例(7.22%),死亡8例(8.25%)。
3 讨论
因我国老龄化加重,导致我国老年肺结核人数所有上升。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结核的高发人群存在重叠[3]。由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进而导致容易出现反复的呼吸道感染[4]。本次研究中97例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另外既往有肺结核接触史和肺结核病史的患者由于其机体免疫功能会进一步下降,容易导致患者体内原先潜伏的结核病灶再次复发。在本次研究中,肺结核接触史共有14例,占比14.43%,肺结核病史29例,占比29.90%,糖皮质激素治疗史31例,占比31.96%。
97例患者中还出现41例贫血、34例蛋白质营养不良,患者由于长期且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容易出现食欲不振,加上疾病本身容易出现能量消耗,增加发生肺结核发生的可能[5]。但是,由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初诊时血常规以及细菌培养容易出现异常,加上实验室检查阳性率低,因此出现误诊、漏诊的可能性高[6]。加上由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呈现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依从性差、治愈率低的特点。综上所述,针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容易出现误诊,即使采取针对性治疗其治疗效果不佳,临床需加强对该疾病的认知与学习。
参考文献
[1]林军伟,安龙.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临床治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5):128.
[2]杨飞,于秀丽,宛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观察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2):63.
[3]刘铜.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120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5):30-31.
[4]尹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03):142-143.
[5]宋成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6,37(04):846-847.
[6]朱宁.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的诊治特点以及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05):95-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