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28 13:44: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病患病率逐渐增加。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高血压病患病率也将不断增加。高血压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并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其中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和致残率高,治疗率和控制率低。目前尽管西医学采用联合手段,但是临床疗效仍有诸多不足,且病人依从性差。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高血压病人的症状、减少不良反应及长期血压控制等方面展示出巨大的潜力。

关键词: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中西医结合;防治;进展

本文引用格式:阿里米江·阿布力米提,葛丽,马骁,等.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5):205-206.

0引言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指年龄≥6 0岁,以收缩压增高>1 4 0 mm Hg,而舒张压在正常范围或低于正常值<9 0 mmHg及脉压差增大为临床特点的一种老年常见类型的高血压。高收缩压,高脉压与动脉硬化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是心脑血管的重要独立危险因子[1]。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证据表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显著增加老年人发生缺血性心脏病、卒中、肾衰、主动脉与外周动脉疾病等靶器官损害危险,是老年人群致死和致残率的主要原因之一[2]。诊室收缩压或舒张压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尤其对于高龄人群,血压从115/75 mmHg~185/115 mmHg,收缩压每升高20 mmHg,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倍增[3]。由于ISH患者发生于老龄、血管硬化、内皮功能失调、弹力蛋白钙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反应性升高、盐敏感性增加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越来越个体化[4-5]使用常规西医降压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疗效,故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关注点。现将今年来国内外关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相关文献整理如下。

\

 
1西医发病机制

老年ISH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发病机制包括:(1)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动脉硬度增加、弹性下降和血管顺应性降低;(2)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大动脉弹性减弱或合并存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组织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α-受体功能相对增强而出现缩血管效应;(4)遗传因素的作用。

2西医治疗

目前、治疗高血压病药物主要有6种,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α受体阻滞剂。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对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利尿剂、CCB、ACEI、ARB均可作为初始或联合药物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最大剂量、无并存疾病的老年高血压不易首选β受体阻滞剂[7-8]。对于无心血管并发症的低危患者,均可用,若考虑降压效果和依从性,则建议使用ARB,对于那些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则改用ARB,而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临床上属于高危群体,如选用ARB治疗,则应注意控制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老年ISH患者DBP<60 mmHg,如SBP<150 mmHg,可不用药物,如SBP150~179 mmHg,可用小剂量的降压药,如SBP≥180 mmHg,需用降压药,用药中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和不良反应。

3中医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祖国医学并无高血压这一病名的记载,多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从虚实两方面立论,虚者为气血亏虚或髓海不足导致清窍失养,正如《景岳全书》张氏认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如虞抟倡“血瘀致眩”观点;杨仁斋《直指方》则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凡久病、外伤等多种原因,皆可引起血行淤滞。如情志郁结,气滞而血瘀;或气虚、阳虚,运血无力而血瘀;或热邪入血,血热互结,煎熬血中津液,血黏稠而行涩,易致血瘀;或津亏阴虚血少,脉道枯涩,亦可致血行瘀滞。痰浊瘀血两者相互影响,痰阻则血难行,血瘀则痰难化,痰滞日久必致血瘀,血瘀内阻,久必生痰。因此,掌握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中医诊疗规律显得尤为关键。

4中医辨证及治疗

针对高血压辨证分型,向来颇具争议,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发生改变,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也在发生变化。金教授认为痰瘀互结是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活血化痰为高血压病的基本治法。即使疾病之初,尚未表现出明显痰瘀互结征象,也应考虑痰瘀互结的趋势,防患于未然。不仅如此,还需分清痰瘀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权衡治之。先病痰后病瘀,且痰结较重者,宜治痰为主,重调气治肺脾肾;先病瘀后病痰,血瘀为甚者,当治瘀为先,重在调心肝脾;痰瘀分居者,则兵分两路,各攻其穴;痰瘀并重者,则化痰祛瘀并举,使痰瘀分消。总之,高血压在发病过程中,血瘀为其重要的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伴随发病始终,且随病情发展逐渐加重,这为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化瘀,化痰成为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兼以平肝潜阳、疏肝理气、滋养肝肾、益气等治疗以标本兼顾。导致高血压病发生的痰邪可分为风痰、热(火)痰、郁痰、湿痰,临床上通过辨证分型予以熄风化痰法、清热化痰法、行气解郁化痰法、健脾利湿化痰法治疗。导致高血压病发生的瘀邪,主要由气虚、气滞、血热、阳亢所致,则用行气化瘀法、益气化瘀法、清肝化瘀法、潜阳化瘀法治疗。

5问题与展望

目前高血压机制尚未明确,认识仍然不足,中西药各有所长。当前,临床中常以西药降压为主,与之相比,中医治疗辨证分型多[9-10],缺乏统一标准、临床实验设计欠严谨,实验结果可重复性差、中药降压效果不理想,起效也比较慢,半衰期短,需多次给药,病人依从性差,不宜长期给药,但中医药有其独特优势,在降压同时注重整体思想,病证结合,标本兼治,动静统一,降压平稳持久,毒副作用小,保护心、脑、肾等,改善高血压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摒弃偏见,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继承并开拓,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更好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

 
参考文献

[1]Tokitsu T,Yamamoto E,Hirata Y,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ulse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Int J Cardiol,2015,190(7):299-301.
[2]牛瑞虹,李丰,姜静.老年高血压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17,60(5):507-511,514.
[3]Vlachopoulos,C Aznaouridis K,Stefanadis C.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with arterial stiffnes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 Am Coll Cardiol,2010,12(55):1318-1327.
[4]LewingtonS,ClarkeR,QizilbashhN,et al.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a mete-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 61 prospective studie[J].Lancet,2002,360(93):1903-1913.
[5]Ogihara T,Saruta T,Rakugi H,et al.Target blood pressure for treatment of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study[J].Hypertension,2010,56(2):196-202.
[6]林海龙.单纯收缩期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用抑或不用[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6,24(12):1116-1124.
[7]雒芳玲,马雅霞,宋晓鸿.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武警医学,2018,29(3):319-322.
[8]李泽刚.对高血压的药物治疗进展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4):32-33.
[9]田伟,刘瑞娟.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选择[J].北方药学,2017,14(5):195-196.
[10]陈源源.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解读-药物治疗篇[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8(2):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90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