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结核病治疗效果的监测价值。方法选出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6例结核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与治疗后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监测治疗效果,对比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的阳性率以及早期分泌性靶抗原6、培养滤液蛋白的应答情况。结果治疗后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的阳性率为37.5%,明显低于治疗前的83.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早期分泌性靶抗原6的应答率为46.4%,与治疗前的51.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培养滤液蛋白的应答率为44.6%,明显低于治疗前的78.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结核病治疗效果的监测价值高,值得推行。
关键词: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结核病;治疗效果;监测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楚丽香,张德杰.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结核病治疗效果的监测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197+200.
0引言
传染病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一般和季节、气候有关。结核病是临床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属于我国重点防控疾病[1]。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高达40%左右,当中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人数高达500万人,仅次于印度[2]。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是当前临床上监测结核病治疗效果的常用方法,可检出单个被激活的结核分支杆菌特异性T细胞。本文为了进一步分析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结核病治疗效果的监测价值,选出本院56例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出本院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收治的56例结核病患者,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28-71岁,平均(46.2±11.7)岁;疾病类型中,肺结核37例,骨结核4例,结核性脑膜炎1例,肠结核1例,隐匿性结核菌感染者13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证实,符合2007年卫生部印发的《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的相关诊断,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治疗6个月以上未至本院复诊且再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者,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恶性肿瘤。
1.2方法。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与治疗后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监测治疗效果。运用结核分支杆菌特异抗原,即早期分泌性靶抗原6(A刺激原)与培养滤液蛋白(B刺激原),严格遵照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的试剂盒(源于英国Oxford Immunotec)操作说明书进行检测。采集外周静脉血5 mL,肝素抗凝,4 h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AIM-V培养液重悬细胞,调节细胞浓度至2.5×106/mL,制成标准品溶液。在已包被抗干扰素-r抗体微孔板中,于阴性对照孔、菜豆凝集素对照孔、A与B检测孔中添加50μL AIM-V培养液、植物血凝素、结核分支杆菌特异抗原A与抗原B。逐次向各孔添加100μL含2.5×10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标准品溶液,将微孔板置于37℃、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20 h,磷酸缓冲盐溶液洗脱,各孔添加50μL酶标记的抗干扰素-r抗体,4℃孵育1 h,磷酸缓冲盐溶液洗脱,添加50μL底物显色溶液,室温孵育7 min,蒸馏水彻底洗涤培养板终止反应。计数各孔中有颜色的斑点数。阴性对照孔点数<6,检测孔点数-阴性对照孔点数≥6,视为阳性;阴性对照孔点数≥6,检测孔点数是阴性对照孔点数的2倍,视为阳性[3]。
1.3观察指标。对比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结果的变化,观察指标包括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的阳性率以及早期分泌性靶抗原6、培养滤液蛋白的应答情况。
1.4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对比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与治疗后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的阳性率对比。治疗后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的阳性率为37.5%,明显低于治疗前的83.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前与治疗后早期分泌性靶抗原6、培养滤液蛋白的应答情况对比。治疗后早期分泌性靶抗原6的应答率为46.4%,与治疗前的51.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培养滤液蛋白的应答率为44.6%,明显低于治疗前的78.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近几年,结核病的患病率不断提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临床实践表明,及早诊断并积极治疗是改善结核病患者预后的关键。然而,因为该病的影像学特征较不明显,且痰细菌的阳性率较低,导致其临床诊断的漏诊率与误诊漏较高。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是临床诊断结核感染的重要参考指标,但其假阳性率较高,导致其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是基于酶联免疫斑点衍生出来的检测结核感染的新技术,其原理是机体感染结核分支杆菌后会出现记忆性T淋巴细胞,再度受到相关抗原作用后,记忆性T淋巴细胞回快速繁衍,形成效应性T淋巴细胞,同时会分泌抗干扰素-r,因此通过检测抗干扰素-r的淋巴细胞数目,即可判定机体有无感染结核分支杆菌[4]。
对于结核病患者而言,应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监测其治疗效果,可检测出T细胞中抗干扰素-r对结合分支杆菌特异性多肽的应答而产生的早期分泌性靶抗原6与培养滤液蛋白,以此了解抗原计数的变化,继而反映患者的治疗情况[5]。本研究对比结核病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结果变化情况,发现治疗后患者的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阳性率与培养滤液蛋白应答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但早期分泌性靶抗原6的应答率对比无明显差异,由此表明,结核病患者经治疗后,培养滤液蛋白抗原的应答可获得明显的下降与转化,但对早期分泌性靶抗原6抗原则无此效应。
综上所述,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结核病治疗效果的监测价值高,值得推行。
参考文献
[1]何紫琪,李从荣.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结核病治疗效果的监测价值[J].海南医学,2016,27(12):1923-1925.
[2]蒋瑜,吴婷.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及抗结核抗体检测在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6):2234-2236.
[3]张巧凤.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与结核抗体试验对肺外结核的诊断价值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10):78-80.
[4]吴桂玲,王琳,阿依古丽·依玛汉斯,等.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结核感染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校医,2017,31(3):233-235.
[5]孙贝贝,赵丽敏,马利军,等.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老年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5):1884-1887.
[6]宋巍,朱可玉,孙艳华,等.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结核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9):1934-19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