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盐酸氨溴索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效果对比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01 13:09: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析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采用盐酸氨溴索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根据随机化原则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参照组(n=50)给予盐酸氨溴索静脉滴注治疗,实验组(n=50)给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总疗效高于参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参照组,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既能提高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又能减少副作用,优于静脉滴注治疗,临床推荐价值高。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副作用;盐酸氨溴索

本文引用格式:韩丽,吴延婷,周琳.盐酸氨溴索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效果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4):138-139.

0引言

儿童呼吸道解剖结构十分特殊,一旦出现感染,将会增加分泌物,进而使气道受阻,增加痰液咳出难度,最终使通气受到影响。目前临床治疗儿科呼吸道系统疾病时除了采用常规抗病毒、抗生素药物治疗外,还时常应用盐酸氨溴索。由于盐酸氨溴索不同用药方式获得的效果各不相同,因此为进一步了解此药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效果,现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接收的100例儿科呼吸系统患儿作为研究样本,分别采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静脉滴注治疗,并探讨这两种给药方式的可行性,汇报如下。

\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选择的100例患儿均诊断为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入组起始时间为2018年1月,结束时间为2019年1月,均分成参照组(n=50)和实验组(n=50)。参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个月至4岁,平均(1.02±0.19)岁;疾病类型:21例支气管肺炎,17例毛细支气管肺炎和12例急性支气管炎。实验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5个月至3岁,平均(1.11±0.20)岁;疾病类型:20例支气管肺炎,19例毛细支气管肺炎和11例急性支气管炎。两组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对比。纳入标准:①患儿均证实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符合《实用儿科学》中的诊断标准;②可耐受本次治疗方法,治疗配合度高;③患儿家属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肾功能障碍;②伴有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和恶性肿瘤;③治疗依从性低。

1.2方法。两组患儿均先接受常规治疗,即抗感染、平喘止咳等,在此治疗基础上:

1.2.1参照组:采用盐酸氨溴索(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63194;生产企业:山东裕欣药业有限公司)静脉滴注治疗,将盐酸氨溴索8 mg+50 mL葡萄糖溶液5%中静脉滴注治疗,每日一次。

1.2.2实验组:采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5 mg/次,每次15 min,每日两次,治疗时将氧流量控制在6-7 min。
1.2.3两组均连续治疗7 d。

1.3评价与观察指标。①评价指标[1]: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消失,肺部喘鸣音与细湿啰音等消失,未出现副作用为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肺部喘鸣音、细湿啰音等改善明显,未出现用药副反应为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幅度小或未见改善,肺部喘鸣音及细湿啰音等变化不明显,或症状加重为无效。②记录两组副反应:厌食、呕吐、恶心。③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改善用时:哮鸣音消失、气促消失和咳嗽消失。

1.4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分析。实验组总疗效与参照组对比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副反应分析。参照组副反应多于实验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

 

2.3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分析。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

 

3讨论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属于儿科多发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儿童抵抗力低下,极易遭受病原菌侵袭;另外,小儿呼吸道比较狭窄,痰液较难咳出,易于呼吸道内滞留,进而阻碍通气,最终为细菌繁殖提供良好的场所。呼吸系统疾病患儿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咳痰、喘憋、咳嗽与发热等,病情严重时还有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临床在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时主要以维持呼吸道畅通、抑制炎症反应为主。

有学者[2]指出,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以急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为主;两岁以下的婴幼儿好发毛细支气管炎,此类患儿临床症状一般为发热、喘憋和咳嗽等,加重期还有可能出现心力衰竭、消化系统病变,发病机制在于病毒感染造成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故治疗目标在于缓解呼吸道阻塞,使患儿呼吸质量得到改善;急性支气管炎常见症状为低热、鼻塞与寒战等,部分患儿还可出现胸骨后疼痛、干咳等症状,治疗目标在于纠正低热,待体温恢复后再行抗感染、解痛等基础治疗;支气管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通常为呼吸困难和发绀,可合并喘憋、发热等症状,患儿患病期间,呼吸道内痰液将明显增多,因此抗感染与祛痰为主要治疗方向[3]。盐酸氨溴索是一种黏液溶解剂,也是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盐酸氨溴索经雾化吸入治疗能使药物停留在呼吸道,其后通过毛细血管进入到血液中;经静脉给药能使药物直接注入至血液内,继而进入循环系统中,主要功能如下:其一、可使糖蛋白多糖纤维降解,使其断裂,增加表面活性物质,降低痰液粘稠度;其二、有利于提高纤毛运动能力,加速痰液排出,进而使肺通气得到有效改善;其三、抗氧化功能理想,能使炎性因子过多释放受到抑制,继而改善呼吸系统炎性反应。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均获得良好的效果,但实验组总疗效98%优于参照组82%,副反应发生率4%低于参照组20%,P<0.05,究其原因,在于与静脉滴注相比,雾化吸入治疗能保障药液顺利达到病灶,更有利于增强药效,使患儿临床症状得到快速控制,最终抑制病情进展,使患儿恢复健康。盐酸氨溴索的药理作用不仅包括防止肺泡萎缩、减少肺氧化性损伤,还可减轻过度炎症反应导致的肺破坏作用。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与参照组对比均明显缩短,P<0.05,从中得出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实用性强,可行性高。

总之,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用于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作用显著,安全可靠,建议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符珍珠,莫壮婵,彭颖.氨溴索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比较[J].中国药房,2017,28(20):2807-2809.
[2]陈楠,李晓华,刘平,等.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与静脉注射的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6,45(1):113-116.
[3]刘清华,田美莲.对比分析盐酸氨溴索不同给药方式应用于儿科呼吸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17):48+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1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