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医务社会工作在精神障碍患者中的介入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01 14:16: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分析医务社会工作具体对精神障碍治疗的作用,对我国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和治疗过程中医务社会工作的运用提供建议,笔者通过对精神障碍患者的需求分析,了解医务社会工作者在治疗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从患者、家属、社会三方面提供服务。最后发现通过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精神障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康复。

关键词:精神障碍患者;精神障碍;医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者;康复

本文引用格式:王玲.医务社会工作在精神障碍患者中的介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6):327-328,330.

Intervention of Medical Social Work in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WANG Ling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in'zhong Shanxi)

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role of medical social work in the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s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use of medical social work in the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the author analyzed the needs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understood the role of medical social workers in the treatment process,and provided services from patients,family members and society.Finally,it is found that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of medical social work,the physiological,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can be recovered to a great extent.

KEY WORDS:Patient with mental disorders;Mental disorder;Medical social work;Medical social worker;Recovery

0引言

由于我国发展精神健康工作的时间不长,精神健康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健全,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方式主要为传统的封闭式住院治疗和药物治疗,收效甚微。而随着患有精神障碍的人数日益增多,我国迫切需要有效的方法来治疗精神障碍患者。这时,除了传统治疗,医务社会工作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产生了巨大作用。下面笔者就关于医务社会工作对精神障碍康复的介入影响进行探讨。

1我国精神障碍的现状和概念

根据所查资料,截至2017年底,我国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已达581万,而患有各类精神疾病的人数超过了1亿。而近几年,我国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在以下三类人群中呈现扩大趋势:第一类是青年人,有资料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大约有3000多万人因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精神障碍,自杀人数也从每年25万人在不断攀升,同时,因家人自杀其家属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第二类:农民工及其家庭,因城市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农民工远离家庭,情感淡漠。留守妇女维持家庭,但同时也因家庭结构不完整产生精神压力。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失职,大部分留守儿童因此而走上人生歧途;第三类是老年人,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但同时也有大约85%的老年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常见症状有抑郁、焦虑等[1]。面对我国严峻的精神障碍问题现状,急需有效的方法治疗精神障碍患者。

\

 
精神障碍是指在内外因素作用下,大脑机能发生紊乱,导致思维、情感、行为等精神活动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现象。研究发现,精神障碍常常与患者的基因遗传、身体疾病、社会环境、心理特质和成长经历等因素有关。患者常见的症状有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精神障碍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

2我国精神卫生体系的发展和医务社会工作

中国精神健康政策法规建设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发展时间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2000年,这一阶段我国医疗卫生以注重生理疾病的医院卫生服务为主,对精神障碍的关注度不高,出台的政策也相对较少,同时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虽起步,但无专业人才;第二个阶段是2001年-2011年,中国出台大量精神健康政策,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逐渐建立,2001年12月28日,上海市开创了地方精神卫生立法的先河,2003年SARS疫情和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出现的精神问题使国家高度重视精神健康的发展,同时精神健康社会工作也获得蓬勃发展;第三个阶段是2011年-2016年,中国的精神健康卫生逐渐向现代化、综合化、法制化发展,同时医务社会工作在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中逐渐扮演者重要的角色[2]。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在医疗、卫生等机构中,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协助患者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经济、家庭、就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配合医务人员进行疾病防治和康复等服务,使患者适应和重新生活,更好的融入社会。医务社会工作的特点包括与医疗体系相融合、以服务对象的健康为主导、以病人为中心、服务规范专业化[3]。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不仅能提供给患者专业的康复知识训练,而且有利于促进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实现患者的再社会化[4]。

3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分析

3.1患者需求


根据分析,精神障碍患者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疏导。如今社会上人们对精神障碍等方面的知识存在严重不足,患者在患病后常常受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歧视,由此患者被迫过着边缘化的生活,无法真正的融入社会;同时有的患者缺少与家属的情感交流,家属对患者的不支持和不信任等,这些使患者与家属呈隔离状态。长此以往,患者出现迷茫、自卑、消极、羞耻等心理,严重时还会出现自杀的现象[5]。

(2)交往需求。由于社会上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污名化印象[6]、患者及疾病的特殊性,使患者受到他人对自己的隔离,社会交往能力逐渐减弱。

(3)药物使用。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为更好地融入社会,体现自己的价值,往往存在药物滥用的现象,有的患者还不按时服用药物,更甚至不服用药物,致使他们的病情反复,最终二次、三次或多次回到医院。

