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益气豁痰通脉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24 17:14: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豁痰通脉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气虚挟痰瘀型DPN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糖尿病基础治疗并口服甲钴胺分散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气豁痰通脉饮口服,两组用药疗程相同。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经治疗后,两组双侧胫神经SNCV和MNCV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快(P<0.05),且观察组双侧胫神经SNCV和MNCV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豁痰通脉饮治疗DPN临床疗效良好,可加快神经传导速度,有效改善感觉异常、肢体疼痛、麻木等神经症状。

关键词:益气豁痰通脉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本文引用格式:石锐,王国强.益气豁痰通脉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8):204,208.

0引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易出现的慢性损害之一,其临床发病率高、预后差、病程长、常规治疗方法单一、疗效不佳、致残率极高,也是诱发糖尿病足、坏疽,导致生存质量急剧下降的重要病因[1]。目前,针对DP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其发病与高血糖诱发的血管内皮功能损害、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内分泌代谢功能紊乱、活性物质减低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有关,DPN患者临床表现多以四肢麻木、感觉异常、疼痛等为主,在末期会引起肌肉萎缩、坏疽等致残事件出现[2]。本研究应用益气豁痰通脉饮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干预,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糖尿病科门诊及疗区收治的诊断为气虚挟痰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60例。采用电脑随机软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3岁,平均(53.33±6.79)岁;病程0.6~17年,平均(8.47±5.67)年。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0~74岁,平均(56.13±7.22)岁;病程0.7~16年,平均(8.04±4.81)年,两组病人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①基础治疗:两组病人均接受糖尿病基础治疗,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3]进行的常规降糖、降压、降脂、饮食、运动干预,以及甲钴胺分散片500μg,每日3次,餐前口服。

②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气豁痰通脉饮治疗,组成如下:黄芪30 g、当归15 g、川芎15 g、金银花30 g、水蛭6 g、地龙10 g、瓜蒌25 g、降香15g、鸡血藤25 g,水煎取300 mL,早晚分2次服用,28 d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2个疗程。

③对照组:采用糖尿病基础治疗,用药疗程同观察组。

1.3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中医证候积分量表,由经培训专业人员填写,包含四肢麻木、时有疼痛,感觉异常、如蚁行感,夜间较甚。次症:神疲乏力,气短,自汗,口中黏腻,四肢皮肤有瘀斑、头晕耳鸣等,每个症状分为无、轻、中、重分别为0、1、2、3分,4个等级计相应分数;舌质暗淡、有瘀点、苔白腻、脉弦滑、滑涩各计1分。

②肌电图检测:两组治疗前后检测双侧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1.4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中医症状表现改善显著,证候积分下降至少70%。

有效:症状和表现明显好转,证候积分减少程度至少达到30%。无效:临床症状及表现改善不明显,证候积分下降幅度小于30%。证候积分下降幅度=(疗前-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 P S S 2 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应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表示,组间对比应用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表1结果显示,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对比无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更明显(P<0.05)。


\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胫神经SNCV和MNCV变化比较

表2结果显示,经治疗后,两组双侧胫神经SNCV和MNCV与本组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快(P<0.05),并且观察组双侧胫神经SNCV和MNCV的传导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

 
2.3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表3结果显示,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56.67%,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


\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临床上最多见的慢性糖尿病相关神经病变,在糖尿病人群中患病率高达60%以上[5-6]。其发生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DPN发生主要与高血糖水平、微循环障碍、蛋白糖基化异常、氧化应激水平、脂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甲钴胺作为DPN的主要治疗药物,其临床疗效欠佳,在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方面尚未收获满意疗效。

DNP在中医学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为“消渴病痹症”范畴,其病机可归结为消渴日久、耗气伤津、气虚留瘀、虚火炼液成痰[7-8],形成气虚挟痰瘀之证,脉道闭塞、脉络不通、筋脉失养,故见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症状,故应以益气豁痰、化瘀通络为主要治法进行药物干预。益气豁痰通脉饮方中黄芪益气,当归、川芎、降香活血化瘀,配以鸡血藤舒筋活络,加入血肉有情之水蛭、地龙,加强通络之力,瓜蒌化痰降浊,金银花清热解毒,诸药共用以奏益气豁痰通脉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益气豁痰通脉饮改善DNP疗效较好,中药干预治疗靶点较多、调节全身、疗效好、副作用较少,可在DNP治疗中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相关应用研究,为DNP的中医药干预疗法拓宽思路。

参考文献

[1]Schheriber AK,Nones CF,Reis RC,et al.Diabetic neumpathic pain:physiopathology and treatment[J].World Diabetes,2015,15(3):432-434.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25.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67.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5]仝小林,刘喜明,魏军平,等.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
[7]马书平,赵志刚,刘卫红,等.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体感诱发电位潜时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19(7):425-426.
[8]臧天霞,叶健.查玉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摭拾[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84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