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分布以及矫正效果。方法以60例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为对象,患者就诊时间段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患者均经过术前诊断,角膜散光>1.00D,将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组,A组和B组各30例,A组中的患者根据散光轴位置行顺规+9点逆规角膜切口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置入治疗,B组行常规上方角膜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置入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两组矫正视力水平、角膜屈光度及散光轴位水平。结果A组与B组患者术后的视力水平均提升,组间比较具有差异(P<0.05);A组的散光矫正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白内障角膜散光患者给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选择不同的位置切口,能提升疗效,确保安全,更加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矫正;临床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孙峰,杨建.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分布以及矫正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7):84-85.
引言
白内障属于一种全球性的眼部疾病,是导致患者失明的最主要原因。随着现代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1]。尤其是我国逐渐步入老年化,这种疾病多集中于老年患者,在我国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升高。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针对性的药物,临床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所以,如何提升患者白内障的手术质量和操作水平,对于患者是否能顺利视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2]。随着人工晶状体材料的不断改进,在现代白内障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并且得到人们和临床医生的首要认可。而患者术后的视觉康复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下面本文针对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分布特征进行探讨,以60例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为对象,患者就诊时间段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整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以60例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为对象,患者就诊时间段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64,最大77岁,平均(68.40±2.50)岁;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65,最大79岁,平均(68.50±2.55)岁。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手术由同一位医生进行操作,术前1 h术眼以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充分散瞳之后,常规消毒,表面麻醉之后于术前10 min置入开睑器,然后滴入1滴眼药水进行清洗,术前最后一次进行表面麻醉时,双眼都滴入眼药水进行清洗。A组患者根据其散光类型,顺规性散光与患者的上角膜切缘口置入,逆规性则由患者的颞侧角膜边缘置入;B组于上方穹隆基底处置入,术区使用电凝止血,6 mm的反眉状巩膜隧道刀进行隧道板层分割,透明角膜的2-2.5 mm处进行深入,以3.0 mm宽度角膜进行穿刺,0.9 mm宽度角膜穿刺刀于角膜边缘10:00位切口,前房内注入黏弹性物质,使用撕囊镊子环形撕囊,6 mm直径切口大小,然后冲水分层,将晶状体核旋转分离后,置入前房,在黏弹剂保护下,晶状体经过二分法劈核分开之后,由圈套器将其取出,清除残核,将人工晶状体置入囊袋内,然后进行清洁处理,切口基质层注水密封,观察有无渗漏,无渗漏时,缝合切口,进行切口处理。
1.3观察指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的视力水平、散光矫正水平,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 20.0的Excel表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卡方主要是用于检验和计算患者计数资料之间的数据差异,如性别、百分比等,年龄均数和病程均数比较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当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裸眼视力水平比较。A组和B组的视力水平均提升,A组优于对照组,但是组间比较具有差异(P<0.05),详见表1。
2.2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段的平均角膜散光度比较。A组患者的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角膜散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结论
白内障角膜散光主要是因为向弹性拱顶增加组织,曲率半径因此而延长,拱顶变平,从而降低了角膜的正常屈光能力;反之,则提升屈光能力。根据这种屈光理念和原理,对于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都希望能恢复至正常的视力水平[3]。但是术后患者出现散光的概率比较高,导致视力恢复水平并不能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人眼的散光是指平行光线通过眼球折射之后,形成焦点,这些焦点形成两条焦线,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分布下,呈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屈光状态。而发生散光主要是因为角膜、晶状体等屈光成分发生不对称的退行性病变[4]。散光主要来源于角膜曲率发生了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正常状态下,眼球各部分的屈光能力是随着每条径线的长度而发生变化的,不同的径线长度下屈光状态都不相同。常规状态下,患者的眼球角膜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屈光反应,但是,部分占眼睛总屈光的3/4,部分仅占其中的1/4,对患者的影响也不同[5]。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这种角膜散光反应将越发严重,逆规散光所占比例最大。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老年人的角膜组织结构特点决定的,他们的角膜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进而对角膜弯曲度也产生不利的影响,影响散步状态的分布。
目前治疗白内障主要是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手术切口位置的选择则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尤其是对患者术后的屈光能力产生很直接的影响。手术切口位置的选择需要结合具体的散光矫正检查结果,根据散光的角度大小,确定最终的手术切口位置,如果角度比较小,则选择颞侧进行手术,当术前散光陡峭轴位于180°及90°时,此时在鼻侧及上方位进行切口是最佳位置,结合散光角度进行校正,产生理想的矫正效果。根据学者研究发现,在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容易引起患者术后发生散光,这种散光通常成为逆规性散光,退行性变化的部位主要累及患者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以顺规性散光最为常见。所以对于顺规性散光患者,临床多建议切口选择在上方巩膜隧道上;而非顺规性的则最佳位置选择在透明的角膜处。可见,手术切口位置的选择对于提升患者术后的视力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次研究中,对于观察组患者实施了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治疗,在手术切口选择上,根据术前的散光轴位,辩证进行人工晶状体置入,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安全更加可靠。对于角膜散光>1.00D的患者进行顺规和逆规散光轴位上进行人工晶状体置入,最终患者的视力水平均提升,A组为0.65,B组为0.60,且A组的矫正散光得到1.10D,B组为0.40D,患者均随访未发现其他并发症,效果非常理想。
综上所述,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分布呈一定的特点,针对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小切口不同位置置入人工晶转体治疗,能明显提升患者视力水平,矫正角膜散光,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祝彩英,曾丽梅.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6,27(1):196-197.
[2]徐军,张勇.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6,24(12):209-210.
[3]刘露,梁皓.中老年白内障人群角膜散光的分布规律[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6(6).
[4]曾敦征.白内障人群角膜散光流行病学调查及量化分析[J].当代医学,2018,32(17):167-168.
[5]王越,柯敏,郑恬,等.2085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摘除术前角膜散光情况的调查[J].中华眼科杂志,2017,53(07):5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