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国内人口消费水平与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大肠息肉的患病率越来越高,而结肠息肉作为消化道常见疾病,被公认为是癌前病变,与结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也是我地区高发病率疾病之一。本文从病因病机、诊断、分类及治疗等几个方面介绍大肠息肉的中西医治疗经验。
关键词:大肠息肉;中西医;治疗;经验
本文引用格式:要文,赵红鱼.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息肉经验[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6):285,289.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Polyps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YAO Wen,ZHAO Hong-yu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Hohhot Inner Mongolia)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of domestic population consumption level and quality of life,the prevalence of colorectal polyps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and colon polyps,as common diseases of digestive tract,are recognized as precancerous lesions,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colon cancer.It is also one of the high morbidity diseases in our region.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polyps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pathogenesis,diagnosis,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KEY WORDS:Colorectal polyps;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Treatment;Experience
0引言
大肠息肉是指高出肠黏膜而突向肠腔的赘生物,可以有蒂、亚蒂,也可能是广基无蒂,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病变之一。有研究表明,息肉切除术后1年内累计复发率为38.1%,2年内累计复发率为78.2%[1]。因此,大肠息肉的治疗与预防其复发对于预防大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西医治疗
1.1病因病机
西医对于大肠息肉的病因机制也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认为可能与饮食、家族、感染等有关:①大多人普遍认为进食油腻高脂肪的病人息肉发病率高。②研究发现,认为大肠息肉具有遗传性,家族中有人患有大肠息肉及大肠癌,其子女家人患病率大大增加。③研究推测,Hp的感染可能会诱发大肠息肉,女性更为多见,认为Hp感染可能会是大肠息肉发生的原因之一[2]。
1.2西医辨病分型
大肠息肉的临床症状较多,但无特定表现,一般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粘液便等症状。所以临床诊断大肠息肉需要医者对于本病的理解结合临床通过检查后确诊。
西医将大肠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4大类。其中腺瘤性息肉是最有可能发展成结肠癌,被公认为癌前病变。2014年公布的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癌症去世的分析显示,中国新增的癌症病例和致死人数绝对值已达到世界首位,大肠癌位列第三,并有上升趋势[3]。
1.3治疗
西医对于大肠息肉的治疗没有效果很好的药物,或者是药物的副作用明显。西医目前是采用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及术后多复查肠镜,具体有电凝、电切术及内镜下氢气刀治疗。更甚者有家族遗传病史或者癌变几率较大的患者均建议手术切除部分大肠。
2中医治疗
2.1病因病机
中医根据大肠息肉的症状,认为其属于中医“肠癖”、“肠覃”、“泄泻”、“便血”等病证范畴[4]。但是目前,中医对大肠息肉的病因病机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普遍认为就是大肠息肉多为脾虚为本,湿热、寒湿、湿浊、痰浊及痰瘀互结为标。也有人认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内伤等因素导致气机阻滞、津液水湿内停、气郁化火、炼液为痰、痰气火互结形成癥积,因此,也有人认同结肠息肉亦属癥积范畴,与痰的关系密切[5]。
2.2中医辨证分型
目前对于大肠息肉的中医辨证分型也没有统一的认识。刘杨在20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候类型及其关系研究发现[7]:脾胃虚弱证(31%)、中阳虚(22%),肝郁气滞证与气郁质、血瘀质、阴虚质相关(P<0.05)。王博[8]将大肠息肉的中医证型分为肝郁气滞、肠道湿热、脾虚湿困证、瘀血阻滞证、血虚肠燥证,并且得出不同中医体质分类在该疾病的分布存在差异。本人根据临床症状辨证总结人们普遍认同的分型分为脾虚夹湿证、脾气虚弱证、肝脾不调证、脾肾阳虚证、大肠湿热证、痰瘀互结证[6]。
2.3治疗