(4)就业压力。由于文化的刻板化印象,大部分人认为即使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出院后也是不正常的,而大部分媒体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报道也都是负面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的误解,一些用人单位若看见某人患过精神障碍,则不会聘用他。患者难以解决经济问题,成为家庭的负担,同时患者也应得不到相应的技能训练,难以融入社会,可能会再次病发。

3.2家庭亲属需求

医务社会工作者(简称“医务社工”)在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介入中,常常忽视患者家属的某些需求,而患者家属对患者的康复常常起重要作用。患者家属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心理疏导。若家里中有一人患有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属会遭到经济负担、社交隔离、身体劳累致使自身生病等各种压力,有的患者家属因此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况,最后往往主动去社会工作机构求助的是患者的家属。所以医务社工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也应注意患者家属是否存在心理问题[7]。

(2)家庭成员相关知识需求。患者在就医出院后,家人缺少必要的精神健康知识和相关康复技能训练,而不能正确的照顾患者,导致患者缺少良好的康复环境,从而使患者病情反复,再次入院。

(3)经济压力。精神障碍患者需终身服药,患者的家庭不仅要常年负责患者服药和住院的相关治疗费用,还要承受患者无法就业带来的家庭经济收入减少等问题,造成患者家属经济负担过重,较多患者也因经济压力而延迟就医或放弃治疗,致使患者难以康复。

(4)社会支持方面。社区居民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隔离等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而患者及其家属没有途径去获得社区资源的支持,忽视社区对患者的影响;患者及其家属因消息封闭、资源有限等不能获得社会上相关组织的支持,解决自身就业、经济援助等问题;患者及其家属对国家政策的不了解致使他们忽视了国家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支持政策,不能有效的利用这些政策解决自身问题。

\

 
4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分析

4.1医务社会工作者角色


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主要扮演以下角色:

(1)教育者

医务社工的教育者角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疾病的治疗知识、康复知识和临床照顾技术等;二是可邀请专业医生在社区和医院等公共场合开展医务讲座和活动等,宣传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康复知识。

(2)调解者

医务社工的调解者角色主要是针对患者面临的家庭关系、社会问题等方面与之进行沟通、调解,协助患者学习处理关系的技巧,帮助患者处理好与家属、社会和医务人员等的不和谐关系,以便患者更好的生活。

(3)咨询者

医务社工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医疗知识,并对社会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可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心理咨询、意见咨询和相关政策信息。

(4)资源联系者

医务社工提供服务期间,通过挖掘患者潜在的资源,将政府、医院、社区和家庭联系在一起,扩大患者的支持网络。

(5)支持者角色

医务社工可通过鼓励患者在困境前自强自立、自我决定,协助患者实现自我发展,并通过激发或帮助分析患者面临的困境而使患者和医务社工进行良性互动,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解决问题。

4.2介入分析

4.2.1患者方面


(1)心理支持。医务社工在治疗过程中可通过个案面谈的方式努力让患者意识到自己有根据自己意识到的内在需要实现成长或自我转变的能力[8],从优势视角[9]分析患者的长处,肯定他们的价值,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同时社工可通过小组活动提供患者与家属的情感交流机会,使患者获得家庭成员的支持,并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知识训练。医务社工应具备相关的精神障碍医务知识,熟悉患者常用的精神类药物并正确掌握精神类药物的副反应状况,并将这种知识在接触过程中普及给患者及其家属,使他们认识到药物依从性,同时患者家属进行监测,让患者严格执行遗嘱用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减少病情复发。

(3)技能训练。医务社工应帮助患者建立起精神障碍有治愈的自我倾向,通过对患者进行认知和行为技能的构建和强化,创造条件使患者具备自我照顾能力,具备就业的潜能。

(4)社交训练。针对住院的患者,医务社工可在医院举办小组活动[10],促进患者间的交流,社工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使患者远离枯燥的住院生活,转移注意力,促进患者的康复。同时医务社工也可在医院举办小组的过程中联合医生、护士等的力量,使医生可以在与患者的互动中更详细的了解平时没有发现到的患者的情况,促进患者的康复;而针对有些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交往能力减弱的现象,医务社工可通过开展社区小组活动,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参加活动,增加患者及家属对社区的了解,促进患者社区参与,提高交际能力,使患者更好的融入社区。

4.2.2家庭方面

(1)心理疏导。医务社工应帮助患者家属认识到精神障碍患者也有康复的潜能,提供家属和患者深入交谈的机会,促进患者和家属的互相了解,同时激发患者康复的决心,并让家属意识到患者具备的能力,提高家属对患者康复的自信,培养患者家属积极乐观的态度。

