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发光二极管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9)与对照组(n=49),对照组采用常规蓝色日光灯治疗,观察组采用二极管蓝光(LED)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51%(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33%(P<0.05)。结论采用发光二极管蓝光或荧光管治疗新生儿黄疸,可改善患儿临床病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发光二极管蓝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文引用格式:李莹.发光二极管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81+84.
0引言
临床将出生28天内新生儿出现的黄疸成为新生儿黄疸,多由于机体胆红素代谢障碍所致,常见临床症状有胆红素水平上升、全身发热、皮肤发黄等。若未及时予以有效干预,可导致病情持续加重,引发胆红素脑病,影响患儿脑部正常生长发育,甚至致死[1]。因此,临床需尽早明确病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提高新生儿身体综合质量,避免出现严重神经损伤脑病[2]。本文主要探讨发光二极管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及安全性,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
(n=49)与对照组(n=49)。对照组49例,男21例,女28例;年龄1-28天,平均(14.53±3.76)天。观察组49例,男23例,女26例;年龄2-27天,平均(14.42±3.84)天。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均保持同质性(P>0.05)。
1.2方法。将98例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给予抗感染、维持水电平衡、营养支持等措施。蓝光照射治疗时将患儿放入暖箱,于手脚部位分别穿戴手套与脚套,眼部佩戴遮光无菌眼罩。对照组采用常规蓝色日光灯治疗,选取型号为XHZ90的黄疸治疗仪,每天8-12小时,之间间断12-16小时再次给予照射治疗,连续3-5天,期间给予患儿双歧杆菌辅助治疗。观察组采用二极管蓝光(LED)治疗,选取Photot-herapy BT400LED型号的LED蓝进行照射治疗,控制温度在30℃-32℃,控制波长在450-480 nm,每天使用蓝光照射治疗8-12 h,连续治疗3-5 d。期间连续给予患儿双歧杆。若以上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血胆红素含量>350μmol/L,应采用白蛋白联合治疗,实施静脉注射,1 g/kg,加入10%葡萄糖液中,适当调整静脉滴注速度,每天1次,连续2-3 d。
1.3观察指标。①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儿皮肤、巩膜黄染症状基本完全消失,TBIL水平下降在85-119μmol/L范围内,每天大便次数<2次,且其中无红细胞与白细胞;有效:治疗后患儿黄疸至少消退50%以上,TBIL下降至119.7-171.0μmol/L范围内,每天大便次数>4次,且其中无红细胞与白细胞;无效:治疗后患儿各项症状与体征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TBIL水平未出现明显下降甚至升高。②两组患儿实验室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患儿非结合胆红素(IBIL)、结合胆红素(DBIL)、血清总胆红素(TBIL)。③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不良反应有皮疹、发热、脱水等。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9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实验室指标(±s)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以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观察组临床治疗情况为显效28例(57.14%)、有效20例(40.82%)、无效1例(2.05%),总有效率为97.96%(48/49);对照组治疗情况为显效14例(28.57%)、有效28例(57.14%)、无效7例(14.29%),总有效率为85.51%(42/4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900,P=0.027)。
2.2两组患儿实验室指标。治疗前,观察组IBIL(185.34±15.67)μmol/L、DBIL(20.37±3.06)μmol/L、TBIL(207.35±11.49)μmol/L,对照组IBIL(186.25±16.92)μmol/L、DBIL(19.89±2.97)μmol/L、TBIL(206.46±12.03)μmol/L,组间无显著差异(t=0.276、0.788、0.374,P=0.391、0.216、0.354);治疗后,观察组IBIL(110.31±6.48)μmol/L、DBIL(7.41±0.65)μmol/L、TBIL(120.28±8.14)μmol/L,对照组IBIL(142.09±7.51)μmol/L、DBIL(8.72±1.13)μmol/L、TBIL(148.50±9.27)μmol/L,组间显著差异(t=22.427、7.034、16.012,P=0.000、0.000、0.000)。
2.3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发热1例(2.04%)、脱水1例(2.0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2/4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皮疹2例(4.08%)、发热2例(4.08%)、脱水3例(6.1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3%(8/49),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009,P=0.45)。
3讨论
黄疸属于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主要由于胎儿在母体中时,内部环境处于缺氧状态引发血中红细胞含量增多所致。胎儿出生后开始逐渐建立肺部循环,大量胎儿红细胞遭到破坏,而血清中胆红素含量、浓度均呈现急剧上升趋势,临床表现为出生后面部、眼睛存在黄色症状[3]。共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类型,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现象,可随胎儿生长逐渐消失,病理性黄疸发病率约为20%-30%,可导致新生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过高,对脑组织以及神经功能产生不利影响[4]。因此,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病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具有积极临床意义与现实意义。目前,通常采用蓝光照射方式对新生儿黄疸病情进行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该方式利用蓝光对患儿皮肤进行照射,氧化分解患儿体内未经结合的胆红素,促使TBIL向水溶性异物体转化,快速通过尿液、粪便、胆汁排出体外,对患儿体内血胆红素含量进行调整与控制,实现治疗目的[5]。同时TBIL对一定波长具有吸收能力,促进Z型胆红素转变为E型胆红素,增强其稳定性,提高患儿体内TBIL利用率,为有效排出TBIL创造良好前提条件。此外,有学者研究称,在患儿接受蓝光治疗基础上配合相应药物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6]。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对照组为85.51%,组间差异显著(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发光LED治疗对于控制新生儿黄疸病情具有可行性,明显改善患儿病情,调整其体内胆红素水平至正常值。对其原因进行分析:LED光源采用专利蓝色发光二极管光源,其中有效光强度较高,光谱波长范围与胆红素转化的最佳吸收波长相似,在照射未结合的胆红素结构、性质时,可以在短时间内尽快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理想治疗目的[7]。同时窄谱冷光源由于不会发出红、紫外线,箱温、湿度均可得到及时控制,提高患儿本身舒适度,保障体温平稳,将其所受损害降低至最小。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对照组为16.33%,组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采用发光LED治疗可明显降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保障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采用发光二极管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静,张静,高翔羽,等.发光二极管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5):9-11.
[2]付明利,李宏伟.LED冷光源与常规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外医疗,2017,36(6):52-54.
[3]刘翼昌,邱文,黄彬,等.探究不同方式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和安全性[J].当代医学,2017,23(18):21-23.
[4]彭泽良.间歇性及连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4):4815-4816.
[5]邓可.强化风险护理对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6):160-162.
[6]黎家仪.蓝光照射结合退黄冲剂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8,34(4):78-79.
[7]刘燕子.不同方式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6):33-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