目前,中医对结肠息肉的治疗主要体现在改善大肠息肉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减少息肉的复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谢飞[9]对70例大肠息肉(湿热蕴脾证)选方清热化湿肠宁汤治疗,对照组患者选择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手术,研究发现使用清热化湿肠宁汤对大肠息肉(湿热蕴脾证)患者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牛兴东教授[10]认为在大肠息肉治疗应采用扶正与化积疗法,牛老扶正治疗以健脾为主,其次温肾以固本的治法。另外,牛老防治大肠息肉注重化积,善用醋莪术、丹参、山慈菇、藤梨根、凤尾草等药物以化痰祛瘀、清热解毒,牛老自拟肠息化积汤治疗大肠息肉术后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具体药物组成如下:炙黄芪20g,党参15g,炒白术15g,补骨脂15g,肉豆蔻6g,盐吴茱萸6g,肉桂15g,炮姜15g,熟附子6g(先),醋香附12g,醋莪术10g,丹参15g,山慈菇10 g,藤梨根10 g,炒鸡内金15 g,肉苁蓉30g。7剂,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2次服用。另外,韩树堂教授[11]认为夫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多选用参苓白术散化裁,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强土固本,以达扶正消积的目的,佐以疏理肝气,有助于调理情志多郁患者,畅达全身气机,改善津液代谢失调,方选四逆散或逍遥散为代表,多发性肠道息肉内镜术后不易恢复,病情缠绵,患者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消极情绪,韩师在辨证时每每配合安神,效果较佳。
临床更多的医家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息肉。中医和西医单独治疗大肠息肉虽然各有优势,但均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中医中药在治疗大肠息肉、辨治分型、预防息肉复发及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和广阔前景。
3展望
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行结肠镜检查时发现息肉将其摘除,术后配合中医药内外兼治,改善患者体质,发挥中医药在预防结肠息肉术后复发﹑降低息肉-腺瘤-肠癌进程的作用。临床中多见结肠息肉摘除后,患者的临床表现未得到改善,或手术之后由于手术创面患者出现不适,此时中医辨证论治,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明确,对于其作用机制的尚不明确,应积极开展中医药理论和实验的研究,争取能从更深入的水平探讨中医药对机体影响而起到预防息肉复发的作用,为中西医结合防治结肠息肉术后复发作出更深一步的推进,不仅能丰富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也可为中医学理论研究提供新方向,对中西医的融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俊 , 刘希双 , 王光兰 , 等 . 结肠息肉病理分析及电切后复发情况 [J]. 中国内镜杂志 ,2013,19(6):645-648.
[2]祖浩妍 , 杨卓 , 蒋会勇 , 等 . 大肠息肉、大肠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6,24(05),1671-038X.
[3]雷春红 , 林一帆 , 等 . 温肾健脾方对脾肾阳虚型结肠息肉患者肠道菌群影响 [J]. 临床军医杂志 ,2018,46(6):642-645.
[4]林寿宁 , 陈洋 , 林树元 . 结肠息肉中医病名刍议 [C]//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国际学术大会暨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年会论文集 : 昆明 :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2012:584.
[5]修丽娟. 魏品康教授从痰论治多发性结肠息肉[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8,16(6):386-387.
[6]樊越 , 胡刚 , 赵红鱼 , 等 . 肠息肉的生物学特征与中医证候类型之间相关性研究 [J]. 内蒙古中医药 ,2018,37(07),1-3.
[7]闫思蒙 , 刘杨 , 麻树人 , 等 .200 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候类型及其关系研究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20(6):760-761.
[8]王博 . 大肠息肉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体质关系的探讨 [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
[9]谢飞 , 罗青华 , 朱群卉 . 清热化湿肠宁汤治疗大肠炎症性息肉 ( 湿热蕴脾证 ) 的疗效分析 [J]. 中国中医急症 ,2015,(05):864-865.
[10]魏玉霞 , 高原 , 樊越 , 等 . 牛兴东治疗大肠息肉经验 [J]. 山东中医杂志 ,2018(12)1018-1019+1026.
[11]凌云 , 韩树堂 . 韩树堂教授治疗大肠息肉经验 [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4):299-3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