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单点激光与多点扫描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体会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04 11:04: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单点激光与多点扫描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我院眼科收治的30例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单点多次扫描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采用激光多点扫描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资料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6.67%(13/1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0.00%(12/15),两数据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激光能量、能量密度两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各数据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光斑数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点激光与多点扫描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效果相似,但多点扫描激光治疗方案的能量密度更低,引起的激光损伤相对较小。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点激光;多点扫描激光

本文引用格式:孙立群.单点激光与多点扫描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8):46,48.

0引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极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同时也是引发视网膜反复出血、视网膜脱离、难治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病症的独立风险因素[1-3];常规的单点发射或单点连续发射激光治疗,虽能达到治疗目的,但患者治疗后出现视力下降和黄斑水肿的潜在风险较高。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生存质量。以我院收治的30例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以对比分析单点激光和多点扫描激光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研究做如下汇报。

\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我院眼科收治的30例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两组患者均为双眼患病;根据治疗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15)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45~68岁,平均(58.3±4.9)岁,Ⅱ期10例、Ⅲ期5例;对照组(n=15)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42~70岁,平均(58.9±5.3)岁,Ⅱ期9例、Ⅲ期6例。研究经医院伦理会审批,两组对象均自愿参与研究调查。统计学提示两组对象基本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符合分组研究的要求。Ⅰ期:合并微动脉瘤或小出血点;Ⅱ期:合并硬性渗出或出血斑;Ⅲ期:合并软性渗出或出血斑。

1.2方法

对患者眼表实施麻醉,确定激光光凝范围:视盘上下方、黄斑区颞侧2个视盘直径位置、鼻侧距离视盘1个视盘直径位置,封闭黄斑区微动脉瘤;光斑直径:200μm且中间有1个光斑间距。观察组患者的曝光时间为45~50 ms,1次完成;对照组患者的曝光时间为100~300 ms,根据患者的情况分3~4次完成,每次1个象限,间隔1周进行1次治疗,持续至光斑外围形成灰晕光凝斑,且光凝斑总数>1500~2000个。

1.3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矫正视力检查为准,患者视力>2行为提高,视力下降>2行为下降,下降<2行为视力不变;治疗有效率=(提高+不变)/患者数×100%;②记录两组患者的激光能量、光斑数量、能量密度三项指标,激光能量密度=能量×曝光时间/激光覆盖面积。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 18.0软件对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两组激光能量、光斑数量、能量密度三项指标以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治疗有效率均以卡方检验,P<0.05提示结果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6.67%(13/1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0.00%(12/15),两数据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见表1。


\
 

2.2两组激光能量、光斑数量和能量密度比较

统计显示:观察组激光能量高于对照组,能量密度低于对照组,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光斑数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见表2。


\

 

3讨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是血糖代谢异常而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进而对视网膜形成刺激并产生视网膜新生毛细血管,由于该类毛细血管较为脆弱,因而出现出血和渗漏的概率较高[4],疾病会对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就目前的医疗卫生水平而言,单点激光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该方法虽然能够取得有效的治疗效果,但激光治疗时间相对较长,造成的伤害也相对更重。多点扫描激光治疗方案可将既已设定的激光短脉冲予以发射,在相对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治疗,并能够更为准确地掌控曝光时间,患者在治疗期间所承受的疼痛相对较轻,术后出现各类并发症的概率也能被有效控制[5-6]。

结合本次研究来看,多点扫描激光不仅能够掌控曝光时间与热效应传导范围,同时也能够降低热量,降低激光光斑的能量密度,进而减少激光治疗本身对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造成的伤害[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80.00%,两数据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两组光斑数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一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激光能量高于对照组而能量密度低于对照组,两数据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当患者视网膜形成光斑时,单点激光能量低于多点扫描,能量密度则高于多点扫描,另一方面多点扫描的光斑排列相对较为均匀,一方面增加光斑面积,同时也能降低无效光斑的数量[8]。须提出一点:由于本次研究纳入的病例总数相对较少,关于两种治疗方法的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跟进。

综上所述,单点激光与多点扫描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效果相似,但多点扫描激光治疗方案的能量密度更低,引起的激光损伤相对较小,值得在临床中借鉴并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映湘.多点扫描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8,27(2):131.
[2]蒋沁.多点与单点激光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比较[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8,27(2):152.
[3]赵雁之,刘维锋,金昱,等.577nm激光多点与单点扫描模式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疗效比较[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8,27(2):134.
[4]王运昌.传统单点激光与多点扫描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比较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4.
[5]杨予静.微脉冲激光及传统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疗效的比较[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5.
[6]龙巧燕,陈青山,陈玉华,等.激光多点扫描与单点多次扫描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0):1713-1716.
[7]郭桂兰.577 nm多点扫描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3.
[8]唐孟苏,张淑琦,张帆.多点扫描矩阵激光对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6,25(4):190-19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41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