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之后的慢性腰腿痛的多种治疗方法及不良反应,探讨本病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160名本病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推拿加膏药组(A组)膏药组(B组)和针刺组(C组)和推拿组(D组),并分别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针灸推拿加膏药组(A组)疗效明显优于膏药组(B组)和针刺组(C组)和推拿组(D组)(P<0.05)。结论针灸推拿加骨通贴膏外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之后的慢性腰腿痛疗效好,安全性高。
关键词:针灸推拿;腰椎间盘突出;慢性腰腿痛
本文引用格式:韩文明.针灸推拿加骨通贴膏外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后的慢性腰腿痛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4):187+241.
0引言
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治法多样,疗效不断提高,是目前保守性较好的治疗方法之一。同时也应看到针灸推拿加骨通贴膏外用的治疗方法的广度与深度都有待发展[1]。为深入研究,本文从针灸推拿加骨通贴膏外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后的慢性腰腿痛疗效观察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北京市昌平区沙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的患者,通过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确定1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推拿加骨通膏药组(A组),膏药组(B组),针刺组(C组),推拿组(D组)。其中A组40例,平均病程2.81年,平均年龄56.45岁,B组40例,平均病程2.97年,平均年龄57.37岁,C组平均病程2.85年,平均年龄60.8岁,D组40例,平均病程2.88年,年均年龄60.5岁。4组病程及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纳入及排除标准根据《疼痛学》[1]制定,年龄在28-88岁,其内因是各种因素使椎间盘压力增加,日久出现脱水、弹性减低,椎间隙变窄,纤维环破裂,周围韧带弛等退行性改变;外因慢性劳损和外感风寒湿等,患者症状为长期反复发作、间断加重的腰骶部疼痛伴单侧或双侧下肢的臀部、腹股沟、下肢后侧、下肢内侧、下肢外侧及足底、足背、足趾的麻木、疼痛、酸胀、跛行、寒凉感等继发性下肢放射性疼痛及感觉异常,在劳累、受凉或行走时间过长、腰部动作用力不慎均会引起症状加重,经平卧床休息、局部热敷后可减轻,症状早晨最轻,晚上最重,下肢感觉异常,严重的伴有肌肉无力、萎缩和脊柱侧弯,总体疼痛程度较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神经根水肿期为轻,经X线影像学检查为椎间隙不均匀狭窄;椎管造影可根据压迹和充盈缺损定性、定位突出的椎间盘及其程度;CT扫描可见椎间盘后缘变形,硬膜外腔脂肪移位,软组织密度影,硬膜囊变形,硬膜囊前间隙消失,神经根鞘受压移位,突出的椎间盘钙化及积气等;MRI能清晰显示硬膜囊是否受压及压迫情况。排除以下情况的患者:合并严重的肝肾疾病或血液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者及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药物过敏及局部破溃者;腰椎间盘急性期下肢疼痛剧烈、活动严重受限者;外伤后引起的腰腿痛者;腰椎间盘椎板减压术后等有椎板、椎间盘组织摘除及内固定的各种术后的患者,腰椎严重骨质疏松及畸形的患者,腰椎间盘突中央形突出及膨出的患者。
1.2.2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治愈:腰腿痛基本消失,行走恢复正常;好转:腰腿痛较治疗前有所减轻;无效:腰腿痛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1.2.3治疗:A组予以骨通贴膏(桂林华润天和药业)腰部、骶部、臀部及下肢阿是穴外用。针灸:俯卧位,主穴:肝俞、肾俞、大肠俞、气海俞、髂后上棘(解剖位置,为髂骨后内端的一个骨突起,在体表可清楚触及,其为髂腰韧带、髂腰背侧韧带的附着处,由于髂腰韧带中有腰骶部脊神经穿行,故笔者认为针刺此处可间接减轻髂腰韧带张力,从而减轻其对脊神经的刺激,故而能够缓解下肢症状,是笔者个人常用的重要穴位)[3]、腰阳关、十七椎、次髎,(双侧取穴);腰部夹脊穴(患侧取穴),代秩边、秩边、环跳(患侧取穴),配穴:腰3-4椎间盘突出者症状为腰背、骶髂部、髋部、大腿前外侧、小腿前侧,小腿内侧麻木,伸膝无力,疼痛及感觉异常,位于足阳明胃经走行路线,故加刺胃经穴位髀关、伏兔、鹤顶、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阿是穴;腰4-5椎间盘突出,症状多位于腰背、骶髂部、髋部、大、小腿的后外侧疼痛、小腿外侧或足背、第一足趾麻木,第一足趾背伸无力,症状多位于足少阳胆经走行路线,加刺居髎、风市、阳陵泉、阳交、外邱、悬钟、丘墟、阿是穴;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状多表现为腰背