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损伤控制骨科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入选的6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入院治疗时间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入选患者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即观察组(损伤控制骨伤)和对照组(一期确定手术)两组,每组30例。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优良率分别为90%和66.67%,同时观察组Majeed分数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损伤控制骨科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可将复位优良率提升。
关键词:损伤控制骨科;不稳定骨盆骨折;临床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杨松.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应用损伤控制骨科的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7):52.
0引言
骨盆骨折属于创伤疾病,引发原因为高能量包里,此病引发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较高,不稳定骨盆骨折属于复杂类型[1]。就目前而言,临床主要采用治疗方法,然而在患者早期进行治疗,会加重期自身的病情。此次研究分析损伤控制骨科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就治疗内容进行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患者资料。此次研究入选的6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入院治疗时间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患者并无认知功能异常,同时对此次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入选患者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即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入选患者中40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年龄分布20-62岁,平均(41.1±2.3)岁,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为(6.0±0.6)d,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通过比较,组间数据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如果病情稳定对其采用一期确定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入院后治疗方法为损伤控制骨伤:①对出现合并产生涉及生命、头部、腹部以及胸部位置的严重创伤患者予以优先治疗,对于产生出血性休克以及感染的患者应选自抗休克以及抗感染疗法,对于患者出现的位移选自外固定或者牵引等方法予以控制,控制盆腔出血的方法为填塞止血、髂内动脉结扎以及栓塞。②对患者进行以上治疗方法后患者需要转送至ICU,对于创伤较为严重患者而言,如果常凝血功能障碍需要优先处理,并对其酸中毒进行纠正。而后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检查包含肾功能、肝功能、生化检查以及血常规等,依据结果正确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③但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进行手术。
1.3疗效评估。骨折复位[2]:手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X线拍摄,对其复位情况进行观察,检查结果优表现为残留移位最大距离在0-5 mm之间;检查结果良表现为残留移位最大距离在6-10 mm之间;检查结果可表现为残留移位最大距离在11-15 mm之间;检查结果差表现为残留移位最大距离大于15 mm。骨盆功能:选择Majeed对患者治疗后的骨盆功能进行评分,分数和评估指标呈现正相关性。
1.4统计学分析。文中两组患者骨折复位优良率和骨盆功能评分在进行计算时均采用统计学软件工具(SPSS 21.0),结果表现形式为率以及均数标准差,检验选自卡方以及t值,组间数据如果存在统计学意义则P<0.05。
2结果
2.1优良率。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优良率分别为90%和66.67%,两组数据形成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比例见表1。
2.2骨盆功能评分。观察组Majeed分数为(86.1±2.2)分,对照组Majeed分数为(74.8±2.3)分,组间数据t=19.4461,P<0.05。
3结论
临床研究表明患者产生不稳定骨盆骨折后会产生负压吸引现象,从而产生出血现象,与此同时创伤会使静脉丛产生破裂表现,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或者补液不能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正常维持,无良好预后。不稳定骨盆患者受伤后如果对其进行手术治疗,会加重患者自身病情[3]。损伤控制骨科的主要内涵则是对原发性损伤予以控制,以免加重患者自身病情,选择不确定性治疗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其显著的效果同样获取了证实。
此次研究分析损伤控制骨科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此理论可对患者的病情发展予以控制,对患者产生的不良预后进行改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优良率分别为90%和66.67%,说明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在临床可行性良好。
综上所述,损伤控制骨科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效果良好,可将手术疗效提升,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
参考文献
[1]李宇能,孙旭,杨明辉,等.早期全面手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17,33(1):75-78.
[2]吕俊杰,钟彩琴.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7):75-76.
[3]李宇能,孙旭,吴新宝,等.损伤控制技术与早期全面手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对比研究[J].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16,1(1):18-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