(2)知识技能训练。医务社工需向患者家属宣传精神障碍康复训练知识,家属监测患者用药,以免患者停药或少服药,造成患者病情反复。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康复技能训练,对患者进行更好的院后护理,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患者康复。

(3)经济压力。对于家庭困难而不能继续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医务社工应积极联系政府和社会力量救助。医务社工应为患者普及相关政策知识,协助患者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救助;同时医务也可联系慈善组织和爱心企业或个人为患者申请补贴,减轻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11]。

4.2.3社会方面

在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中,社区社会工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医务社工可通过社区挖掘患者身边潜在的资源,完善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患者的康复。

(1)社区

①社区教育服务:医务社工可在社区中宣传精神障碍的相关知识,也可邀请相关专业人士举报教育讲座,加强患者、家属及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促进周围人对精神障碍的了解,消除人们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使患者获得社区居民的情感支持,并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促进患者的康复。

②社区小组活动。医务社工可通过在社区开展小组活动,将社区居民和精神障碍患者联结起来,在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居民与患者的互相了解,扩大患者的交往范围,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

③社区医疗支持。医务社工可去精神医院与医生接洽,在丰富自身医疗知识的同时增加对患者的了解,并邀请医生定期开展家庭护理知识讲座和社区知识宣讲;同时医务社工可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管理人员进行联系,了解患者的资料,陪同患者就诊,定期邀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进行走访,协助患者更好的认识病情,预防复发,若有必要时也要帮助患者申请医疗救助。

(2)社会机构

康复、教育和就业支持[12]。医务社工应积极与康复、教育、就业等相关单位进行接洽,为有需要的患者进行及时的相关链接。针对康复较好的并有就业意愿的患者,医务社工可积极联系开拓适合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岗位,支持鼓励患者就业;对于有继续学习意愿的患者,医务社工可联系相关教育机构及学校,鼓励患者接受教育;而对于处于康复期的患者,医务社工应积极链接康复机构资源,争取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免费开放服务。

(3)政府

①加大宣传力度。如今,伴随着越来越高的精神障碍发病率的是人们对精神障碍知识的匮乏,精神障碍患者也因缺少必要的精神康复知识而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政府应尽可能地创建多渠道宣传精神健康知识,可通过电视、网络、现场咨询、教育讲座等宣传方式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普及,改变人们对精神障碍的错误认识,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抵触情绪,促进精神障碍的恢复;同时政府也要宣传精神领域社会工作的知识,促进人们对医务社会工作的了解,使医务社会工作更好的服务人民。

②做好治疗工作。我国现在缺少大量的精神卫生专业人才,患者出院后缺少专业的康复治疗。对此政府要大力加强精神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医务社会工作人员,逐步建立起与精神卫生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建立健全保护精神障碍患者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起专业的机构,将政府、医院、社区、家庭和相关机构结合起来,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患者的康复。

③加大保障体系。政府应大力加强各部门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将社会资源与政府资源结合在一起,并提高工作人员健康档案管理能力,将精神障碍患者一一登记在册,加强电子化信息管理系统[13];针对患者的经济困难问题,政府要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各种机制保障患者在医院和出院后的治疗费用。

5总结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生活压力大,竞争加剧,患有精神障碍的人数不断增多。精神障碍患者在出院后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都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难以融入社会,这时医务社会工作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国精神健康政策法规体系的逐渐健全的同时也为医务社会工作提供了环境支持,医务社会工作弥补了传统治疗模式的不足,通过对患者的需求分析,从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介入患者,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不仅有利于患者的改变,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和更好的融入社会,而且有利于患者家属和社会系统的改变,充分体现了医务社会工作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周勇.美国精神健康领域社会工作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2010(3):127.
[2]刘继同.中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时代来临与实务性研究议题[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7(4):102-105.
[3]曹晓鸥,古淑清.医务社会工作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
[4]石礼华.论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J].医学与社会,2008(3):10-11.
[5]马艳艳.关于社工加入精神疾病康复工作研究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2016(86):272.
[6]平爱红,姚玉娥.精神障碍去污名化与社工介入[J].经济师,2018(9):1-2.
[7]李滨,梅真,钟宇,等.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10):799.
[8]俞潇,许俊杰.精神健康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332-366.
[9]高春凤.优势视角下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7,(22):107-108.
[10]杨晓东,吴建杰,白丽娟,等.多学科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患者的再社会化[J].中国民康医学,2016(12):51-52.
[11]邓明国.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指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144-150.
[12]黄永梅,梁润娣,柯咏坚,等.社会工作介入重性精神病个案管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6):1877-1878.
[13]王灵灵,徐健康,凌延昭,等.重性精神病患者一般现状及相应对策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2019(6):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15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