、骶髂部、髋部、大腿和小腿后外侧痛,小腿后外侧及外侧三个足趾的足背侧麻木,症状多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走行路线上,加刺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承筋、昆仑、申脉、阿是穴;以上穴位用中研太和公司生产的0.30×40和0.30×75(用于针刺代秩边、环跳、秩边、居髎)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用快速无痛进针法刺入穴位后以胀感为度,不需经络感传,留针25分钟,局部发凉予以火针点刺;推拿:考虑到患者大部分年龄较高,合并基础疾病较多,故予以轻柔放松手法为主,取俯卧位,用滚法、揉法、推法作用于腰、臀、下肢约8分钟,用点、按、弹拨法和揉法交替于相应椎间盘突出节段夹脊穴和腰骶部之背俞穴、代秩边、环跳等穴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下肢具体操作部位同针灸取穴路线)约12分钟;腰骶部棘突呈内凹形纵沟者予以仰卧位双下肢屈髋屈膝向腹部轻压3次,腰骶部呈棘突后凸纵形隆起者予以轻柔俯卧位双下肢伸髋伸膝拔伸并同时向下按压腰骶部3次,术后平卧休息3-5分钟;以上治疗7 d为一疗程。B组仅外用骨通贴膏。C组仅予以针刺治疗。D组仅推拿治疗。完成3个疗程后30日内进行疗效评估。
1.3统计学处理。采集数据后统一采用SPSS 13.0软件包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本次研究,A组取得了满意疗效,有效率为95%,较B、C组有明显差异(P<0.05),B、C组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安全性评价。A组晕针1例,因推拿后腰骶部不适1例,发生5%;B组无不良反应。C组中晕针1例,皮下血肿2例,发生7.5%;D组推拿后腰骶部局部皮肤破损1例,发生2.5%,三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远均较低,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晕针患者起针后出现头痛、呕恶症状,按晕针处理,予以去枕仰卧位,口服温糖水5分钟后症状消失,并嘱其治疗前需进食,且保持充足睡眠,患者至此以后再未出现晕针现象;推拿后腰骶部不适予以仰卧休息处理并密切观察,15分钟后症状有所缓解,故未作处理,次日来诊述不适感消失,并予治疗时控制推拿力度并嘱其肌肉放松,此后再未出现此类状况;腰骶部皮肤破损给予破损局部碘伏常规消毒2次,并外敷创可贴保护创面,并休息5日,5日后来诊局部皮肤恢复良好,并嘱其治疗时不能主动要求医师增加推拿力度,因为其腰骶部疼痛日久,局部感觉功能减退,其感受到的合适力度已经超过局部皮肤所能承受最大值,此后患者未再出现此类现象;皮下血肿是起针后针孔按压不及时造成的,给予一次性干棉棒按压2-3分钟后即可消肿,偶有次日出现皮下瘀青,无需处理,约5-7日可自行消退。
3讨论
慢性腰腿痛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常见病,大多是由肝肾亏虚并外感风寒湿邪引起,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常由西医诊断中的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髂胫束劳损、坐骨结节滑囊炎、腓肠肌损伤、坐骨神经炎、骶髂关节脂肪疝等同时存在。在《内经中》就有对痹证的记载,《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而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痛也。”《内经.素问.刺腰痛篇》:“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俯仰,不可以顾;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所述症状,部分与腰突症类似。故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是其主要治疗原则,针灸可以双向调节肝肾功能,针刺肝俞、肾俞等背俞穴即可调补肝肾,推拿予以疏通经络,结合针灸促进气血运行,滑利关节;骨通贴膏主要成分为丁公藤、麻黄、当归、干姜、白芷、海风藤、乳香、三七、姜黄辣椒、樟脑、肉桂油、金不换、薄荷脑等组成,可发挥温通经络、活血除痹之功效,外用可直达病所,又可避免口服对中老年人肝肾功能的损害,故与针刺组、推拿组疗效相当,又使用方便,对局部皮肤刺激小,极易为患者接受,同时结合针刺、推拿治疗,对中老年人慢性腰腿痛的治疗效果明显,副作用小,适合作为常规治疗方法于临床推广[4]。
参考文献
[1]王王灵君.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新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3):4365-4367.
[2]李国锐.《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出台[J].标准化信息,1995(02):5.
[3]万义文.腰椎间盘突出症社区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4]李宁,薛爱荣,徐鹏,等.薛氏三步调衡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医学报,2019,34(06):1330-13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